|
|
2006/12/10 09:13:14 綜合 來源:解放日報 |
|
開始幾天在餐廳吃飯時,我總要找中國人或者其他東亞國家的人同桌。因為我們都習慣於“動筷”。看到來自意大利、澳大利亞的人,右手握刀,左手捏叉,開始感覺有點彆扭,看得多了,也就習慣了。來自南亞的朋友是“手抓飯”,他們不用筷,也不使刀,靠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捏起一團飯就往嘴裏塞。
雖然不習慣,但我還是要面對“手抓飯”。終於有一次,我直面“手抓飯”了,巴基斯坦記者米奇就在我對面的位子坐下。只見他捏起一塊薄餅,通過這塊薄餅來“凝聚”米飯。我明白了,難怪南亞人每次都要在食盤裏裝兩塊薄餅。這有啥稀奇?我也去拿了一塊薄餅,來“手抓飯”,但就是抓不起米飯。這時,熱心的米奇又去拿了兩塊薄餅,我倆一人一塊,他一邊示範,我一邊“依樣畫葫蘆”,終於能“手抓飯”。投桃報李,我也教了他如何“動筷”。
“動筷”、“刀叉”、“手抓飯”,都是不同民族在長期生活中養成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又與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西方人吃牛羊排,當然需要刀叉;東方人以麵條、米飯為主食,用筷子最合適;南亞天氣炎熱,也就圖個最簡單的方法了。這與身材精悍的東亞人擅長武術,身體魁偉的歐美人喜歡拳擊,性格狂熱的南亞人熱衷於卡巴迪,是同樣的道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