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6/12/06 20:06:01 綜合 來源:人民網 |
|
多哈的天氣,這些天變化很大,進入亞運會比賽狀態以來,時而陰雲密布,時而艷陽高照。
於是在多哈街頭,你會看到穿著千奇百怪的來自亞洲各國的行人,有的短衣短杉,有的毛衣外套;在亞運會新聞中心,新加坡女記者剛才還是厚厚的牛仔裝,一會兒就換成活力四射的短袖T洫了。
比賽看多了,突然琢磨出點味道來了,在多哈,亞運比賽各個不同的項目上,臺上的選手同樣激烈的拼搏爭奪,而台下的看客卻正如這多哈的天氣,溫差太大。
在卡塔爾,儘管主辦方對籌辦亞運會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財力,儘管亞運會的舉辦給這個地狹人少的國家帶來了滾滾的人流,但賽場上的烽火硝煙並沒有喚起當地人觀看體育比賽的熱情:在許多賽場,觀眾只有來自各國的記者,還有那些在卡塔爾工作的“老外”們──他們是為本國的運動員加油助威的。當地人生活依舊,似乎亞運會只是一場忙碌熱鬧的戲劇:舞臺已經搭好,怎麼演是演員的事兒,與自己無關。
但也有例外,在卡塔爾傳統的體育項目卡巴迪比賽上,本地觀眾破天荒地“擠破”了門檻,不僅座無虛席,連過道上都擠滿了熱情的“拉拉隊”;還有就是足球,當然限于男子足球,能引起卡塔爾人觀看的興趣,這也是他們引以為豪的項目。一位跑國際象棋和舉重項目的中國記者嘆口氣説:“報社約稿讓寫寫觀眾,而這兩項比賽除了記者之外根本就沒有觀眾,怎麼寫?”那些在卡塔爾打工的中國人、印度人、韓國人、印尼人、越南人、菲律賓人等等,他們大概是觀看有本國運動員參賽的最忠實的“看客”。在柔道比賽中,一群韓國人全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從不同的地點趕來為本國運動員助陣;而日本觀眾則人手一隻本國的國旗,神色激動,高聲呼喊;其中在中國隊參與的比賽中,賽場下活躍著一群特殊的“拉拉隊”,他們聲音洪亮,情緒激動,為中國運動員的成績而興奮,為運動員的失利而沮喪,他們是在卡塔爾工作的中國人。
羽毛球男團比賽,林丹與陶菲克狹路相逢,這兩位偶像級國手都不缺少本國的球迷,於是臺上棋逢對手,廝殺正酣,台下兩國的助威團也是“勢均力敵”:不僅人數差不多,就連喊聲高低也驚人地相似,一位印尼男孩因為過於激動幾乎要衝到臺上,被工作人員制止,因為他影響了電視直播。第一次比賽,陶菲克輸了,看臺上那個文靜靦腆的印尼女孩哭了,她告訴記者羽毛球是印尼的“國球”,陶菲克是國內年輕人喜愛的偶像;半決賽,林丹又勝了陶菲克,記者看到,看臺上那個印尼女孩低著頭默默離開了賽場。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