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12/06 06:52:39 綜合 來源:天府早報 |
|
卡塔爾會不會成為亞運會歷史上金牌最少的主辦國呢?之前奪金最少的主辦國是1962年的印度尼西亞和1970年的泰國,各得9枚金牌,而卡塔爾在之前的亞運會中最多也就奪得過4塊金牌。
“冤大頭!”如果要以我們過去普遍的運動會價值觀,這三個字送給多哈人絕對準確。花了這麼多美元,東道主得到的金牌卻寥寥。還有另外一條看起來很“冤大頭”的消息,那是昨天當地最大英文報紙《海灣時報》登的:卡塔爾政府從今往後將支付巴勒斯坦教育部4萬多名員工的工資,每個月要開支2250萬美元。在旁人看來,卡塔爾儘管有錢,但有錢也不至於這樣“燒”法。花了28億美元辦亞運會,然後看著別人奪金牌。這就像個土財主夫人,在家裏搞個沙龍,請來一群文人雅士高談闊論,卻讓家裏那個奮鬥了大半輩子、剛剛洗腳上田的男主人感覺自己是個下裏巴人,羞得難以啟齒。
要搞清楚這個話題,就得弄明白———他們為什麼要辦亞運會?卡塔爾承擔著一個橋梁的角色,一邊為阿拉伯世界的團結和崛起努力,另外一邊又在促進著阿拉伯世界向國際開放。卡塔爾支付巴勒斯坦政府的工資,屬於前面一個角色;他們投入鉅資舉辦亞運會,則是後面一個角色。他們舉辦亞運會,並非是看著金牌的分上,成績對於東道主來説只是個附屬品。
舉辦奧運會、亞運會這樣的綜合性運動會,背後往往附帶著非常豐富的社會、政治、經濟內涵。儘管之前很多主辦地都深明此道,但這次的主辦國卻完全不要象徵意義的金牌,而是直接尋求運動會背後的綜合效益。這樣來看,他們倒真不是“冤大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