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6/12/05 14:06:09 綜合 來源:申江服務導報 |
|
多哈亞運會選手村應有盡有,訓練器材一流,休閒設施一流,住宿條件一流,什麼似乎都是一流;這裡的電影免費,自助餐免費,桑拿免費,迪斯科免費,什麼都是免費。
選手村的條件無疑是多哈亞運會硬體條件的一個縮影。來到多哈之後,人們都在感嘆多哈的經濟實力過硬,多哈亞運會的組織工作到位,讚譽之聲在開賽5天之前就已飄揚滿天。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疑問:這是亞洲運動會嗎?重金打造之下的多哈亞運會,在精神上似乎缺失了幾分亞洲味兒。
從主新聞中心的媒體運營,到選手村的安排工作,再到各賽場的賽事運營,幾乎每一個部門的負責人都是黃頭髮、藍眼睛、高鼻子的“非亞洲人”。從官方給出的多哈亞組委構成來看,澳大利亞人佔10.06%,希臘人佔7.07%,英國人佔4.72%,意大利人佔4.38%,美國人佔2.65%,他們構成了組委會各個部門的高層管理者。他們的言談無疑是親切的、友善的、職業的,但恍惚間,會讓人誤以為自己身處英聯邦運動會。
上一屆釜山亞運會,官方網站設有英文網站的同時,設有韓、中、日、阿等多種亞洲語言。本屆亞運會,英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官方網站甚至放棄了多哈本地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哪怕一頁阿語版的網頁都不存在。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泰國代表團官員説,這裡服務好,食物好,什麼條件都好,就是一點不好———這裡不像是亞運會。他説:“亞運會不是奧運會,她是一個讓我們亞洲兄弟國家團聚在一起,去競技去交流的大舞臺。我們亞運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4屆,亞運會有著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和感受,而這一點,在多哈卻感受不到了。”
這位自稱曾經參與1998年曼谷亞運會組織工作的官員説,在過去的任何一屆亞運會,他們見到當地的奧委會(NOC),都像見到自己的兄弟一樣;去任何一個主辦城市,感覺就像到了家。90年去北京的時候是這樣的感覺,但這次來到多哈,這裡給了他截然不同的感受。多哈把一切都交給了多哈亞組委(DAGOC),而多哈亞組委在他看來,就是一群來教導亞洲該如何去辦運動會的“指揮家”。“DAGOC不是NOC,我們或許需要幫助,但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他坦承自己言辭激烈,但都出自他真實的感受。
多哈亞組委在最新的一篇新聞公告上自豪地説,他們創造了有史以來亞運會最好的設施去呈現一個國際大賽。1000多位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亞洲的工作人員協力奉獻了一場最出色的開幕盛典,這些工作人員曾經成功舉辦過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2年曼徹斯特英聯邦運動會……
但多哈亞運會迄今還未曾掀起蒙于臉龐的輕紗,用屬於卡塔爾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來招呼亞洲的兄弟朋友。強大的經濟基礎或許可以帶來具備“有史以來最好的設施”的亞運會,但金錢註定不能創造一切。亞運會,是不是一定還有專屬於自己的味道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