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6/12/08 09:14:31 綜合 來源:成都商報 |
|
12月2日結合中國選手在亞運會不可阻擋的奪金勢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在亞洲體壇,我們已經無需證明什麼,未來只要派出業餘選手參加亞運會也許就已經足夠了。楊先生還以日本棒球隊派出業餘選手參賽為例,證明這也許確實應該就是中國代表團未來的組隊方向。拋開楊先生這種觀點是否具有現實操作性不論,僅就其“在亞洲我
們已經無需證明什麼”的觀點,我覺得便大有商榷的必要。
本屆亞運會中國金牌榜更新速度之快,確實已經讓很多人都感覺到有些“頭暈目眩”了。但是,這是不是意味着我們就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放棄,進而換來亞洲體育的“共同繁榮”呢?這讓我想起身邊的一個例子:前段時間有位同城媒體的記者對我説:你們成都商報走得太快了,應該停下來等一等。怪了,自己在競爭中落後,想的不是如何迎頭趕上,而是讓領先者停下來,這是哪門子道理?!雖然楊明先生的初衷並不相同,但在實際上,卻同樣是在為“弱者”尋求理由與藉口。而且,如果順着他的邏輯繼續推下去,美國人早就應該考慮在奧運會上如何退一退、讓一讓的問題了。但是,很顯然,美國人不僅過去沒有這麼做,而且將來也同樣不會這麼做。競技體育從嚴格意義來説,從來都是“恃強凌弱”的。更何況,中國體育要是“見好就收”的話,那麼乒乓球項目我們是不是也同樣可以不玩了呢?
關於派業餘選手參加亞運會的動議,從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對亞洲體育的“負面影響”並增加了比賽的“激烈程度”,但實際上,那只能是一種消極的、低級別的“激烈”,根本就激發不了人們關注與觀賞的興趣,最終的結果不是“救了”亞運會,反而是“害了”亞運會。至於失去了亞運會這個“中考”的磨煉,會給我們的奧運會參賽選手帶來怎樣的影響與損失,相信也是更多人感興趣的話題。如果再加上派遣業餘選手可能也是對亞運會、對競爭對手不夠尊重的問題,楊明先生關於派遣業餘選手參加亞運會的建議是如何的不切實際,也就不言而喻了。
順便説一句,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我們雖然已經開始選派業餘選手參賽,但是其中擁有大學生和專業運動員雙重身份的“特殊學生”依然比比皆是。所以,大運會的成功,同樣不能作為中國應該選派業餘選手參加亞運會的依據。亞運會既然代表着亞洲體育的最高水平,那麼中國選手便理所當然地在這樣一個四年一度的比賽中將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出來,無需證明絕不等於無需投入。否則,這倒恰恰是對體育精神的一種褻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