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漫遊文明現場,近距離探索文物之美,
親身體會“中華何以五千年”的偉大輝煌!
指導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主辦單位:央視網、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
指導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主辦單位央視網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
時空旅行者,快去“何以文明島”沉浸式探索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吧!
皇城臺(復原)| 皇城臺呈“金字塔”狀,是大型宮殿及高等級建築基址的核心分佈區;外城東門址體量巨大,以先進的築造技術搭建而成,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城門遺跡,有學者將其譽為“華夏第一門”。
皇城臺(復原)-2
皇城臺(復原)-3
皇城臺(復原)-4
皇城臺(復原)-5
外城東門址(復原)| 外城東門址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裝飾華麗的城門遺跡,體量巨大、結構複雜、築造技術先進,有學者將其譽為“華夏第一門”。作為石峁城址的制高點,堅固雄厚的外城東門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內守的實體屏障,也是石峁統治者構建的精神屏障。
外城東門址(復原)-2
外城東門址(復原)-3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 皇城臺的修建傾注了建設者大量的精力,這裡出土的上萬枚骨針以及“製作鏈” 各階段的相關遺物,暗示著皇城臺頂部可能存在著大型制骨作坊。皇城臺的修建傾注了建設者大量的精力,這裡出土的上萬枚骨針以及“製作鏈” 各階段的相關遺物,暗示著皇城臺頂部可能存在著大型制骨作坊。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2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3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4
皇城臺制骨作坊(復原)-5
後陽灣居住區(復原)| 後陽灣居住區房址均為地穴式(窯洞),2012F2內出土了鱷魚骨板、2012M1發現了女性殉人。後陽灣居住區出土的頭骨顯示石峁先民的族屬特徵接近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
後陽灣居住區(復原)-2
後陽灣居住區(復原)-3
後陽灣居住區(復原)-4
宮殿宗廟區(復原)| 洹河南岸的小屯是商代後期王宮宗廟的所在地,是殷商都城的中心,面積約5萬平方米。1928年開始,中國考古學家在此進行考古發掘,揭露總面積超2萬平方米,已發掘的建築基址有56座,可分為甲、乙、丙三組,還發現了甲骨卜辭、王室成員墓葬等重要遺存。在宮廟區附近,有一些居民點、手工業作坊和墓葬。
宮殿宗廟區(復原)-2
宮殿宗廟區(復原)-3
宮殿宗廟區(復原)-4
宮殿宗廟區(復原)-5
宮殿宗廟區(復原)-6
宮殿宗廟區(復原)-7
宮殿宗廟區(復原)-8
王陵區(復原)|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5-6公里的洹水北岸,與位於小屯村的宮殿宗廟區隔河相望。墓地包括侯家莊、前小營和武官村之間的大片地區,已發現大墓13座,2個大型圍溝和大量祭祀坑。
王陵區(復原)-2
王陵區(復原)-3
王陵區(復原)-4
制陶作坊區(復原)|位於小屯宮廟區南,在不少於70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發現了大量遺跡和遺物。包括帶車轍的商代道路多條,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座、灰溝27條、窖穴40余座、水井30余眼、銅器窖藏坑1座、祭祀遺存多處,以及歷代墓葬950余座;出土各類遺物數千件。
制陶作坊區(復原)-2
制陶作坊區(復原)-3
制銅制骨作坊區(復原)|位於洹北商城中北部,作坊區面積不小于8萬平方米,發現了大量房基、道路、灰溝、灰坑、水井等生産生活遺跡,陶范、銅渣、熔爐殘塊、骨刻刀、磨石等鑄銅制骨手工業生産遺存,以及分佈有序的工匠墓地,揭示了集生産、生活、喪葬于一體的“居葬合一”族邑佈局模式,生動展示了商代手工業生産圖景。
制銅制骨作坊區(復原)-2
制銅制骨作坊區(復原)-3
莫角山宮殿 (復原) | 大莫角山基址位於良渚古城核心區,由人工堆築,是一處包含禮制廣場和多座大型建築基址的宮殿區,在這裡發現了7座房屋基址,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莫角山大型宮殿基址顯示出良渚社會的強大集權性和組織性。
莫角山宮殿 (復原-2)
莫角山宮殿 (復原-3)
莫角山宮殿 (復原-4)
莫角山宮殿 (復原-5)
莫角山宮殿 (復原-6)
莫角山宮殿 (復原-7)
莫角山宮殿 (復原-8)
池中寺糧倉 (復原) | 池中寺遺址位於莫角山南部,考古發現3座良渚晚期的房基土臺,以及大量炭化稻穀遺存,其堆積總體量約為6000立方米,估算有20 萬千克,應是從古城郊區及良渚遺址(群)以外地區通過水路運輸而來存儲於此,供城內統治者及非農業居民食用。因此,推測池中寺遺址正是良渚古國的國家官倉。
池中寺糧倉 (復原-2)
池中寺糧倉 (復原-3)
池中寺糧倉 (復原-4)
池中寺糧倉 (復原-5)
池中寺糧倉 (復原-6)
池中寺糧倉 (復原-7)
池中寺糧倉 (復原-8)
池中寺糧倉 (復原-9)
池中寺糧倉 (復原-10)
池中寺糧倉 (復原-11)
反山王陵 (復原) | 反山王陵位於良渚古城內莫角山西北方,坐落在一座高出地表約6米的人工土臺之上,面積近10000平方米,出土隨葬品數量之多、規格之高,為其他良渚文化遺址所未見,是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其中12號墓主人應是掌握神權、軍權與王權的良渚國王。
反山王陵 (復原-2)
反山王陵 (復原-3)
反山王陵 (復原-4)
內城南城墻 (復原) | 良渚古城內城南北長1910米、東西寬1770米,城墻總長約6公里,寬約20-150米。城墻寬大,下寬上窄呈梯形,四面城墻分別設有兩個水門,南城墻中間設有唯一一個陸城門。城墻底部大都採用了墊石工藝,城墻墻體又黃土分層堆築壓實而成。南城墻築造過程中還採用了草裹泥技術,在良渚城墻建造中較為特殊。
內城南城墻 (復原-2)
內城南城墻 (復原-3)
內城南城墻 (復原-4)
內城南城墻 (復原-5)
內城南城墻 (復原-6)
鍾家港作坊 (復原) | 鍾家港古河道位於莫角山以東,長約1000米,是一條貫通古城南北的主河道。河道內發現較多玉石器、漆木器、骨器等製作的殘件、半成品和加工工具,以及大型木構件等遺物,説明河道兩岸臺地存在著專門的手工業作坊區,揭示出這裡的居民至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業生産者。
鍾家港作坊 (復原-2)
鍾家港作坊 (復原-3)
鍾家港作坊 (復原-4)
鍾家港作坊 (復原-5)
鍾家港作坊 (復原-6)
鍾家港作坊 (復原-7)
鍾家港作坊 (復原-8)
鍾家港作坊 (復原-9)
鍾家港作坊 (復原-10)
鍾家港作坊 (復原-11)
鍾家港作坊 (復原-12)
鍾家港作坊 (復原-13)
鍾家港作坊 (復原-14)
鍾家港作坊 (復原-15)
鍾家港作坊 (復原-16)
鍾家港作坊 (復原-17)
鍾家港作坊 (復原-18)
良渚池中寺遺址出土碳化稻穀
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稻田
殷墟甲骨
漢字演變
石峁陶鷹
運-20代號“鯤鵬”
陶寺觀象臺
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
二里頭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跡
“復興號”高鐵
5000年前,水稻是良渚古國高超生産力的象徵;5000年後,水稻依然是當代國人的生命之源!如今,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居於世界先進水平,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