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來源:國家文物局 | 2023年09月18日 15:45
國家文物局 | 2023年09月18日 15:45
正在加載

當地時間2023年9月17日15時33分,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世界遺産數量增至57項。“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是國家文物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重要指示、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又一重要成果。

大會正在審議“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

大會正在審議“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目前的考古發現顯示,中國古人栽培茶樹的歷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隨後茶的種植、飲用和茶文化從我國相繼傳到鄰國,並逐步走向世界。“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公元10世紀以來,布朗族先民發現和認識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系統,與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個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護林共同構成,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慶祝申遺成功

慶祝申遺成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産標準ⅲ和標準v,反映了傳統茶祖信仰基礎之上,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這一體系充分尊重了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徵和動植物種群,實現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而遺産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申遺成功後致答謝詞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申遺成功後致答謝詞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大會發言中向世界遺産委員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表示感謝,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於“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的喜悅和振奮。他表示,中國將在加強規劃、應對氣候變化、鼓勵村民參與、規範旅遊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突出普遍價值永續傳承,並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承擔更多責任,為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在大會現場接受祝賀

在大會現場接受祝賀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歷時13年。2010年,針對世界遺産領域茶主題“空白”,國家文物局首倡景邁山古茶林申遺,並於2012年將其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13年,國家文物局報請國務院將“景邁山古茶園”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支持和指導雲南省、普洱市系統提升遺産保護、管理、展示水平。2021年1月,國務院批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作為我國2022年世界遺産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指導雲南省、普洱市,編制提交申遺文本,克服新冠疫情影響,採取超常規、閉環方式,順利通過國際組織現場技術評估,最終確保申遺成功。

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意味著更大的保護責任和更高的保護標準。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指導雲南省、普洱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致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賀信精神,“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不斷提高遺産保護能力和水平”,打造“活態”文化遺産保護的“中國案例”,向世界講好茶文化遺産的“中國故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貢獻“中國力量”。

9月17日晚,景邁村村民慶祝申遺成功

9月17日晚,景邁村村民慶祝申遺成功

9月17日晚,芒景村村民慶祝申遺成功

9月17日晚,芒景村村民慶祝申遺成功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