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今結合的魅力——“數説犀尊”展覽亮相國博

來源:國家博物館 | 2023年05月31日 16:25
國家博物館 | 2023年05月31日 16:25
正在加載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數説犀尊”展覽于5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對公眾開放。

科技進步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無盡的空間,建設更加智慧的博物館已成為新時代博物館人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為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中國國家博物館著力推進智慧國博建設,按照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自主學習、迭代提升技術路線,積極應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最新信息網絡技術,努力為廣大觀眾充分享受高水平精神文化産品提供更多可能。依託館藏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打造集三維數據採集、數據融合、互動展示、活化利用、環境監測于一體的智慧展廳,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博老專家回信精神,進一步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的具體舉措,也是推進智慧國博建設的最新嘗試。

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代表性文物,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一方面,細緻入微的寫實主義造型風格、繁複華麗的雲紋紋飾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審美情操;極盡工巧的錯金銀工藝、科學準確的合金比例與鑄造技藝則處處展現著能工巧匠出神入化的超凡智慧;另一方面,犀尊的出土佐證了今天瀕臨滅絕的犀牛曾經在中華大地廣泛生存,而令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

本展廳以一物一展的形式,從出土經歷、功能特點、鑄造和裝飾工藝、造型美學等方面對這件國寶級文物進行全方位解讀,並突破常規展陳手段,綜合運用高清三維掃描、超高清顯示、人工智慧、紅外感應、AOA定位、增強現實、環境監測等技術,一方面通過數字手段直觀呈現文物高清細節和科學研究成果,讓觀眾從單純的參觀者變成探索者、參與者,從視、聽、觸、互動思考等多維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載的價值;另一方面在展廳內再現文物採集、應用場景和數字運行平臺,通過對人、物、環境的透徹感知,融合分析,實現智慧管理,同時通過互動設備將數字展廳與陳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國”展廳聯動起來,使觀眾的視野從一個展覽延伸到多個展覽,在感悟歷史的同時,切身體會到現代技術帶給博物館的無限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歷來重視對館藏珍貴文物的研究挖掘、闡釋展示和社教傳播,努力讓觀眾能夠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衷心希望廣大觀眾能夠通過智慧展廳觀展體驗,共同見證和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進程,切身感受古老歷史文物在新時代煥發的新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