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文藝界委員的最牽掛

來源:美術報 | 2023年03月15日 17:23
美術報 | 2023年03月15日 17:23
正在加載

全國兩會各種提案涉及方方面面的事項,但我們注意到,在許多全國政協文藝界委員的提案中,反復提到了“鄉村”這個詞,出現頻率之高足以説明,大家都在關注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為繼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破解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協調、不均衡等問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最大的難點。而藝術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也為未來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助推鄉村富裕,賦能鄉村振興,讓我們一起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許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會長、浙江省文聯主席)

  美麗鄉村建設三點意見建議:

  一是聚焦規劃政策,加大藝術鄉建工作的統籌和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關於藝術實踐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突出以“人”為核心的建設理念,構建由國家部委、地方政府、鄉鎮(村)等多部門、跨區域、上下協同聯動管理體制機制,共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充分利用藝術類院校在理論研究與設計方面的專業和創新能力,加大對院校美麗鄉村建設相關基地、智庫、實驗室等平臺的政策傾斜和經費投入,加強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儲備。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謀劃建設一批“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示範村,政府搭建合作平臺,加強村與村之間聯絡,形成輻射效應,成立幫扶、合作等專項基金,美麗鄉村效應擴大化,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形成示範區。

  二是聚焦新教育改革,加快藝術類院校創新辦學體系建設。加強學科融合發展,開創藝建課程,讓學生到鄉村一線去體驗學習。發揮藝術類院校在文藝人才培養、藝術理論研究、文創設計智造、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建設等方面的人才與學科優勢,多學科交叉融合,開發兼具時代性、實效性和實用性的藝建類課程體系,設置鄉土學院基地,讓學生們走進鄉村一線,打造新型教育服務綜合體系,培育一批建設美麗鄉村的藝術類專業人才隊伍。加大開展社會實踐力度。開展師生下鄉實踐活動,讓藝術教育在新時代發展成為一種聯通社會、深入鄉土的“有為之學”,真正地把大學裏的學科知識與社會知識融會貫通,把最具藝術學科特色的深入生活的下鄉傳統,轉換成為社會感知與鄉土重建的行動。

  三是聚焦社會效應,加強美麗鄉村共建共享共治發展理念。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對村民進行引導和培訓,從改變村民生活的細節入手,貼近村民,減少距離感和身份感,鼓勵村民在勞動技能基礎之上創新。打造“藝術范”的農村工匠隊伍、系列反映鄉村共同富裕的藝術成果,激發村民藝術創作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建設主體自我發展、自我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帶動村民從鄉村建設的旁觀者變為建設者。尋求企業入駐開發新生態産業。推動鄉村本地資源與藝術融合,催生獨特的新産業新業態,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與文旅等相關企業開展合作,為企業提供勞動力、文化資源和市場空間,實現城鄉融合與協同發展,形成“政府主導——政策支持、市場參與——引入資源、村民創業——創新業態”的新型合作模式,構建鄉村産業發展的輕資産模式。引導公眾參與。引導社會文藝力量和藝術家參與鄉村建設,讓當地手藝人有展示手藝的機會,喚醒公眾對鄉村文化的重新認識,形成良性循環,共享藝術魅力和藝術收益。

王珂(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美協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委會委員)

  以助力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為著力點,強化文化藝術服務基層功能。

  一是完善各級文藝機構團體到邊疆民族地區志願服務的長效機制。以“黨支部結對”形式,同時撥付一定資金支持,建立文化藝術采風實踐基地,加強國家級、省(自治區)級、市級文化藝術機構團體深入廣大邊疆民族鄉村地區開展文化藝術交流服務。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踏實作風,加強高質量、多形式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強化服務功能的持續性,不斷提升廣大邊疆民族地區群眾對形式多樣、內容精彩的文化藝術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二是以“專業幫扶”形式,加強邊疆民族地區特別是農區和牧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的文化藝術專業指導工作,幫助提煉發展當地詩歌、繪畫、音樂、舞蹈、戲曲、手工等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和風土人情典型,挖掘和培養當地文化藝術人才,協助豐富文化藝術形式和內涵,幫助當地文化藝術活動向更高一級舞臺呈現,進一步促進邊境民族地區文化藝術與城市和內地文化藝術建立更緊密的交往交流交融關係,助力區域鄉村文化振興,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是以“基層黨支部結對共建”形式,加強國家級、省(自治區)級、市級文化藝術團體機構黨組織與邊境民族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溝通組織協調作用,“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助力當地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充分發揮優秀文化藝術團體和文化藝術名人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富有當地風土人情的文藝作品宣傳、網絡平臺推廣報道等渠道,為當地優勢文旅資源宣傳造勢,指導塑造文旅資源形象品牌,擴大優勢資源知名度,推動形成産業效能,切實提高當地經濟收入。

王丹(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副主席、錦州市文聯副主席)

  關於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取得新進展的提案。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和鄉村振興局要在政策方面全心地支持。特別是土地資源利用,閒置宅基地和農房改革利用等方面,要結合鄉村規劃,因地制宜,將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利用與特色産業發展有機結合,為産業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二、豐富集體經濟模式,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

  豐富集體經濟模式,通過土地整合、基礎設施完善、文化特色呈現、農民就業、農民參股等方式,改造提升村落,支持培育更多的經營主體,引導村集體、農民、返鄉人員、企業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豐富“旅遊+”和“三變”改革模式,讓農民在找到産業轉型支撐的同時,將其生活資源轉化為生産資源。制定政策,吸引有生力量返鄉,培育鄉土人才,提升農民建設家鄉的意願和能力。

  三、吸引社會資源和資本注入鄉村文化振興

  建立多方參與機制,包括政府投入、社會捐贈資助、農民參股、專項資金運作等,使各方各有所得,共同參與鄉村文化振興。通過政策激勵、稅收調節等手段,大力鼓勵社會力量助力鄉村,吸引社會資源和資本注入。

孔維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畫院院長、山東畫院院長、山東省中國畫學會會長)

  創新鄉賢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一、保護、傳承古代鄉賢文化資源

  保護與傳承鄉賢文化資源,發揮歷代鄉賢的示範作用,應當成為激勵引導新鄉賢回鄉創業、提升鄉賢文化感召力的重要抓手。首先,是保護鄉賢文化遺産。其次,成立鄉賢文化研究會,舉辦相關學術會議。第三,運用電視、報刊、網絡等渠道弘揚地、市的歷史文化。

  二、鼓勵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

  借鑒蘇南、浙東、閩南等地創新鄉賢文化的做法,成立鄉賢理事會等鄉賢組織,以鄉愁牽動鄉賢,鼓勵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呼喚鄉賢回鄉投資、創業。首先,為鄉賢返鄉創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稅收、信息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其次,做好新鄉賢的檔案資料整理工作。第三,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鄉賢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民間組織,將游離于體制外的新鄉賢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隊伍之中。第四,運用電視、報刊、網絡等渠道宣傳先進鄉賢及鄉賢組織奉獻家鄉的事跡,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引導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

  首先, 要積極鼓勵有經營頭腦、社會聲望的新鄉賢參與基層治理。鼓勵有意願的鄉賢參與村“兩委”換屆選舉,選拔優秀村幹部和大學生村官擔任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其次,引導新鄉賢參與鄉村公益事業。成立鄉賢慈善基金會,引導“富鄉賢”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農村弱勢群體。第三,探索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評價機制。以村民為主體,定期監督評價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實際效果,激發村民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

董希源(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福建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

  鼓勵和支持藝術家發揮作用,切實以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

  一、由中國文聯、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建立“一對一”服務體系,即一位著名藝術家及其團隊或一藝術團體藝術教育單位認領一個村莊,帶領村莊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深入挖掘當地鄉土的文化藝術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助力經濟發展和百姓致富。

  二、由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其他部委、團體及相關部門,組織專門力量對鄉村美育工作進行梳理,並出臺相關辦法,以不同標准予以鄉村美育工作分類、評級,以此鼓勵鄉村挖掘鄉土文化、發展藝術産業、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助推經濟振興、提升鄉村文明。

  三、由中國文聯&&建立固定機制,在鄉村設立藝術創作實踐基地,定期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鄉村采風、創作,並與鄉土藝術家進行交流合作,帶動鄉土文化藝術的復興和保護,為鄉村振興工作助力。

  四、由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文聯、藝術院校聯合培養鄉村藝術人才,以更好地傳承鄉土民間文化藝術,並實現文旅産業的更好結合,賦能鄉村振興。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