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方志館三大主題展:展現方志中的北京文脈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3年03月14日 13:57
中國文化報 | 2023年03月14日 13:57
正在加載

“方志北京”講述北京歷史名人故事

“方志北京”講述北京歷史名人故事

近日,“方志北京”“年鑒北京”“志説‘一城三帶’”三大主題展在北京市方志館開幕。3個主題展利用各類志書文獻資料,涵蓋808張圖片資料、1348冊珍貴圖書、45件實物,以“志説”為切入點,生動講述北京故事。“方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方志文化,意義深遠。”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崔唯航表示,展覽借助志書和年鑒,綜合文字、圖片等形式,展現北京的歷史變遷和深厚底蘊。

在志書文獻中感知北京

北京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豐富厚重,修志延續千年。一進入展廳,就能看到配合展覽特別搭建的“析津齋”書房,以及元代文人熊夢祥的畫像。熊夢祥撰寫的《析津志》正是現存最早的北京地方誌。展覽還展出了對北京地方書最早的、最權威整理匯總的《順天事之書》;迄今所存最早記載北京方言的宛平縣誌書——明代的《宛署雜記》等。

展覽還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方志事業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北京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彰顯時代性、地域性、專業性,編纂出版了內容全面、資料翔實、特色鮮明的千余部方志,包括涵蓋223部《北京志》、36部區縣誌書、300部街鄉鎮村(社區)志、600余部各行業專志等。

北京市方志館工作人員介紹:“‘方志北京’立足百種千卷舊志、千部萬冊新志,引導觀眾在志書文獻中了解北京,在滄桑變遷的城市記憶中感知北京。”

記錄百業發展,汲取歷史智慧

年鑒是逐年編纂連續出版的資料性文獻,分為綜合年鑒和專業年鑒,具有全面系統、權威可信、檢索方便等特點。年鑒在19 世紀中期傳入中國,並在本土化的進程中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年鑒事業進入繁榮時期,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編撰年鑒萬餘種。

展覽展示了清咸豐元年(1851年)成書的《明四代年鑒抄本》,它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冠以“年鑒”的書籍。其中收錄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11位明朝皇帝理政199年的“大事、要事”。

展覽中,1928年出版的《北京光社年鑒第一冊》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它是現存第一部中國攝影年鑒,由1922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業餘攝影家組織——北京光社編纂,共收錄社員作品56幅。據介紹,北京光社是上世紀20年代北京著名的攝影團體,成員有劉半農、吳鬱周等文化名人,喜好攝影的張學良也一直想參加。1927年冬,張學良專門寄信預訂《北京光社年鑒》,可見年鑒“錄史存真、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累計編纂各類年鑒340余種,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內容。北京市方志館館長劉宗永表示,“年鑒北京”展立足北京市各級各類年鑒,回望北京市年鑒事業發展進程,汲取歷史智慧,奮力開創首都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示厚重文化,擦亮城市名片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見證。”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二級巡視員姜海軍説,北京老城和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是北京文化的精髓,更是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內容。

“志説 ‘一城三帶’”設置“北京的老城”,以及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共4個單元,圍繞北京厚重歷史文化和“一城三帶”相關規劃等,兼顧特色,勾連古今,將方志文獻中的經典圖文運用到展陳中。

“一城三帶”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的重點內容,是北京歷史文化的“金名片”。近年來,北京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進程中,依託“一城三帶”保護建設等重點工作,深度融合了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姜海軍介紹,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深入挖掘地方誌書和黨史文獻資料,用豐富權威的圖片和生動準確的文字,相繼參與出版了北京“一城三帶”系列畫冊、歷史叢書等。

“我們將進一步展示北京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劉宗永表示,將努力把舊志古籍、革命文物中蘊藏的歷史記憶激活起來,轉化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優質資源,為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作出積極貢獻。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