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趣味 真精神​——記“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3年02月22日 14:15
中國文化報 | 2023年02月22日 14:15
正在加載

當下,美術作品逐漸變“大”似乎正成為一種趨勢。對美術創作而言,大尺幅作品更適合展廳,小幅作品則更適於普通人欣賞、收藏,也能展現藝術家的真性情。如何客觀看待美術創作的大與小?小幅作品如何小中見大、小中見情、小中見趣味、小中見格局?正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無疑是對這一系列問題的生動解答。此次展覽共有1000件小幅作品同時展出,成為中國美術館歷史上展出作品數量最多的展覽,如潮的觀眾在展廳中近距離欣賞這些跨越百年的中國美術作品,持續的觀展熱潮也引發了美術家的熱議與思考。

“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館供圖

“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館供圖

千幅作品于方寸之間包羅萬象

縱觀美術史,古今中外的大師都曾留下舉世聞名的小幅作品。如荷蘭繪畫大師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尺寸僅略大於一張A4打印紙;名師大家如傅抱石、吳昌碩、齊白石等曾在小小的冊頁上留下無數妙筆丹青。他們在方寸之間苦心經營、盡精至微,其精神則至廣至大。

然而,近年來美術界小幅作品創作呈現式微的態勢,為了全面展現小幅作品創作的現狀,鼓勵美術家投身小幅精品創作,中國美術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徵稿活動。此次展覽展出了從6500余件投稿中精選出的近600件徵集作品展出,館藏作品400余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同時觀察不同時期中國藝術家本真的藝術語言,審視他們的創作狀態和心路歷程,感悟他們對人民的熱愛、對社會的關注、對生活的體驗、對自然的親近、對歷史的思考。通過這次展覽,我們也希望將平時較少有機會集中展示的小幅美術作品納入學術研究範疇,啟發更多關於當下藝術創作的思考。”

在展廳中可以看到,展出的作品尺幅最小的僅有郵票大小,最大的也僅半米見方。這其中既有美術史中的經典名作如齊白石的《鹹蛋小蟲》、徐悲鴻的《雙獅》、李樺的《怒吼吧,中國!》、胡一川的《牛犋變工隊》等,也有“00後”藝術家的最新創作。通過此次展覽,觀眾在回顧中國百年小幅美術創作歷程的同時,也對小幅美術創作的現狀形成直觀認識。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特別留意到,由於展覽舉辦恰逢新年,許多觀眾是以家庭為單位前來觀展,觀眾絡繹不絕。“觀眾看得非常仔細,在一幅畫面前可以停留很久。他們願意細心揣摩其中的構圖技巧和細節處理等,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此次展覽我們還有意識地把大師名家作品和最新的青年畫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共同呈現,它們交相輝映,呈現出了從過去到今天人們的藝術和心靈探索的軌跡,也給予今天的觀眾更多啟示。”邵曉峰説。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劉波也積極參加了此次展覽。他認為,此次展覽還代表了一種價值導向,即藝術不能一味貪大求滿,向藝術本體回歸、向心靈回歸,乃是當代中國藝術的應有之義。

“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館供圖

“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館供圖

小幅藝術創作的“痛點”與“難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原院長劉罡是此次展覽的評委之一。他表示,從評選的過程中他感受到,此次展覽得到了藝術家們的積極響應,但是總體而言,非常精彩的作品並不是很多。客觀來説,小幅畫創作很難,其難就在於難“出新”。“這就要求藝術家對於生活的體驗、對自然的觀察、對人生的體悟不能流於表面。無論古今中外,不論哪個畫種,其基本的要求都一樣——生活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不論哪位藝術家,如果他不貼近生活、不貼近自然、不融入人民群眾當中,他就感受不到生活的美、感受不到時代的脈搏,就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因為首先畫家應該先被生活所感動,然後才能創作出先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別人的作品。這是一個最基本的過程。”劉罡説。此外,繪畫創作對於藝術家的文化水平也有著很高的要求。“作品要想有氣象、有格局,不僅需要藝術傢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開闊的眼界,更需要其有廣闊的胸襟、遠大的志向,還需要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才能做到詩意化的表達、言簡意賅的敘述,才能具備深遠的思想內涵。”劉罡説。

在此次展覽的評委、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鄭光旭看來,當前藝術家的作品越畫越大,有著客觀因素的影響,如展覽空間越來越大,作品論尺幅賣等。部分畫家癡迷于作品“氣勢恢宏”的效果,使得創作尺幅越來越大。“大幅作品固然有小幅作品難以具備的氣勢與力量,然而一味地崇尚‘大’,則很容易被其目的和手法所束縛,為形式而創作。”鄭光旭説。

在鄭光旭看來,大畫、小畫形式上不同,但在創作規律與藝術的要求上並無二致,小畫甚至難度更高。“小幅畫創作與大畫一樣要有飽滿的情緒、詩境的營造、個性的張揚。其難度是主次要更加分明、造型要高度概括、用筆要精到凝練,最重要的是要更直觀表現出闊大品格與藝術精神。在創作大畫時多幾筆少幾筆可能並無影響,而小畫中一筆就能定成敗,來不得半點馬虎,更無可掩飾的空間。小畫會讓人把視野凝聚到一個點上,缺點無處可藏,優劣一眼便知,究其難度,可想而知。”鄭光旭説。

劉波認為,小幅作品其實更能表現藝術家的修養和情致。因為對於很多藝術家而言,日常的習作、手稿,都是小幅的,在小尺幅中練習、實驗、打磨,藝術理念、構成和手法才能漸漸成熟。而且,很多小的手稿和習作本身就具備獨立性和完整性。“小畫的難度,應該在於是否具備小中見大的表現能力。這個小中之‘大’,是藝術家的關懷面和情感。不能作假,也不能堆砌,難的是自然呈現。”劉波説。

“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館供圖

“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精品展”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館供圖

小幅畫創作如何“盡精微致廣大”

唐代詩人杜甫論山水畫有言:“咫尺應須論萬里”,即古人在咫尺方寸之間,以“行萬里路”“搜盡奇峰”的創作方式,書寫了中國獨有的、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壯麗河山。可見,小幅畫創作小的是尺寸,大的是品格、是藝術境界更是超然精神。古今中外不少大師的手稿和小幅作品,其藝術魅力和對人心的影響,不亞於大尺幅作品,原因正在於作品雖小,包含著大人格、大情懷、大寄託和大格局。那麼藝術家如何才能做到呢?

劉波認為,此次展覽策劃之所以成功,引起廣泛關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抓住了以上幾個藝術創作的“痛點”。“現在一些藝術家缺乏日常對藝術語言的打磨、錘煉,專注于‘大創作’。如何做到小而精?雖然一言難盡,但總應該‘君子務本’,對於畫家而言,這個本,就是日常對藝術語言的錘煉之外,更應該從讀書養氣、涉事調心等方面來不斷提升和拓展自己的境界。”劉波説。

鄭光旭表示,要畫好小幅畫,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就要熱愛自然、以真實材料為依據,遵循藝術規律。畫家所表達的內容,要讓人欣賞起來毫無倦怠,每一幅畫都應該充滿與眾不同的氣息。同時,專注于繪畫基本技能提升的同時,更應該通過對物象之美的豐富表現,培養自身的觀察與思考能力,提升藝術才能,從而逐步形成藝術家的基本世界觀和品位。這些基礎素養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藝術家的格局與趣味。因此,在作品創作中,摒棄對細枝末節的偏執,轉而尋找自我“本心”,審視具象世界與藝術的真實,深入對畫面中關係的刻畫,才是鍛造藝術家格局的正途,同時也是小幅作品創作的核心素質與主要目標。做到這些,以小見大的格局精神趣味自然而然就會彰顯出來。

《中庸》裏講“盡精微,致廣大”,用來形容小幅畫創作非常貼切。“精微”既指畫面的細節,又指畫家落實到紙面的手頭功夫。通常意義上講,小幅油畫的觀賞距離範圍在一臂之距,在這樣的距離內,畫家的表現能力含糊不得,繪畫本領虛假不得。

總而言之,最優秀的藝術家還是需要真誠面對物象、面對本心、面對藝術,從心間到筆端,毫不含糊,方能以小見大、見精神、見趣味、見格局。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