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星空”中回應“海派”之問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1月24日 14:51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1月24日 14:51
正在加載

廬山圖(國畫) 張大千 上海博物館藏

廬山圖(國畫) 張大千 上海博物館藏

海派繪畫,大體上可以説是上海這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繪畫流派,但是細究起來,海派繪畫其實也很難用通常的流派概念去理解,甚至對於它究竟算不算一個流派也有爭議,因為它不具備一個流派常有的特徵。首先,海派繪畫沒有一個可以統領全局的畫家,多是各擅勝場的大師;其次,沒有一種大體趨同的風格,多是靈苗自探的個性;再者,海派繪畫沒有一種共同尊奉的理念,多是自成一家的觀點。海派名家程十發先生就曾説過“海派無派”,那麼,“海派”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派”?中國近代繪畫史上影響巨大的“海派”又是怎麼形成的?也許我們可以從近日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揭幕的“何謂海派”藝術系列大展首展“歷史的星空——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繪畫研究展”一窺究竟。

不同於簡單的海派繪畫作品陳列展,此次展覽歷時1年多策劃,以9位專家梳理近1500位畫家撰寫的10萬餘字研究成果為支撐,並且一次集齊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傑”“四任”“滬上三熊”以及黃賓虹、徐悲鴻、劉海粟、潘天壽、吳湖帆、林風眠、張大千等名家名作。這些“最強陣容”的百餘件原作,疊加豐富的文獻資料,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術研究脈絡,清晰回答了“什麼是海派”這一問題,同時重現了海派畫家的社會身份、社交網絡、風格傳承、市場行情、傳播影響以及上海當時的藝術生態。

比如,展出的虛谷作品《白貓》,簡單幾筆就把一隻趴在石頭上的白貓畫活了,這種用筆對後世花鳥畫技法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徐悲鴻的《白馬西風圖》用沉著深厚的筆法勾勒出一匹佇立西風中的白馬。當時的中國身處危難之際,一匹煢煢孑立的白馬,象徵了徐悲鴻憂國憂民的心境,也寄託著他對民族復興與圖強的期望。任熏的《江湖流民圖冊》畫面構圖新穎,整幅畫面配以上方的題跋,反映了對現實生活的觀照,使作品更充實、完整。嶺南派高劍父、高奇峰兄弟離滬後在廣東創立了“嶺南畫派”,展出的高劍父《芙蓉錦雞圖》、高奇峰《松月夜鷹圖》,揭示的正是海派與嶺南畫派的淵源。

京兆畫眉(國畫) 謝之光 上海文物交流中心藏

京兆畫眉(國畫) 謝之光 上海文物交流中心藏

儘管展覽是在紮實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形成的,但是在展陳方式上卻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為了從觀眾能夠接受的角度厘清海派繪畫的來龍去脈,策展團隊儘量採用更多直觀的、感性的、視覺的內容來豐富展覽。展覽中的地圖就頗有意思,當年海派畫家中最出名的那些藝術家在哪活動,那些地點今天還在嗎?或許觀眾看完展覽就會去尋找這些舊居了。另外,海派之所以成為海派,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在藝術市場上的商業價值。那麼當時這些畫家的畫大概在什麼價位?展覽將當時畫作的價格展陳出來,同時告訴觀眾,這個價格在當時百姓生活中所佔比重,這些角度顯然都直觀而生動,極易讓觀眾産生共鳴。

在總策展人、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館長陳翔看來,海派繪畫之所以産生這麼大的影響,固然是因為海派擁有一大批傑出的畫家、積累了一大批經典名作,海派名家的圖式、風格乃至技法有所創新並影響了同時及後世的畫家。但是如果僅僅如此,它也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畫派而已。如果跳出繪畫的圈子,或者躍出美術的範疇,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海派繪畫,我們會發現什麼呢?基於此,展覽嘗試從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梳理海派繪畫的源流、內涵及影響,闡述海派繪畫的形成和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關係。通過“錯綜雜糅的海派源流”“海納百川的畫家隊伍”“多維探索的藝術實踐”“和而不同的社團組織”“繁盛多元的藝術市場”和“歷久不衰的後續影響”六大板塊,從不同側面展現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和綿延不絕的城市文脈。

海派繪畫的藝術生態系統,與城市經濟背景和城市生活之間有著緊密關聯。因而,“繁盛多元的藝術市場”成為展覽濃墨重彩展開的一個維度。開埠之後的上海,一躍成為新興商業化大都市,孕育了一批來自民間的新興消費群體。“海派”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滿足了這種商業環境下的大眾審美。很多海派畫家對於題材有著不拘一格的開放心態,作品雅俗共賞。例如展出的吳友如《大富貴亦壽考》,即為迎合吉利喜慶市場偏好的風俗人物畫。以文獻形式呈現的20世紀初流行于上海的月份牌繪畫,更應商業繁榮而生,可謂當時的美術家們在力倡中西文化交融和設計文化本土化過程中進行觀念傳達的新媒體創造。展覽也揭示,彼時以《申報》為主要媒介的多種報刊,為畫家潤格即出售作品價目標準的訂立宣傳起到重大作用;箋扇莊則承擔起作品交易經紀人的角色,潤例中不同的收件地址可見書畫交易市場的需求之大、行業之盛。

“和而不同的社團組織”則在展覽中為人們打開海派繪畫另一重值得關注的面向。此次展覽的分策展人之一、上海中國畫院理論部主任王欣表示,晚清上海的國畫社團如豫園書畫善會、海上題襟館書畫會等大型社團,皆以旅居上海、以書畫謀生的同仁組織交易,並通過助賑擴大影響。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上海的藝術社團更是肩負起救亡圖強的責任。從中人們不難窺見海派畫家社團組織所表現出的公共性——從畫會、學校到刊物、展覽,藝術大眾化、公共化逐步取代了傳統繪畫的私人性和精英化。

“上海這座城市的現代化促成了海派繪畫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從繪畫生態、繪畫觀念、繪畫功能,到繪畫工具、繪畫材料、繪畫技法,這一系列的變化背後,是社會審美標準的改變、是藝術話語權的再分配。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海派繪畫是中國繪畫由傳統進入現代的分水嶺,或者説,海派繪畫開啟了中國繪畫現代化的進程。因此,這不只是一個繪畫作品展覽,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或許更接近於一個海派歷史文獻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歷史的追溯和復原不是這個展覽的目的,它希望的是能給大家提供一個重新審視海派繪畫的新的角度,由此産生的新的價值認定必將會給今天的繪畫藝術的發展帶來新的靈感和啟迪,同時也讓這座城市裏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品味知性的美,參與美的創造,成人之美,美美與共。”陳翔説。

據悉,“何謂海派”藝術系列大展明年將分別攜手北京、廣州的學術研究機構,舉辦海派與京派、海派與嶺南畫派的比較研究展。這一系列的舉措也標誌著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推動的“大美術館計劃”邁出了紮實而堅定的一步。上海市文旅局局長方世忠表示:“一個城市的美術館折射出的是城市軟實力,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是城市的精神家園和藝術客廳。我們將著力提升上海美術館的資源配置能力,充分挖掘整合全市美術領域的場館優勢、藏品優勢、人才優勢、學術優勢,持續策劃舉辦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重磅大展,引領海派美術發展和美術創作,增強中華文化和上海故事敘事能力,推動上海美術館向國內領先、亞洲一流、世界知名的近現代藝術博物館邁進。”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