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纖維抵達藝術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1月08日 17:10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1月08日 17:10
正在加載

一邊,一線,一空間(纖維藝術) 阿薩杜爾·馬克洛夫

一邊,一線,一空間(纖維藝術) 阿薩杜爾·馬克洛夫

近日,“緩存在——第四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在浙江美術館正式開展。此次展覽共有來自全球十數個國家的60余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參展。特別項目“凈因”也已于9月30日在杭州博物館先行啟幕。

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創立於2013年,是一個致力於當代纖維藝術研究、創作與展示的國際展覽平臺。本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主題為“緩存在”,這是繼2013年“纖維,作為一種眼光”、2016年“我織我在”和2019年“無界之歸”之後在中國杭州開啟的又一次關於“纖維”與“藝術”的因緣際會。

纖維藝術是什麼?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看來,纖維藝術並不只是一個特殊的藝術類型,它首先是一種方法、一條道路。“從自然界的奇妙構造中,纖維藝術家們發掘出一種微觀世界的建構性,引申出一種對於物和物質生成的獨特理解。纖維藝術的根本在於編織,那是從一根線中演化出整個世界的衝動和能量。對纖維藝術的實踐者來説,所有事物,都是以其特定方式編織、纏繞、堆積、鏈結、蔓生而成的形態建構。”高世名説。

第四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總策展人劉畑表示:“我們希望經由纖維抵達藝術,將‘緩存在’作為這次的主題,試圖用它去理解藝術,把藝術的存在方式理解為一種‘緩存在’,不確定、不明確、未定義的存在。正如推遲的開幕式,‘緩存在’也是我們的現實,面對疫情一切暫緩的常態,我們通過纖維給出的一種感知,去尋求退而結網、緩而續存的方法。”

“緩存在”是多重意念的聯絡與編織,策展團隊將“纖維”視為世界的基本構造,人類思想的基本原型與隱喻。通過對漢字的絞絲旁(糸部)系統中所蘊含的“宇宙技術”的考察:關於“關係”的理解——系統、組織、網絡、線索;關於顏色的通名——紅、綠、紫、絳、緋、緇;以及“纖維”之為“思維”的原型意涵等,探索纖維從具體的物質、勞動昇華為思想原型的創造性過程。

據介紹,從工作伊始,策展組便將自己定義為“編織者”,邀請藝術家加入、建立連線,並組建由學者、寫作者等組成的特邀研究員網絡,以此“纖維式”的工作方法,回應疫情年代延遲暫緩、退而結網的常態。由以上理念出發,本次三年展不設分割的板塊,而是以若干“線索”的形式串聯全場:文/紋(文字/文化/文明)、緒(情緒/思緒)、線(軌跡/線條)、織(勞作/身體)、網(網罟/互聯)、結(記事/神話)、綜(紛紜/繁複)……這些線索彼此交纏“紐結”于空間之中,呈現為若干個供人停留、沉思的“緩存空間”。

在展覽推進過程中,策展組建構起了先導項目“纖維九講”:邀請學者賈勤針對《説文解字》中漢字的糸部(絞絲旁)系統進行了詳盡的考察,嘗試回返文明源初的世界;同時,邀請藝術家共同發起了“萬物·纖維因緣”田野項目,結合了行走、調研、拍攝而展開,考察在中國的四方大地上,在漫長的時間中,人們因地制宜,取諸萬物,將本地特産的限制轉化為創造的機緣,將自己身邊僅有的材料以“纖維”的方式萃取,最終成為了我們身上或身邊必不可少的物品、工具。它們緊密相連,組成了一張巨型的人類創造與社會生産的網絡。

《書非書》+《一千年以後》(纖維藝術) 施慧

《書非書》+《一千年以後》(纖維藝術) 施慧

此次三年展因其獨特的展覽作品和展出形式,為觀眾帶來了連接、溫暖、柔軟、繁茂等諸多感受和思考。如安·漢密爾頓的新版《線型》纏繞不斷,施慧的《書非書》《一千年以後》打通了地空通道,Raqs媒體小組的《貝塔爾/不規則韻律》將增強現實“編”進真實,阿薩杜爾·馬克洛夫的《一邊,一線,一空間》穿梭于不同時空與文化線索,康斯坦薩·皮婭的《奇譜:前西班牙時期電子紡織計算機》研究傳統印加奇譜上的符號及繩結系統與當前二進制編碼系統間的相似之處,伊萬·羅斯的《風景》昭示了可見風景之下不可見的網絡世界,畢蓉蓉的《再編碼——紋樣》試圖重建內外部的關聯,黃燕的《俯仰之間》試圖讓思維在“俯仰之間”無限伸展,周雯靜的《生産/符號》中親手縫製的3米寬、25米長的長帆感動了無數觀眾……這些超越常規、充滿思想張力和藝術表現力的作品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感受。藝術家代表周雯靜認為,本屆三年展從藝術、人類學、社會學甚至是語言學的角度試圖重新定義藝術的感知和存在方式,提供了文化的視覺歷史:“在今天現代性的碎片化信息時代洪流之中有兩個關鍵詞:巨變和遺忘,作為青年藝術家的我們需要以更具原創性的活動來打破僵局。藝術領域裏人人都能獨闢蹊徑,我們需要追求的藝術作品:有力、正直、嚴謹並且永遠超越理解。”

“凈因”計劃是此次三年展的特別項目,該計劃試圖進一步延展本屆三年展的主題,在佛教思想的“凈因”與康德的“純粹理性”之間建立聯絡。該計劃邀請了來自全球各地共12位(組)藝術家,圍繞項目合作方杭州博物館館藏的五代“凈因寺”石塔基座,在博物館的露天及室內的非展廳空間中展開創作。來自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義理交流、互譯,既體現著杭州這座“亞運之城”的包容與涵養,也顯示出本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嘗試突破傳統纖維藝術定義的實驗精神。

除此之外,藝術家愛麗絲·凱特發起的公共項目“縫一棵樹”也于2022年國際勞動婦女節與植樹節前夕啟動,反響熱烈。該項目在全球邀請每位參與的觀眾動手用線縫製“一棵樹”,此次在杭州的市民所縫製的小樹,在三年展現場與世界各地的其他“樹木”團聚,共同織出一片集體的“森林”。在三年展期間,還將有“一噸續水池計劃”“日常植造 Un&On”“生長的房子——構築進行時”等公共項目與活動陸續與觀眾見面。

本屆三年展將在展覽期間開設系列講座與論壇,由總策展人劉畑與纖維學者許嘉共同召集,延展主題線索,分別以“纖維之為世界觀”“萬物·纖維因緣”“纖維式感知”“織那張網”“技術·革命·歌謠”“結繩故事繪”等為議題,邀請本屆策展人、參展藝術家、研究員與全球知名的思想者如蒂姆·英戈爾德、張文江、雷德侯、趙豐、約翰·杜倫·彼得斯、麗莎·帕克斯、吳雅淩等共同研討,從多個維度針對人類思想的原型與普遍隱喻的“纖維”展開探索。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