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國際當代玻璃藝術展開幕 百餘件作品呈現“璃語東西”

來源:中國網 | 2022年11月08日 16:52
中國網 | 2022年11月08日 16:52
正在加載

經第75屆聯合國大會批准,2022年被定為聯合國國際玻璃年,這也是聯合國首次以單一材料來命名的年份。2022年11月5日,由中國科協作為指導單位,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硅酸鹽學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2022‘璃語東西’——國際當代玻璃藝術論壇暨展覽”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和中華世紀壇美術館揭開序幕。本次展覽及學術活動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標誌著中國當代玻璃藝術以更開放的姿態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2022‘璃語東西’——國際當代玻璃藝術展覽”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幕。中國科協常委、書記處書記王進展,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晉佔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馬賽,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館長冀鵬程,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楊斌,清控人居集團原董事長吳晞,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原司長馬文輝,中國科協國際合作部國際組織處處長尹霖,中國建築學會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秘書長耿旭,中國建材雜誌社社長韓翠贏,絲路國際智庫交流中心執行秘書長、絲路百科雜誌社執行副社長蔣濤,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部分師生、藝術家代表、媒體記者、社會觀眾等近百齣席了開幕式。王進展書記、馬賽院長、冀鵬程館長先後致辭。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建中主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此次展覽共展出國內外當代玻璃藝術作品100余件,是東西方玻璃藝術的交流和碰撞。這既有楚河漢界之分明,也有東西合璧之融洽,契合了本次展覽“璃語東西”主題。

從生活到藝術,從空間到陳設,玻璃早已不局限于日用,讓大眾了解玻璃藝術作品的價值,讓玻璃藝術作品走進大眾的生活,是本次展覽向公眾傳達的主題與肩負的使命。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玻璃是出現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的産物,是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在四千多年的歲月中,玻璃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材料,以其透明的材料特性、微妙的光影互動給予人情感上的極大觸動,也承載著各個民族、地區的精神特質,體現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2022‘璃語東西’——國際當代玻璃藝術論壇”,以“玻璃與人類文明”為主題,回顧玻璃古老的材料與工藝歷史,研究玻璃在不同時代語境下所體現出的時代文化特徵、審美觀念及思維方式,探索玻璃和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晉佔平先生、國際玻璃年組委會主席艾麗西亞•杜蘭(Alicia Duran)女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朝虹先後致辭。部分發言嘉賓採用線上方式參與。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劉松副研究員演講題目:《中國古代玻璃:絲綢之路上技術交流、傳播與融合》。他認為古代的絲綢之路將歐亞大陸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古代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玻璃材料、工藝、裝飾形式、用途和精神內涵,折射出古代文明之間的雙向交流、影響和融合。

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瑞秋•伯威克(Rachel Berwick)教授演講題目:《羅德島設計學院的玻璃藝術歷程》。她以羅德島設計學院的玻璃藝術、教學理念以及學院五十週年慶活動為脈絡,介紹羅德島多元化的探索方向和不設限制的教學風格。學院教育學生成為能提出問題並用創作去解決問題的人。在學院的教學與學習環境中,學生與受邀藝術家共同尋找研究主題,共同探索調查,培養創作和表達的能力。

波蘭弗羅茨瓦夫藝術與設計學院卡茲梅茨·帕沃雷克(Kazimierz Pawlak)教授演講題目:《波蘭玻璃藝術》。他通過介紹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學院玻璃藝術專業的發展與作品,介紹波蘭玻璃藝術教育的歷程、時代背景對玻璃藝術的影響以及波蘭藝術家對玻璃材料及工藝的探索。展示波蘭玻璃藝術家對吹制、窯成型、冷加工等技術的運用、與工廠的合作以及對玻璃與綜合材料綜合運用的理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李靜副教授的演講題目:《現代性的張力——20世紀玻璃藝術的“生産製作”與“審美表達”》。科技與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追求的兩個方向,前者為生産製作,後者則為審美表達。玻璃在近現代經歷了個人工匠手作到現代手工場再到大規模機械化生産的變遷,在發展歷程中體現了藝術與工業、藝術與工具理性的對立與交融。20世紀60年代的工作室玻璃運動,讓玻璃藝術向著以藝術家為中心,融合團隊協作、工廠設備的方向發展。從玻璃藝術的發展歷史中可以看到,人類文明追求的兩個方向永遠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大衛•施納克(David Schnuckel)演講題目:《“得”與“失”——疫情時代的工作室教育》。玻璃藝術的創作過程離不開特殊的設備和場所,疫情的到來讓情況發生了改變。介紹在疫情背景下,如何開展特殊時期的玻璃藝術教學。回顧這段特殊時期,除了給人們帶來各種不便與遺憾,也讓我們認識到身為藝術家所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藝術家需要有適應不同情況和創作條件的能力,在困難和逆境中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保持高度的創作熱情和創造力。

論壇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玻璃在時代變遷中的內涵變化,也從玻璃藝術中折射出人類文明的發展。2022為國際玻璃年,這是聯合國首次以單一材料來命名年份,以此紀念這種人類歷史上極具變革性的材料。本次論壇恰逢此次機遇,響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展示當代玻璃藝術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推動了當代玻璃藝術的創造發展。

學術論壇現場

學術論壇現場

正值深秋,北國紅葉正盛,“2022‘璃語東西’——國際當代玻璃藝術論壇暨展覽”已經拉開序幕。在全球各國合力抗疫情的背景下,這是一次寓意深長的論壇與展覽。在向公眾展示科技進步帶來的文明啟示、深化東西玻璃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將美輪美奐、露華凝澈的玻璃藝術享受帶給觀眾。正如論壇序言所言:“玻璃剔透、晶瑩的個性,給予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共同願景;自然、乾淨的屬性,賦予玻璃藝術高尚純潔的寓意,它讓備受困擾的世界得到些難得的舒緩。”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