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0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雲夢之境——陸永安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陸永安是當代用油畫技法重塑中國畫傳統的作品並聯結中西方文化傳承交流橋梁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次展覽共展出陸永安自2014年以來創作的油畫作品32幅,選取的都是代表其藝術語言日臻成熟完善的代表性作品,畫展現場採用了數字沉浸式交互場景與傳統油畫作品的展示相結合的方式,讓線下觀眾首次沉浸式體驗繪畫藝術的魅力,“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還將為線上觀眾提供“元宇宙觀展體驗”。
藝術家陸永安在展覽現場導覽
本次展覽分為“夢之餘”“時空”“遐想”“致敬”四個篇章,全面地展示了這位致力於中西方藝術審美融合的繪畫家的筆墨精神與情感境界。其中,《夢想的力量》代表了陸永安繪畫的一個重要命題,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龍首次訪華,被法方當做國禮相贈的陸永安油畫作品就是《夢想的力量》系列之一;《向達芬奇致敬》則是表達了對達芬奇藝術創作極致和永恒的景仰,畫面中的山巒選用了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色組;還有《夢之餘》系列,這個主題是陸永安藝術創作的一個真實寫照,講述著詩情畫意與夢幻。
藝術家陸永安在展覽現場導覽
陸永安的作品在海內外藝術界享有高度評價,國際文化藝術界名人紛紛表達了對他作品的讚賞。克洛德·蓬皮杜基金會主席、鑒賞收藏家阿蘭·蓬皮杜認為,“陸永安是來到法國沿著趙無極足跡踐行的偉大畫家。”世界著名藝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莉迪亞·阿杭布説:“豐富的想象力給他提供了一把難以置信的、能辨別色彩細微差別的刮刀,他的畫是獨一無二的、永恒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則用了十六個字來評價——蒼穹無語,色形于衷;何以安然,登極在永。法國總統馬紐埃爾·馬克龍也評價他:“您的作品為中法友誼勾勒出一條連接線。”
藝術家陸永安在展覽現場導覽
陸永安,1951年3月18日出生於上海,年少即師從沈子丞、劉海粟、顏文梁、林風眠、李永森等名師大家學習繪畫。1981年他赴法留學,經林風眠推薦拜師趙無極,並擔任趙無極助手7年時間,深得其藝術精髓的真傳。令人欽佩的是,為了潛心研習,成名後他曾選擇度過了一段長達20餘年的隱退生活。2012年,懷揣著對古與今、中與西、傳統與現代之視覺審美研究的深厚積累,陸永安重返畫壇。當他一系列極具力度、打通了中法兩個繪畫藝術世界的融合作品出現在公眾面前時,人們看到的是洗練與成熟。
藝術家陸永安在展覽現場導覽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四號廳,將展出至2022年11月9日(週一閉館)。
前 言
“雲夢”一詞,最初指的是先秦時期楚國君王的狩獵之地,中有平原丘陵,山林川澤。當後世為這個詞賦予更多的意義延伸時,“雲夢”造就了煙波浩渺、廣闊無際的深邃與博大,令人遐想無窮。
展廳現場
徜徉在陸永安筆下的雲夢之境,我們無異於登上了一次新的航程,這是一個集中國式智慧與西方抽象派藝術之大成的世界。一位藝術家畢生所追尋的,歸根結底離不開思想的深度與藝術語言的日趨成熟。在這條大道上,陸永安用西方繪畫的技法重塑了中國畫的傳統。他以景抒懷,在講究筆墨氣韻的同時,將對油畫色彩的運用發揮到幾近極致,出類拔萃的作品搭建起了一座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宏偉橋梁”。
展廳現場
事實上,對於傳統繪畫來説,經歷了激烈⾃我更新,所走過的近百餘年並不平凡。在時代洪流之中,⼀切都在求變求新;與此同時,有關“道”與“器”的爭辯如影隨形——究竟是用中國傳統筆墨來表達新的思想和境界,還是⽤西方材料繼續中國精神?這對於所有在水墨和西方繪畫之間徘徊的藝術家來説,都是⼀個難以回避並且難以簡單解決的命題。
因家學傳統和交遊,早年間陸永安在北京、上海等地接觸了大量書畫界的前輩尊者,這讓他的繪畫教育經歷非常接近中國繪畫大變革時期的親歷者;而上世紀80年代巴黎的求學經歷,尤其是師從趙無極,更是對他的創作起到了決定性變化。
展廳現場
以西方材料來表現中國的“意”,這是⼀條趙無極有所嘗試,但在陸永安這⾥愈加明顯的道路。陸永安的“體”立足東方文化,他⽤西⽅介質創作的繪畫,看似與普通抽象畫無甚差別,熟悉中國繪畫的人卻一定不會錯過其中的“意”;相比起傳統,這是⼀種更⼤的“意”,是與“象”⼀直處於博弈關係之中的意象之意,結出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藝術之果。
借用夢幻理想的自然景觀來表達情感,陸永安的創作理念是徹底的自我。乍一看,他的畫作是抽象的,但俯身細觀,能感受到他擅長以有力勾勒的圖形,加上夢中萌生的游動意趣來體現藝術構思。他宗法先師,尊從中國藝術的表現法則,又善於以改革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手段,繪製旨在對抗時間流逝的永久畫面。他涉足抒情的浪漫主義,將總體稀釋在富於想象力的同類藝術的爭鳴中,與時空合一。
展廳現場
“站在十字路口”,這是對陸永安以及他之前一代的旅法藝術家的真實寫照。不似近年來科技的發達有助於消弭後來者對中西文化的認知隔閡,當年的他們在藝術上無疑面臨著更多權衡與選擇。21世紀的今天,站在實現中華民族與世界藝術和諧交流的層面上,新時代的中西繪畫又一次迎來了融合的熱潮。如何讓中國畫走得更遠?步入陸永安的“雲夢之境”,我們或將從中尋找到答案。
展覽四個篇章自序
夢之餘
常言道,“壽者劫之餘,詩者夢之餘”。意為長壽的人必須是經得起考驗的,詩人一定充滿幻想會做夢。而對於我來説,確實是“畫者夢之餘”,因為我的不少繪畫創意都是源自於夢。或許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之餘”是我的創作生命裏一個不可或缺的命題,我希望能用這一系列作品來表達詩情畫意、充滿夢幻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夢是虛無的,但它又是真實的。
時空
“時空”的説法來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的是時間的一維加上空間的三維,稱為“四維時空”。其實,時間和空間相互相成,而繪畫能將其合二為一。
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乘坐飛機的時候,只要是白天有雲層且加上良好的光照,我都會全神貫注地去看向窗外、去遐想,慢慢地便養成了“在天上、在雲裏”的視覺感受,同時也給了我無窮的想象空間,以此尋找我想表達的理想意境。久而久之,“時空”也就成了我繪畫的命題和標誌。
遐想
中國畫裏面有特別好的東西,但是材料不一定要局限在宣紙和毛筆上。有了色彩,中國畫其實可以走得更遠。我的底蘊是民族的,但我要講的繪畫理念就是我自己,並且是徹底的自己。
“站在十字路口”這個形容,非常能表達我的上一代與我這一代旅法畫家的藝術處境。比起年輕一代,我們在藝術上的確面臨著更多的權衡與選擇。一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夠像趙無極老師那樣,以西方人看得懂的方式,將中國畫的意境傳播出去;另一方面,在元宇宙時代到來的今天,通過繪畫輸出虛實結合之後的意韻,呈現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互動,這也是我的實踐。所以遐想,真的很重要。
致敬
我曾多次觀賞巴黎盧浮宮收藏的《蒙娜麗莎》和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收藏的《最後的晚餐》。我欽佩達芬奇的繪畫天賦,更欣賞其不可遏制的好奇心與極其活躍的創造性想象力,他是博學多才的典範。
我也非常認同和讚美畢加索大師的藝術表現理念。縱觀他的創作生涯,從非常傳統的寫實起步,逐漸演變成最簡單的個性化符號,有一種“簡”的力量和震撼深含其中。
多年來我還一直有一個心願,那就是用油畫的表現方式來向北宋三位山水畫大師——董源、李成與范寬致敬。董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可以説,他們是中國山水畫的開啟者。
致敬這個系列的每一位藝術大師,他們的作品光耀古今,也是我繪畫創作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