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看全國各地文化建設亮點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0月17日 14:30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0月17日 14:30
正在加載

北京展區關於北京中軸線的可持續保護利用成果展示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北京展區關於北京中軸線的可持續保護利用成果展示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在四川展區,來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首次面向觀眾展出。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在四川展區,來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首次面向觀眾展出。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做出積極貢獻。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地方展區全面展示了我國各地高質量發展建設成就,其中,文化建設方面亮點紛呈。

北京展區的冰墩墩和雪容融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北京展區的冰墩墩和雪容融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浙江展區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叢書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浙江展區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叢書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引領時代風氣   勇攀文藝高峰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在河北展區,剛剛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文華大獎的話劇《塞罕長歌》的劇照顯得頗為醒目,該劇以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先進事跡為原型,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展出的圖片中還有同樣獲得文華大獎的河北梆子《李保國》劇照,該劇講述了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的感人事跡,以獨特的聲腔鼓舞人心。10年來,河北堅持守正創新,推出一大批異彩紛呈的文藝精品,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廣播劇《刀鋒逐夢》等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等獎項,在全社會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江蘇展區展出的文藝作品海報劇照豐富多彩。近10年是江蘇加快構築思想文化引領高地、道德風尚建設高地、文藝精品創作高地的10年。一大批江蘇作家投身時代、觀照現實,創作了《黃雀記》《江南》《北上》等一批氣質不凡的江蘇文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一大批影視工作者緊扣時代主題和歷史脈動,創作了《守島人》《人世間》等一批構建時代精神鏡像的影視作品。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堅持文化潤疆,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了眾多的感人故事。新疆展區的“文化潤疆,春風化雨結碩果”板塊備受關注,觀眾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觀看大型原創舞劇《張騫》《戈壁青春》等10余部大型文藝精品,還可掃碼聽歌聆聽《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陽光照耀天山》等12首原創歌曲。

江蘇展區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展示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江蘇展區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展示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河北展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蔚縣剪紙作品《美麗冬奧》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河北展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蔚縣剪紙作品《美麗冬奧》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考古取得重大發現  文保能力大幅提升  

展覽中,一尊來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首次面向觀眾展出,現場觀眾絡繹不絕,這一文物讓四川展區成為最受歡迎的“打卡點”之一。據介紹,展出的青銅人頭像是于2022年7月在三星堆8號坑出土的,展現了古蜀文明精湛的鑄造工藝和高超的造型藝術。

三星堆每一項新的考古發現都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屢屢登上網絡熱搜。截至今年6月,三星堆6個新發現的祭祀坑累計出土編號文物近1.3萬件,其中相對完整的文物有3155件,金面具、銅扭頭跪坐人像、頂尊跪坐人像等文物令人驚艷。

如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令文物保護工作如虎添翼。在山西展區,一件3D打印的雲岡石窟五華洞雕刻展品讓人印象深刻。雲岡石窟研究院近年來一直在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築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共同探討如何用3D打印技術實現大型洞窟的複製。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時指出,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雲岡石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

2021年,山西數字雲岡先進計算中心建成,具有每秒234萬億次的計算能力,是全國文物系統唯一的先進計算中心。

在天津展區,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張宏現場演示年畫印刷。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在天津展區,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張宏現場演示年畫印刷。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在內蒙古展區,記錄烏蘭牧騎隊員演出現場的照片等引人關注。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在內蒙古展區,記錄烏蘭牧騎隊員演出現場的照片等引人關注。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  傳承中華歷史文脈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國家文化公園以實踐先行為建設模式,是目前世界獨一無二的、富含創新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實踐探索,也是新時期遺産保護與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在河北展區,一張“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圖片氣勢雄壯。河北是長城文化資源大省,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河北扛起重要責任,不斷加大長城文化保護傳承力度,活化長城資源開發利用,取得了一系列示範性成果。

比如,率先在全國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工作立法,《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組織實施山海關、金山嶺等30余項長城保護修繕工程,其中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程是使用社會公募資金進行長城保護的項目,成為社會參與長城保護的重要案例……一張嶄新而宏偉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藍圖正在慢慢實現。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比例縮小的模型佔據了江蘇展區的中心位。在大運河文化帶互動展示區,觀眾除了能看到大運河揚州三灣段的美景,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成果,還能通過流動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了解“千年運河”的古今變化。

出臺全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性法規,舉辦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等重大活動,10年來,江蘇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代表,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地域文化研究傳播,讓江蘇文化標識更加閃亮。

山西展區展出3D打印的雲岡石窟五華洞雕刻局部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山西展區展出3D打印的雲岡石窟五華洞雕刻局部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互動體驗文創産品  傳統文化創新表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確要求。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不斷深入,傳統節日、文物、非遺、博物館等熱潮興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

60枚壽山石“福”字印章齊刷刷擺開,“軍人福”“記者福”“醫生福”“教師福”……103種職業“福”圍繞“中華福”熠熠生輝。據福建展區講解員介紹,“十一”期間,累計9620人次參與“百業福”拓福,人們在互動體驗區排起了拓福長龍。

在重慶展區,有不少參觀者在“山城印象”展項前對試管組成的音符很感興趣。“山城印象”採集了長江重慶段29個水質國考斷面的水樣,罐裝29支試管中,組成23組音符,與浪花圖形共同構成“長江之歌”的五線譜,參觀者可與之互動,奏響《長江之歌》。

在天津展區,手工拓印楊柳青年畫也是備受歡迎的打卡點之一。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張宏表示:“楊柳青年畫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也是天津的文化名片。能在這麼重要的場合宣傳推廣楊柳青年畫,是我們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

近年來,黃河文化、中原文化散發出愈加奪目的光彩,一次次成為矚目的焦點。河南展區展出的《唐宮夜宴》劇照和“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照片都是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爆款”産品,是河南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的突出成果。

北京展區展示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徽章,吸引觀眾目光。這些包含“點燃冬奧”倒計時、三山五園、衚同四季、冬奧場館、四大名著等在內的系列徽章,既包含傳統文化,又兼具現代審美,在方寸之間生動傳播奧林匹克文化。

在廣東展區,兩個立柱上的LED屏幕,從4個方向滾動播放廣東歷史文化與非遺精品,現場展示的《醒·獅》系列文創産品可愛生動,立足傳統文化創作的金屬拼插潮流玩具也個性十足。“在哪可以買到這些文創産品?”——講解員告訴記者,這是觀眾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

廣東展區的非遺展品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廣東展區的非遺展品    本報記者 劉源隆 攝

盛世修典賡續文脈  築牢中華文化共同體 

盛世修典是我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典籍編纂的意義在於續存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傳承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並努力實現從立檔存志、強基固本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銜接和提升,進而築牢中華文化共同體。

一部《儒典》在山東展區亮相。《儒典》匯集了國內著名學術科研機構20余位古籍文獻、儒學研究等領域的知名專家,經過精挑細選、匠心打造而成,是歷代儒學傳世文獻系統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

江西展區展出了由江西省委宣傳部主編的“江西文化符號叢書”。叢書共有12冊,目前開印了中英文兩套版本,展現了江西豐富的文化元素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江西省對外宣傳的一張金色名片。

浙江展區展出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叢書無疑是所有新編典籍中最為震撼的一部。該叢書是一項縱貫古今、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其收錄了海內外260余家文博機構的紙、絹(含帛、綾)、麻等材質的中國繪畫藏品12250余件(套),拍攝高精度底片2.3萬餘張,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據了解,“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是迄今為止同類出版物中藏品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製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