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攀登高峰之作讓文物“活”起來——基於文物創作的舞臺藝術作品觀察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0月17日 14:10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10月17日 14:10
正在加載

《只此青綠》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演出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只此青綠》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演出  盧 旭 攝

在今年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基於國寶文物創作而成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和舞劇《五星出東方》雙雙榮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在近日演出的致敬北京國際音樂節二十五週年音樂會上,以交響樂形式勾勒國寶《千里江山圖》的交響音詩驚艷四座;在成功打造“青綠”IP的基礎上,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乘勢而上,于10月7日推出音樂詩畫《聽此青綠——樂咏千里江山》……

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初心和勇氣,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科學方法,不斷探索以舞臺藝術形式讓文物“活”起來的路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厚植中華民族精神,從歷史與今天的對話中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中國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同頻共振  協作共贏

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倖存者,每一件文物都因經歷了風霜雨雪而倍顯珍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件文物承載的是一段厚重的歷史,一處文化遺産包含著中華文化傳承的密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也是舞臺藝術等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六三認為,文物保護與舞臺藝術從根本上而言都以堅定文化自信,助力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核心使命。“文物的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舞臺藝術也需要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迸發持久生命力。兩者同頻共振、協作共贏。”李六三説。

音樂詩畫《聽此青綠——樂咏千里江山》劇照  劇方供圖

音樂詩畫《聽此青綠——樂咏千里江山》劇照  劇方供圖

深挖內涵  彰顯氣韻

用舞臺藝術作品讓文物“活”起來,既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創作工作,也是一項需要不斷深挖文物內涵的研究工程。在創作過程中,準確表現文物自身的深厚內涵,通過對文物本體的深入研究、深刻闡釋,實現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的目的,幫助人們通過舞臺藝術形式認識歷史本來面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和規律,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創作這類作品時不斷探索的課題。

“文化藝術實踐必須要有政治擔當、社會擔當和文化擔當,應在‘教’和‘樂’之間找到平衡。而以舞臺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一定要把握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等重點內容,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保利文化集團紀委書記、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國旅遊景區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李文亮認為,在基於文物的舞臺藝術作品創作中,文藝工作者應展開對傳統文化紮實的學習和研究,深入、系統、全面、客觀地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在真正領悟其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以優秀文藝作品助推中華文化創新性發展。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傳世名作。幾年前,該畫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曾引發觀展狂潮,從側面反映出人民群眾文化意識的提升以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求。作為國家級藝術院團,我們有責任扛起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在介紹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創作過程時表示,歷史上,關於《千里江山圖》的文獻資料少之又少,如何舞繪《千里江山圖》,主創團隊在創作初期思考良久。創作前,主創團隊多次赴故宮博物院采風考察,就文物修復、傳統繪畫工藝以及文物研究員的實際工作狀態等進行觀摩學習,並與故宮專家多次深入交流。在一年多的前期準備中,僅文學劇本就六易其稿。當功課做足了,劇組才正式開啟5個多月的創排。

以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為題材創作的舞劇《五星出東方》,為了更好地突出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主創團隊深入新疆和田地區實地采風,充分研究考古史實、當地民情、民族服飾、民族音樂等,提煉藝術語匯,多維度深掘歷史,編劇十二易其稿,多方專家出謀劃策,最終明確了創作藝術方向與特點。該劇不僅將文物考古現場原貌再現舞臺,更力求將千年前精絕古城的繁榮富庶真實呈現。劇中服裝設計在顏色、樣式等方面都結合了出土文物中的元素和色彩。舞美設計也在研究史料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化處理,還原歷史真實場景。燈光設計同樣以護臂的顏色為著力點,以此貫穿劇情發展。

舞劇《五星出東方》劇照   北京演藝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舞劇《五星出東方》劇照   北京演藝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創新手段  成功轉化

用舞臺藝術作品讓文物“活”起來,還要注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舞臺藝術表現上,以深度挖掘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做到透物見史、見人、見精神,用舞臺藝術的話語體系解釋中國文物中蘊含的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

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教授徐衛民曾説:“文物的價值不僅停留于物的層面,也展現著國家、民族、社會、個人等精神層面的諸多信息,理解文物甚至成為現代人處理自身需求與發展之間關係的橋梁。進行文物闡釋工作時,既要在形式上符合年輕觀眾的審美標準,同時在內容上也要引導觀眾的文化走向。”

如何將舞蹈與繪畫結合起來,又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講好傳統文化的故事,是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創作之初困擾主創團隊的主要難題。經過半年多的策劃、論證,主創團隊決定以《千里江山圖》為背景,將畫中主色調“青綠”作為視覺線索,藝術化地提煉跟《千里江山圖》有關的非遺技藝元素,深入探察畫作形成所需的篆、絹、顏料、筆、墨等材料和工具的製作工藝,以此來展現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

為了從《千里江山圖》這幅幾乎沒有人物和情節的畫卷中構建出一部劇的架構,主創們選擇以“詩劇”為體裁,從畫作的成型工藝入手,走進遼闊深遠的歷史時空,為國之工匠及孜孜不倦的勞動者描摹畫像,經由他們的身影喚醒沉睡的文物,喚起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記憶。

《只此青綠》的每個戲劇關鍵點都以劇中角色“展卷人”的視角推進。“展卷人”既是劇中角色,又代表當下觀眾的視角。跟隨“展卷人”的腳步,觀眾不僅走進了《千里江山圖》中的錦繡河山,還成功與畫家王希孟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青綠’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有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打底。主創團隊踏著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素材和靈感,在樹起一座藝術豐碑的同時,也激活了深藏於人民群眾內心深處的中華文化基因。”景小勇説。

與《只此青綠》突出人物穿越古今的內心情感不同,《五星出東方》更強調戲劇情節與衝突。

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舞劇《五星出東方》製作人董寧在談到《五星出東方》的創作時説:“我們不僅僅希望通過一件文物去講一個故事,更希望我們講的這個故事能成為一台優秀的劇目,內在的邏輯見微知著、互聯互生。要有政治意涵,要有文化歷史含量,又要有藝術本體特質,還要有民族團結的情感,這些因素交織,呈現出的獨特之美讓觀眾産生了強烈共鳴。”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看來,《五星出東方》最突出的藝術創新在於運用舞蹈想象力激活了深埋于邊疆考古遺物中的那些鮮活故事,將考古遺物想象為多個層面的舞蹈藝術景觀,為觀眾展示出一幕中華多民族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共生的歷史圖景。他認為,舞蹈家的美學想象力在這部舞劇中獲得解放和拓展,該劇將考古遺物想象為至少3個層面的舞蹈藝術景觀:一是核心象徵物的舞姿想象,即對漢代織錦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豐厚象徵意義展開聯想,以它為核心,展開漢代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之間的交融。二是尼雅木簡語義的舞姿想象,如有關精絕城、北人、春君、奉、建特等的故事及其意義的舞蹈想象。三是漢代跨民族交融的舞蹈語言想象。通過西域風、中原風和中西域融合風3個系列的舞蹈語言去傳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題旨。

同樣以《千里江山圖》為創作靈感的交響音詩《千里江山》,“不是在寫景,而是在寫人”“不是在寫‘千里江山’本身,而是寫中國人在面對自然風景時的內心”。“這部作品是我通過山水抒發情懷的一種創作,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它其實並不是在寫景,更多的是寫人身處自然時的內心活動,以及自然對人的影響。作品以管弦樂隊與笙、琵琶、二胡、鋼琴、竹笛等不同器樂協奏的方式,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及其審美意蘊的熱愛,到從古至今仁人志士赤子之情的禮讚,展現開放、包容、天下一家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世界。”《千里江山》作曲趙麟介紹,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他給這部管弦樂作品注入古典與現代的交織。作品共包含一段序曲與6個樂章,其中的每個樂章都採用了類似《詩經》的“比興”手法,先寫物,再由物及人。

指揮家余隆評價:“在《千里江山》這部作品裏,聽眾除了聽到氣勢磅薄的管弦樂演繹祖國河山壯闊之外,還會聽到由不同的獨奏樂器來展示人在面對自然時的內心感受,所以這部作品所表現的主題既是中國,同時也是中國人。6段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對應著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的6個部分,用不同的側面來回答這樣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中國是什麼,中國人是什麼?希望每一位聽到這部作品的聽眾都能在這樣的思考中,感受到作曲家心中的中國之美,喚醒心靈深處的愛國熱情。”

脫胎于《千里江山圖》的另一部作品——音樂詩畫《聽此青綠——樂咏千里江山》則以13幅壯麗圖景展現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中的地理景觀和人文風情,借鑒《高山流水》《漁舟唱晚》《梅花三弄》《夕陽簫鼓》《空山鳥語》等古曲的藝術表達,融合編鐘、箜篌、築、塤等古老的民族樂器和西洋銅管樂,加入繪畫、書法、意境化舞蹈等表現方式,為千山萬壑、江河交錯的盛景,注入磅薄而深邃、渾厚而輕盈的悠遠神韻。觀眾徜徉在“樂中有畫,畫中有樂”的音畫詩卷中,聽之,觀之,感受曠遠的千年時空和豐盈的文化生命。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器樂中心主任李冰川在談及創作靈感時説道,音樂會將“獨步千載”的主題貫穿始終,以觀眾視角緩緩拉開千載春秋和江山錦繡的序幕。充滿畫面感的音樂帶領觀眾領略《千里江山圖》的畫韻風骨,以及中華大地上青山綠水的壯麗秀美。“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這是《霧淼霞波》描繪的東方美學意象。這首取材于《鄱陽湖漁歌》的曲目,體現了煙波浩渺、山水一色碧連天的美景,營造出仙境般的閒適幽境,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視聽享受。

前景廣闊  未來可期

文化遺産是賦能舞臺藝術創新性發展的根基,舞臺藝術是賦能文化遺産價值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二者緊密相連,共同構築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在這樣的共識之下,基於文物創作的舞臺藝術作品還有廣闊的前景可以探索。

“我國是世界遺産大國,截至目前共有56項世界遺産,其中包括38項世界文化遺産,僅次於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且種類多樣,價值內涵豐富,是舞臺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李六三以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主持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産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為例,為舞臺藝術創作提供線索。

李六三介紹,花山岩畫創造于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岩畫。岩畫由壯族先人駱越人以赤鐵礦和動物膠、血混合調製的顏料繪製,真實反映了壯族先民祭祀活動儀式、慶祝、娛樂等日常生活場景,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證。以花山岩畫為代表的文化景觀類遺産,既具有豐富的藝術性、故事性,也充分展現了人與自然的融合再造,可為舞蹈故事創作、舞臺布景、舞蹈編排等提供靈感。“在我院&&組織的首次中國石窟寺全國普查中發現,中國石窟寺共有5986處,石窟寺及其壁畫、彩塑同樣極富內涵,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服飾元素、樂器、裝飾物亦可凝練于舞臺服裝、道具製作等。”李六三認為,中國傳統建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可移動文物故事、古籍文獻、文物保護者事跡等資源之於舞臺藝術創作具有豐厚價值。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要創作滿足新時代觀眾欣賞要求的舞臺藝術精品,還要運用符合新時代觀眾的營銷推廣方式,讓作品找到更多受眾。抖音集團部委合作總經理賈臨遠認為,文藝院團應加大對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徵的觀演新形式的探索力度。“尤其在《只此青綠》《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作品已經‘破圈’的當下,如何持續實現更大的突破?要在紮根線下、紮根生活的同時,注重線上內容構建,且要有創作思維的大改變,重視受眾思維、對象思維和視覺化思維,尋找受眾的共鳴點。以傳統文化為IP的文藝産品應著力探索更好的講故事方法。”賈臨遠表示。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