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國博首次聯展!近400件文物盡展和合之美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09月29日 16:58
央視網 | 2022年09月29日 16:58
正在加載

9月28日,由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

故宮博物院是享譽中外的建築遺址類博物館,擁有豐富珍貴的宮廷舊藏,藏品規模和質量水平均居國內同行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物證的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和國家文化客廳,一向致力於系統完整呈現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視此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策劃、共同主辦,由中國銀行特別支持,依託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豐厚典藏,探尋中國“和合”文化的歷史淵源,展示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發展脈絡,弘揚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對和平、和睦、和諧理念的追求與傳承,融匯進奔涌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鐫刻于家國萬代的文化基因裏,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精神基礎。

“和”與“合”貫穿中華歷史時空,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合”之本義,為同心和睦、音聲相應或陰陽調和。天地合和,生之大經,於是有“萬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宇宙之和;“禮之用,和為貴”的天下之和;“養之以德則民合”的社會之和;“與人和者,謂之人樂”的道德之和。“和”“和”與共,“和”“合”相生,匯聚成九萬里神州惠風和暢,五千年文明禮樂和平。

展覽內容分為四個單元,標題以“和”統領。每個單元分為上、下兩篇,從不同角度回應主題,形成內容上的並列或遞進關係。結語部分回顧展覽的主要內容,重申展覽的現實意義。

第一單元以“天地同和”為題,側重闡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上篇“道法自然”,揭示了中華民族對自身與世界關係的基本認知,展示內容具體分為三個部分:一、用於溝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玉制禮器,和以銅鏡、甲骨為載體,表現古人通過觀測天文地理和自然生靈而創造出的揭示宇宙規律的符號、文字和圖像;二、對自然物質直接開發利用的實踐活動與實物遺存,如鑿石、斫玉、磨骨、繅絲等,以及由此發展而來,傾注古人認識自然規律更多思考,並對人類文明進程産生深遠影響的制陶、冶銅、髹漆等技術成就與物質成果;三、反映中華民族以時係事,由自然現象引發的情感共鳴與審美活動融入勞動實踐和物質創造之中,從而形成獨特文化傳統的藝術作品和理論專著。

下篇“天人相與”闡述中華民族建立的涵育萬民、統籌萬物的社會秩序,以及創造、發展出與之相應的制度、文化。展品主要包括承載先秦至明清時期禮樂文明和典章制度的禮器、樂器、帝王服飾以及反映古代社會等級、國家禮制的皇家建築模型與建築構件。上、下兩篇綜合了中華文明發展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體現了中華傳統順應天地之道而形成的禮樂文化、社會秩序、人文信仰和道德追求。通過一組組小型的展示專題,中華民族同宇宙萬物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緊密聯絡被完整、清晰地呈現出來。

第二單元以“萬邦協和”為題,側重闡釋中華民族處理外交關係時秉持的協和萬邦的天下觀。

上篇“胸懷寬廣”,將西漢張騫墓封泥、唐代文書等反映中華文化開枝散葉的眾多珍貴物證,以及作為國際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盛況真實寫照的唐代絲織品、駝馬俑和胡人俑等串連,闡述了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暢通對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後半部分由為數眾多的歷代外銷瓷著名品種和從沉船打撈的出水瓷器組成,它們是中華文明由海上絲綢之路向外輻射的重要證據,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一組東北亞地區和歐洲倣中國風格的瓷器,由此展現中國陶瓷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對世界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影響。

下篇“四方輻輳”,通過展示漢唐之際北方遊牧民族文化、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傳播背景下中國工藝美術、佛教美術風格的發展創新,以及元明清時期宮廷主導的對西方先進物質成果、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引進和發展等內容,將域外優秀文明進入中國後的影響及其本土化的過程娓娓道來。上、下篇側重文化傳播的不同方向,共同展示數千年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燦爛成果。

第三單元以“宜民安和”為題,側重闡釋中華文明對社會各階層文化多樣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與包容。

上篇“民惟邦本”,通過《乾隆南巡圖》卷之《駐蹕姑蘇》、“士農工商”“漁樵耕讀”題材的器物傢具以及祈祝朝野安定、國泰民安的銘文璽印等內容的展示,描繪出古代社會農商百業共同發展、天下萬民共赴繁榮的和諧圖景;與此同時,“桃園圖”題材的手卷、玉山則生動體現了生民各得其所、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理想。

下篇“休戚與共”,匯集了早期北方遊牧民族金屬製品、西南民族青銅樂器、遼金時期“春水”“秋山”題材的玉飾、明清時期《職貢圖》卷、苗人故事圖冊頁、台灣風俗圖冊頁等類型豐富、特色濃郁的民族文物,以及魏晉時期西北地區民族官印、隋唐時期伎樂俑、元代八思巴文瓷器、清代《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冊頁、中央政府與各地藏傳佛教領袖的往來禮品、五體清文鑒等反映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多元一體的實物史料。上、下兩篇分別從社會民生發展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闡述了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對於中華文明兼容並蓄、延綿不斷的重要意義。

第四單元以“樂在人和”為題,側重闡釋中華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上篇“養正育德”,展示了古代先賢誠意正心、修身治國、警示教化、垂訓子孫所用經典刻本、宮廷與文人書畫、陳設雅玩,以及銘刻“吟德懷和”“慎儉德”等省察格言的御用璽印和宮廷飾物。下篇“家祚以興”,則主要圍繞中華民族對家庭關係的重視和對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以表現家庭和諧美滿、萬民歡喜和洽的展品構成。這一單元的上、下篇囊括諸多寓意“和合”的書畫佳作,供海內外學者、愛好者鑒賞、研究之餘,也為更多觀眾開啟一扇回望古代社會和諧景象的窗口。

據悉,展覽將展出至2023年1月3日。(展廳攝影:余冠辰)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