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古畫緣何成為傳統文化的“超鏈結”

來源:光明日報 | 2022年09月14日 15:59
光明日報 | 2022年09月14日 15:59
正在加載

繼舞蹈詩句《只此青綠》後,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近日啟動了《聽此青綠——樂咏千里江山音樂會》的創排,這是對《千里江山圖》這一超級IP的又一次開發利用。近年來,“高冷”的傳世古畫,開始成為熱門IP,從《富春山居圖》到《千里江山圖》,從《清明上河圖》到《冰嬉圖》,它們為不同類型的文藝創作,既提供了素材和靈感,又貢獻了流量和“噱頭”。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古畫也走出了“深宮大院”,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成為現代人打開傳統文化的“超鏈結”。

中國傳世古畫用色彩記錄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里的錦繡河山,承載著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記憶。藝術家通過對傳世畫作的二度開發,既創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文藝作品,又喚醒了人們對歷史資源的人文記憶,更重要的是開掘蘊藏于國寶背後的深層文化內涵,讓傳統文化以輕盈靈動的姿態走進年輕人的內心。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相較而言,舞蹈界和音樂界對傳統古畫的開發利用比較廣泛。古畫是靜態的,如何將靜態的畫化為動態的舞蹈、音樂等新作品?主創人員不僅要對文史資料深入學習研究,還要有根植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藝術想象力。

群山綿延、峰巒疊嶂,江湖浩蕩、庭閣清幽,萬千景色爭奇鬥艷、綠柳紅花相襯其間,《千里江山圖》中的大好河山雄渾恢宏、秀麗壯美。在沒有多少文獻素材可以參考的情況下,如何把眼前這樣一幅靜態的畫作用舞臺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只此青綠》的創作者們通過一次次采風考察,終於構建起作品的整體結構:展開價值連城的千年古卷,追尋天才少年胸懷天下、心向美好、曲折跌宕的學藝歷程,挖掘畫家創作過程中堅韌不拔、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這個創作過程,完全是一次放飛想象的旅程。出土的古畫卷中的人物,大都以“屈曲”姿態為主。《憶江南》的主創們通過藝術想象,將古畫中一個個“屈曲”的動作連成一個整體,讓古畫中的人物活了起來,舞了起來,並帶領觀眾在舞蹈中穿梭進入《富春山居圖》。可以説,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是打開古畫這一傳統文化寶藏的“金鑰匙”。

從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到創意音舞詩畫《憶江南》,這些作品之所以能火爆出圈,不僅在於創作者大膽放飛想象的翅膀,還在於創作者始終對傳統文化心懷敬畏之心。他們沒有為了所謂的“創新”而加入任何離奇、煽情、時髦的元素,更沒有為了吸引眼球而歪曲歷史、“不拘小節”、張冠李戴。正如《只此青綠》的主創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時時留心,處處留意,生怕將傳統文化的細節弄錯了,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弄丟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猶如一盞指路明燈,能夠讓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在開發利用古畫IP時不迷失方向。

傳統古畫為現代人架起了一座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搭建起這座橋的,除了有藝術家的創意,還有各種現代科技手段,甚至可以説,正是有了現代科技的賦能,各種文化創意才能實現高度融合,通往傳統文化場域的橋梁才能建得寬闊而堅固。依託于CG(計算機圖形學)特效、AI(人工智慧)、全息投影、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一分為二的《富春山居圖》成功合體,《秋林讀書圖》可以從平面變得立體,今天的人們可以穿越千年時空,感受《清明上河圖》中的人聲鼎沸和車水馬龍。有了現代科技手段的支撐,如今不僅“人在畫中游”成為現實,古畫也可以以舞蹈、音樂、動漫、電影等多種現代方式“打開”。

通過“打開”古畫,我們找到了一條進入傳統文化的新通道。有人説:古畫動了,世界靜了。古畫所蘊含的文化富礦一經打開,悠遠的歷史場景、歷經歲月沉澱的色彩、飽蘸感情的筆觸、嫻熟精湛的技藝,一下子把人拉回到“從前慢”的時代。還有人説:古畫動了,身體裏的DNA也跟著動了。因為古人的丹青創作和現代的藝術形式相互碰撞,喚醒了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及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郭克儉、邱正)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