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藝融合:讓美育紮根

來源:美術報 | 2022年09月08日 16:57
美術報 | 2022年09月08日 16:57
正在加載

  數字革命推動了全球對知識和能力的獲取,世界正變得越來越“扁平化”。人們逐漸認識到,未來勞動力的技能不僅取決於技術能力,還取決於好奇心、創造力和設計能力。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顯示,有關“學習”“教育”和“知識”的概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核心素養”“21世紀技能”“關鍵能力”等關鍵詞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如何推動美育課程落地,開展指向核心素養的兒童藝術教育?如何讓美育紮根,讓兒童藝術教育之花綻放?具體而言,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素養為本

  以綜合學習統整有意義的學習資源


  綜合學習(Integrated Learning)有助於培養兒童具有統合性的思維傾向。電影是重要的綜合性課程載體之一。電影通過一種假定性的媒體敘事,蘊含著大量的科學知識、技術特效與創意想象,為兒童提供了潛在的學習素材。《阿凡達》《頭號玩家》《流浪地球》《大魚海棠》等經典影片,借用高科技的影像技術和動畫特效,為兒童創造了完全沉浸其中的想象空間。教師應啟發兒童對宇宙、大自然以及人類生命的敬畏之心,感悟電影中的宏大文化母題及其背後的道德倫理和哲學意蘊,刺激更高層次的思考。兒童在觀影過程中“天馬行空”的幻想、“樸實童真”的語言,都是與兒童本體最為接近的原發性力量。教師應合理取捨電影中的教學內容,用豐富的描述性語言為兒童講述相關的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故事。教師通過緊扣主題的條理性提問,引導兒童學會聆聽、觀察、模倣、想象、創編和交流,製作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寓教于樂

  以遊戲化驅動藝術教學


  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是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所運用的主要教育理論,其代表性學者有約翰·杜威(John Dewey)、大衛·庫伯(David Kolb)。遊戲可以引導兒童在充滿愉快、信任和挑戰的學習活動中發展正向的學習態度。兒童有一種在遊戲中扮演角色、自由玩耍的天然願望,但這種願望可能會被思維模糊的老師的冷漠言辭和行為所抑制。因此,應創設一種支持冒險的活躍氛圍,鼓勵兒童從不同的角度親身體驗感覺運動遊戲、象徵性遊戲、創造性遊戲、規則遊戲等方式,靈活地進行思考。

  創意為要

  以設計思維激活兒童創造力


  STEAM教育是將藝術和設計、科學和工程聯絡起來的教育範式,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合科與分科等論題。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呼籲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設計與科技相結合,支持將設計教育與STEM教育相結合,為STEAM教育實踐提供了藍本。

  而設計思維是一種擴展STEAM教學的思維原型,可以將工程設計融入創造性設計的過程中,高效聚合STEM與Arts的力量,激發兒童的創意思維。近年來,國際間出現了許多“設計思維模式”,目前,最為常見的是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的設計思維模式,其基本步驟包含“同理心、下定義、構思、原型和測試”等階段。筆者認為,教師應以設計思維激活兒童創造力,允許兒童在收斂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碰撞和激蕩中提出發現問題、澄清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立體化的學習循環。兒童可以在其中“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創”,通過媒材實驗、藝術體驗和産品製作等學習任務來探索新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兒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隱性素養的習得,給予其情境感知、團結互助、反思覺悟的機會,培育兒童健全的品格。

  總之,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呵護兒童天性,選用適宜的藝術教育方式,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兒童設定不同的課程目標及課程載體,讓兒童開展動手實踐,釋放其創新潛能,埋下藝術美感的種子。(王曄)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