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煥發文博行業新生機

來源:美術報 | 2022年08月22日 16:53
美術報 | 2022年08月22日 16:53
正在加載

南宋德壽宮中區遺址數字展陳效果圖。

南宋德壽宮中區遺址數字展陳效果圖。

近期,數字技術與文博發展的命題成為關注的焦點。

8月4日,“數字技術展大美中國”論壇在北京舉行。大會上,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交互媒體藝術設計研究所、新京報社、騰訊新文創研究院四家共同發佈了《2022年文博數字化報告》,報告認為目前的文博行業正在從數字化走向深度數字化,積極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譚平,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副主任于壯,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雷雨出席此次論壇。

8月5日,以“數字展賦能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文博發展創新峰會——2022數字展示論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文博展示行業上下游40余位嘉賓圍繞數字展示發展趨勢、博物館數字虛擬人開發路徑追蹤、數字影像收藏展示邏輯再構、數字展示推薦博物館本真創造力探究、數字文博與商顯融合創新和數字展示合理性使用研討等七大議題進行探討。據了解,此次峰會是2022數字展示論壇的首場活動,未來還將在鄭州、廣漢、廣州等其他城市舉辦。

兩場高規格的、關於數字化與博物館的論壇如此密集地舉辦,在國內也是罕見。

如果説,前者是聚焦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更多屬於隱藏在幕後的建設,那麼後者則將目光投向了數字展示和博物館展陳方式的創新,是最直接觀眾面對面的前端。

什麼是文博數字化?

通過對《2022年文博數字化報告》的解讀,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譚平表示報告認為,文博數字化的核心是“信息管理”,即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完成各類文物信息的修復、存儲、傳播、再開發等環節,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

現狀是什麼?

在報告中提到,在60年求索與跨越中,我國文博數字化歷史進程包含著幾個階段,第一階段:信息化手段介入文物保護與博物館管理,第二階段:文博信息化檔案建立基礎上的數字管理與智慧應用迅速推廣,第三階段為數字內容産業成為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高度融合的新興産業形式。現如今,群眾對文博數字化需求日益增長,“雲遊博物館”成為新潮流。

譚平解讀到,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繼2020年各地博物館推出2000余項網上展覽之後,2021年度博物館線上展覽的數量增加到3000多個。據國際博物館協會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採用線上展示藏品、展覽和直播的博物館比2020年增加了15%以上。同時,“博物館之城”建設正成為一股熱潮。據新京報貝殼財經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近30座城市提出要建設“博物館之城”或“博物館之都”,其中雲展覽、雲直播、雲論壇、雲講座等數字化展示形式,成為多數城市提出發展文博數字化的重要措施。

痛點是什麼?

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顯著成就,文物保護利用和科技創新應用凝聚新共識,文物保護與考古取得新成效,博物館展示和傳播能力展現新形象,文物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得到新提升,文物國際交流與合作邁上新臺階。同時,文博行業在努力推動數字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需求和痛點,主要為以下4點:中小型文博單位數字化發展力度還需加強;兼具文博知識與數字化技術的專業人才欠缺;文物當代價值與公眾生活的連接仍需加強;文博數字化與多産業的融合創新不足。

針對以上痛點,譚平提出了四點對文博數字化的發展設想:打造文博行業新基建,構建“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助力預防性保護;創新傳播文物價值,實現“多內容形態”的表達呈現,助力活態化傳承;聯動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強連接交互”的多元協作,助力大眾化參與;講好中國文物故事,搭建“數字化共享”的橋梁平臺,助力國際化表達。

“紋”以載道——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應用了更多新技術和新科技,以全新方式演繹故宮紋樣之美。

“紋”以載道——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應用了更多新技術和新科技,以全新方式演繹故宮紋樣之美。

“數字展示”的案例分享

就目前而言,數字展示的應用儘管越來越普遍,但業內對之的提升空間期望值還很高。隨著技術思維構建模式與單學科、單線條敘事模式的局限被打破,伴隨信息時代知識革命的推進,數字展示將成為博物館融合多學科、激發本真創造力的極好實踐平臺。

根據參與論壇的專家的分享,“實體體驗+虛擬體驗”“科技+藝術+文化”“構建遊戲型教育展覽”、數字影像進入博物館、文物數字虛擬人等等成為熱議的詞彙。

“實體體驗+虛擬體驗”“科技+藝術+文化”“構建遊戲型教育展覽”,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把科技手段高質量地運用到展覽展示中,在形式與理念上進行不斷創新,營造出展覽的“沉浸”氛圍,開館一年給百萬觀眾帶來全新參觀體驗。

裸眼3D其實在很多地方已經成熟運用,但在文物展示方面是近些年比較新潮的方式。通過展現文物的相關文字、語音等信息,展示、傳播、遊戲交互可同時滿足多人沉浸式體驗,手機掃碼進行移動端瀏覽、分享等等,既是對展廳展陳內容有效的補充,又豐富了展示的形式,增加現場體驗的趣味性,讓博物館走向“年輕化”,吸引更多年齡段的觀眾,讓觀眾在娛樂的同時了解文物文化,從而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

智慧物聯賦能文化産品,“博物館+新顯示科技”讓文物“活”起來。如透明OLED顯示屏,通過顯示、觸摸交互和AR聯動等功能,能夠向觀眾直觀展示文物背後的故事,如可以看到考古遺址影像、考古過程等畫面等。

展覽是在藏品有效保護的基礎上,以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創作的精神文化,目的也是在於向公眾傳遞人類歷史演進的一個過程。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