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引領可持續的新生活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7月28日 17:44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7月28日 17:44
正在加載

意大利卡羅·拉蒂設計工作室和建築師伊塔洛·羅塔在米蘭植物園合作打造了“Feeling the Energy(感受能源)”互動探索項目

意大利卡羅·拉蒂設計工作室和建築師伊塔洛·羅塔在米蘭植物園合作打造了“Feeling the Energy(感受能源)”互動探索項目

2022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第三年,如何在疫情下尋求設計産業的穩固發展是各國設計師共同關注的課題。今年6月,被稱為設計行業風向標的米蘭設計周在闊別兩年後重啟。本屆米蘭設計周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即可持續性原則已成為眾多品牌和設計師首要遵循的原則,低碳減排的環保理念已經內化滲透至創意産業領域的各個環節。眾多企業嘗試創新應用新材料、新工具助推可持續發展,注重以設計的力量賦能城市更新、平衡人類與自然,同時啟發和引導觀眾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締造設計的“碳中和”願景。

演繹可持續的設計美學

可持續性、恢復、重生、再生、技術、質量、循環、綠色、包容性……無數個組成第60屆米蘭設計周的關鍵詞,在受疫情常態化影響的生活和地球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參與米蘭設計周的所有的品牌與設計師,都將策展主旨建立在本屆主題“Design with Nature(與自然共生)”之上,巧妙地將可持續理念融入設計。幾乎每個品牌都將環保作為設計第一要素,不斷研究並更新生産工藝和技術。

意大利卡羅·拉蒂設計工作室和建築師伊塔洛·羅塔在米蘭植物園合作打造了“Feeling the Energy(感受能源)”互動探索項目。人們在植物園中漫步,探索不同形式的可持續能源的産生和消耗。創作者利用500米長的數字彎曲銅管創造了一條“感官之路”。沿著蜿蜒的銅管前進,參觀者可以直觀感受太陽能、風能、人類活動帶來的動能如何被收集利用,為園內的照明、灌溉、降溫等設備供能。比如運動帶來動能的“能量旋轉木馬”,彩色膜覆蓋的“遮陽簾”,吸引人們參與互動演奏的由巨大電顫琴構成的“動力共振器”,裝有彩色隔膜和有機光伏板隧道的“太陽能花園”等,這些充滿趣味性和互動性的裝置,啟發人們重新思考對於身邊能源的高效利用。

2009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瑞士建築師彼得·卒姆托,作品給人以一種巨大木質工藝品的印象,他的建築以感性的材料運用和注重與環境保持和諧而聞名。本屆米蘭設計周展示了卒姆托首個傢具系列,這些傢具作品採用日本傳統蒸汽彎曲技術來製作木框架。木材通過蒸汽軟化,再放置進金屬模具中形成優美的曲線,既減少木材浪費,也保證傢具的長久耐用。卒姆托的設計不局限于傢具,也在營造一種氛圍和家居環境。對作品外觀和細節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其一大特色,為達到滿意效果,不少作品配件由專業匠人純手工打造。此外,該系列作品對於木材的選擇也十分謹慎,在不破壞原産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選擇質量最佳的原木,並在當地對木材進行乾燥後再運輸,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

素以精細工藝、獨特物料和環保理念享譽歐洲的櫥櫃品牌萬古奇在今年米蘭設計周上展示了應用其新美學和功能解決方案的經典系列進階版——膠囊系列。一體化設計彰顯了和諧、連續的品牌理念,陶瓷、大理石和革命性的燒結石材以精緻優雅的姿態美化了家居生活。這一新表達加強了參觀者對立體化設計的感知,構建了詩意的空間,打造嚴謹與柔和的完美平衡。此外,中國設計師馬岩松與SAWAYA & MORONI合作的最新限量版椅子“流”及“廓”,既是椅子,也是雕塑。一氣呵成的線條賦予作品超越線性時空的未來感魅力。扶手、靠背、座椅高度之間的相互關係經過了多重推敲,並最終實現一體成型。

西班牙高奢品牌羅意威在米蘭傢具展上呈現了全新“編織新造”項目——一個多元的手工藝項目,旨在為那些先前被遺忘或捨棄的物件帶來新生。從世界各地尋獲的240件編籃交給工匠,他們用皮繩對其進行修補和修復,打造出一系列獨一無二的籃筐,其結果充滿創新、趣味和驚喜。設計總監喬納森·威廉·安德森表示:對羅意威來説,真正的工藝是可持續的,而修復這一行為是讓其實現的基礎。物件被賦予另一重全新意義,而它自身的故事和器用被盡數保留,成為可以流傳後世的獨特作品。這一手工藝表達方式既是對可持續環境的尊重,也是對物件創造初始的意義的尊重。

意大利時尚品牌普拉達與Formafantasma設計工作室則攜手用魔幻光影的形式探討米蘭的森林生態系統。作品被描述為“集體反思時刻”,涉及設計、建築環境和自然之間的複雜聯絡。繆西婭·普拉達説:“對話不是為了批評産品製造的生態,而是努力發展新的設計文化。長期以來,設計的關注點僅停留于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與願望,而甚少關注材料採購與開發。考慮到現有的生態危機,我們應比以往更加注重如何以慎重而不失創造性的方式參與材料的監管鏈。如今,我們擁有的主要機會便是發展一種更為複雜的設計概念,不僅關注産品式樣,還要真正系統性地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猶如一次振聾發聵的宣言,本屆米蘭設計周呈現出的設計領域對新時代可持續藝術美學的追求,令人們越來越確信,設計藝術的未來存在於可持續發展之道中。而設計周呈現出的以下議題也引發人們持續的思考: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有了怎樣新的詮釋,人們如何走出隔離狀態産生新的連接,能提高效率的機器和充滿浪漫情懷的手工藝如何共存……

路易威登品牌在2022米蘭設計周上展示最新設計:雲朵沙發、腰帶休閒椅和邊凳。

路易威登品牌在2022米蘭設計周上展示最新設計:雲朵沙發、腰帶休閒椅和邊凳。

讓好設計融入城市肌理

顯然,時尚與文化、藝術與設計的相互交融成就了米蘭這座城市獨有的特色。每一屆設計周,米蘭的每一個街區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創意飛出了展館,在“保質期一週”的臨時空間裏,與整座城市糅合在一起,盡情釋放自己的能量。米蘭國際傢具展覽會主席瑪利亞·波洛表示,米蘭設計周從來都不只是一次展會,它是一種精神和價值觀的傳遞。設計周的意義在於邀請人們共同思考人與城市的關係,各設計周之間的交流,尤其是跨國界的交流,是文化之間的融合,對産業的發展、人才的聚集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與借鑒意義。

2022年是“中意文化旅遊年”,以2022米蘭設計周為契機,近日,一場由世界設計周城市網絡聯合中國城市設計周共同發起的“2022重啟與鏈結:中意設計&城市對話”系列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實現了中意多個城市設計周的對話聯動,共同助推城市設計周模式對文化、産業、城市發展的效用。

隨著近年來城市設計周模式在中國不斷成長,每個城市設計周也圍繞城市特點,不斷找準定位,促進當地相關産業發展。身為城市更新理念的重要倡導者和推動者,北京國際設計周創立13年來,已借助眾多展覽、論壇、評獎等推動這一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其永久會址也成為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天津國際設計周關注“文化遺産與城市”,向世界展現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風貌;以“時尚青島,電影之都”為理念的青島國際影視設計周積極為青島集聚優質影視産業資源;蘇州國際設計周提出關注“江南文化”,以“設計致用”為原則,賦能鄉村振興,描摹江南全新生活方式。珠海國際設計周關注大灣區的設計産業協同發展,尋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設計之道;海南國際設計周結合生態島建設聚焦“低碳可持續”的理念,助力更可持續理念的城市發展之道;深圳設計周關注通過“設計”解決城市發展的問題,展現設計之都的活力與創新力。

深圳設計周策展人韓家英為了籌備“深圳設計周暨環球設計大獎”首場國際推介會等事宜,參觀了本屆米蘭設計周。她説:“在米蘭的大街小巷,設計師門店、藝術展覽、書店、設計類的博物館無處不在。行走其間,感受整個意大利的設計歷史,感受意大利的設計發展脈絡、趨勢,可以追本溯源,了解它的成長過程。意大利的家居産業、時裝産業、汽車産業都是世界頂級的,這些都與其卓越的設計分不開。在意大利,設計已經融入生産力,在經濟中佔據了非常大的比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設計的影子,一點不刻意。作為設計之都,米蘭是當之無愧的。”

韓家英認為,深圳也是設計之都,但對比米蘭,還缺少多元化的展示空間和平臺,而深圳設計周誕生的意義就是要逐步實現“平臺化”。“我希望將深圳設計周搭建成中國最好、最專業的設計對話平臺。這個平臺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才教育、設計研究、設計歷史、專業塑造以及前沿趨勢的把握等。只有這樣,才能將最前沿、最優秀的設計師吸引進來,使設計跟深圳、跟大灣區的現代製造産業關聯起來,促進現代製造業、工業等的升級迭代。設計不僅與産業、發展密切相關,也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米蘭,吃穿住行,處處是設計、是講究。舉辦深圳設計周,不僅是為了行業、産業與經濟,也是為了提升整座城市審美與人文素養。”

在蘇州國際設計周執委會副主任孫群看來,城市需要新的敘事角度與方式,設計周提供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方式。現代城市設計周承擔了很多責任:城市更新、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産業更新、生活美學;設計周覆蓋了所有的人群:設計師、設計愛好者、老人、孩子、原住民、新移民等。這些責任與人群的需求,是每一個身處全球化進程中的城市都會面臨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設計周不僅是一次城市活動,一個創新設計的城市節日,更是一種鼓勵創新的城市風氣。“設計要向城市開放,要為産業賦能,要服務於民生改善。設計要有大局觀、責任感。在一個緊密互聯的時代,類似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不應該只是政府或大企業所關注的話題,也應該是年輕一代創新創意的新起點、新角度、新動力。全球化不會停下腳步,真正的設計之都一定要從‘自我陶醉的小我’轉到‘命運與責任的大我’。”

在米蘭市中心的巴加蒂瓦爾塞奇博物館舉辦的超物理展覽“Chromatik House“,通過元宇宙理念傳達一系列不同的氛圍、主題和美學。

在米蘭市中心的巴加蒂瓦爾塞奇博物館舉辦的超物理展覽“Chromatik House“,通過元宇宙理念傳達一系列不同的氛圍、主題和美學。

年輕設計力量承擔新使命

那麼,新一代設計師的使命究竟是什麼?近日,一場主題為“可持續時尚”的高峰論壇,目光就聚焦于“Z世代”為主導的年輕設計力量與消費者群體,探討新一代中國設計師在“可持續時尚”方面獨樹一幟的態度和融合長期主義的深刻思考。就像一股清新的風,讓人們看到年輕一代設計師與創業者的樂觀、遠見與責任擔當。

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錶演環節服裝設計師陳鵬認為,投資可持續特色也許並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收益,但創意是一切的開端:先有創作才會有製作。他鼓勵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堅持長期主義,“設計師為産品賦予了情感價值。當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改變的時候,産品之外的情感價值也會慢慢地無限性放大,這時可持續時尚的影響圈層也會越來越大。”

針織材質天然的“零浪費”特性讓理工科出身的設計師支晨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製造端的可持續改革。她認為,可持續時尚改革其實並不“沉重”。儘管消費者意識上的轉變是長期的過程,但如果能從核心的設計端與生産端出發,逐步進行一些改變——比如在設計過程中使用AI軟體減少重復工作與打版産生的浪費、通過生物科技解決材料端存在的問題,就能為消費者提供兼具設計感與可持續特色的産品,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可持續消費理念,從而推動可持續概念與經濟的循環。

從創立品牌之初,畢業于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中國設計師方妍楠便通過自己研發的“空氣編織”技法,製作了單一尺碼便可以滿足所有身形需求的服裝,在減少庫存浪費的同時實現面料的“零浪費”。後來,她與團隊還研發了適用於多種尺碼與腳型的鞋底,通過鞋底上隱形的孔洞設計不同的串珠和編織方式,推出全新的鞋履。對於方妍楠而言,“可持續”與“環保”其實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並不遙遠,所以她通過自己浪漫夢幻的設計語言將責任重大的環保行動轉述給了人們,讓大家慢慢地、更快樂地去接受這種轉變。談及“可持續時尚”改革帶來的挑戰,方妍楠也十分坦誠地表達了設計師們面臨的壓力,並且給出了基於自己品牌發展經驗的建議:“‘可持續’是非常昂貴的,所以要考慮對於品牌來説最可持續的方式是什麼。我們一直都在做最好的平衡,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增加可持續時尚單品的選擇,通過這種非常日常、入門簡單的方式向消費者傳達信息,讓大家很自然地認為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們希望能夠借此産生連鎖反應,讓人們更樂於積極參與,讓可持續時尚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創意、啟發、夢想、故事……設計産業傳遞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信息的影響力,相較其他民生産業似乎更加生動、更具有感染力。期待更多設計師和創意人通過“設計”這一最原發的力量,一起踏入可持續時尚變革的新征程,共同守護人類美好而可持續的明天。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