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教學文獻展管窺“嶺南畫學”之路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6月21日 17:28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6月21日 17:28
正在加載

關山月湖南醴陵寫生作品臨摹現場

關山月湖南醴陵寫生作品臨摹現場

近日,“嶺南畫學之路——教學文獻展”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不同於常規的教學總結和成果回顧,它從“嶺南畫學”這一概念出發,側重於中國畫的語言和形式特性,力圖圍繞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長達70年的發展濃縮在典型的實例和命題當中,通過各類文獻、口述實錄和相關例證的展開,分析和總結經驗,發現和提出問題,為中國畫教學的繼續深入和開放創造了一次彌足珍貴的交流機會。

展覽共呈現了500多件作品,其中不乏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名師大家的寫生手稿、示範作品。展陳設計及空間佈局層次分明、主題突出,讓人流連,發人省思。“生活的力量”單元重點展示的是基於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國畫創作教學所參與的兩個重大事件——武漢防汛和湛江堵海工程而創作的兩幅代表作——《向海洋宣戰》和《武漢防汛圖》,展現了自建校初期到1976年間,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以深入生活和關注現實為特徵的創作教學歷程。

向海洋宣戰 局部(國畫) 1960年  廣州美院國畫係五年級師生集體創作

向海洋宣戰 局部(國畫) 1960年  廣州美院國畫係五年級師生集體創作

《向海洋宣戰》是上世紀60年代廣州美院師生集體創作的代表作,它典型地反映了現實主義創作中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基本思想。有關此作品的創作過程,在當時也引發出一些基礎教學的爭論,從廣州美院教授陳金章和曾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係首屆本科班並留校任關山月助教的易致群口述得知,關於“橡皮的功與過”——發生在關山月與楊之光兩位先生之間的學術論爭,即楊之光主張用橡皮,而關山月主張直接用毛筆造型。

《武漢防汛圖》是黎雄才最重要的時事題材作品,現藏于中國美術館。此次展覽特別配合展出的是《武漢防汛圖》現存的所有素材稿,並將它們對應于長卷的各個部位。展覽執行策劃、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陳向陽表示:“要讀懂黎雄才先生的這幅長卷,除了需要圖像之間的互相參照之外,回溯黎雄才的藝術經歷,尤其是上世紀40年代的西北寫生也極為重要。可見,“嶺南畫學”的現實主義精神在黎雄才的這幅長卷中發揮到了極致,對後來創作教學中的深入生活、關注現實起到了典範作用。”

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到1999年間,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係通過培養人才和召回人才兩大舉措,加強了師資力量,促進了嶺南中國畫的多元發展。隨著“嶺南畫學”概念的提出,中國畫教學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畫學構建”單元展出了黎雄才120多幅山水樹石的畫稿。這些畫稿在當年出版成《黎雄才山水畫譜》,在海內外産生了巨大影響,也是現在中國畫教學中的主要範本。廣州美院院長李勁堃回憶:“黎雄才先生做這套畫稿並不是要讓學生學他,而是希望大家通過它回到宋元繪畫的傳統中。黎雄才先生正是從古典繪畫中提取精華並結合寫生,才有了這套融合傳統技法與現實對象的畫譜。學生從《黎雄才山水畫譜》中受益良多,得到關於筆墨的體會,在畫譜的旁邊同時也配合展出了學生的臨本和習作。”

醴陵寫生(國畫) 1957年  關山月

醴陵寫生(國畫) 1957年  關山月

無論是完整地展示蔣兆和的《流民圖》,還是各個時期關於敦煌壁畫的臨摹作品,抑或是展廳長條櫃子中陳列的陳章績和梁世雄的手稿、方楚雄收藏的名師來往書信,都能從一個側面窺見前輩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也從側面反映出在學科建設中前輩們是如何虛心向外求教。陳向陽説:“‘畫學構建’所展現的內容與‘生活的力量’緊密相連,它是在保持原有的師資結構的前提下所做的新拓展,也就是當年的第一批研究生在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和梁世雄的指導下迅速成為教學主體,同時又吸收了早年的優秀畢業生,如林豐俗、郝鶴君、周波等,主要展示的都是當年部分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畢業創作。從這些作品中除了關、黎兩位先生,我們還可以看到楊之光、陳金章等先生的影響。同時也存在影響的另一面——創新,這正是楊之光先生所提出的‘基礎要嚴、創作要寬’的具體實踐。比如李勁堃院長研究生時期臨摹的《溪山行旅圖》可以説集中體現了教學中以宋畫為中心的學術傳統,而‘嶺南畫學’正是以此為基礎發展下來的。‘嶺南畫學’這個概念也是上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後來也以此為題出版了《嶺南畫學叢書》,中國畫學院將幾位老先生的教學和創作生涯進行了文獻整理,現在這個出版計劃也重新啟動,希望能夠産生更大的社會作用。”

“傳統的當代”單元的時間跨度為2000年至今,以現任教師的工作為主。不以創作為中心,而是更多關注筆墨示範、課徒稿、材料實踐和教學方法的研發,並廣泛地將其運用到臨摹、寫生和創作教學中。與此同時,結合當代生活提倡新的審美也帶動了教學成果形式上的多元化,寫實不再成為單一模式,基礎不再限于造型,傳統不再意味著重復舊的樣式……教學實驗從一個空泛的詞彙變成具體實踐之後,人們所看到的便是各項內容和指標的細化,從範本到步驟圖,從線下輔導到線上交流,這些充分利用時代條件所進行的基礎性工作,所依據的是傳統知識本身的潛在性和豐富性。教師們的探索縮短了傳統經驗與當代實踐之間的距離,為人才的個性發展創造了條件。

“我們時刻都在反思教學上的特點,是否只能完全挂靠嶺南畫派、而沒有任何可以與其他學院類比的特徵呢?在思考特徵時,我們更應該清楚自身處於現代教育體系之內,還要緊跟時代步伐。所以,我們總結自身特點時首先看的是現代教育與藝術發展史的結合,而‘嶺南畫學’則提出了現實主義與地域文化特點的結合。”陳向陽認為,只有清晰了這一點,才能排除一些看似傳統、實則倒退的做法。從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至今,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科一直在堅持由歷史和文脈構建的現實主義,缺少的就是對這一切的文獻積累。這個文獻不是個別領域中的只言片語或老生常談,而應當作為一個全面的系統來構建,以克服中國畫在自我封閉系統中的滿足感,努力成為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生力軍。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