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畫學之路——教學文獻展”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來源:美術報 | 2022年05月16日 15:54
美術報 | 2022年05月16日 15:54
正在加載

梁世雄 湛江堵海工程草圖 紙本 1960年

梁世雄 湛江堵海工程草圖 紙本 1960年

  近日,“嶺南畫學之路——教學文獻展”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不同於常規的教學總結和成果回顧,它從“嶺南畫學”這一概念出發,側重於中國畫的語言和形式特性,力圖圍繞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長達70年的發展濃縮在典型的案例和命題當中,通過各類文獻、口述實錄和相關例證的展開,分析和總結經驗,發現和提出問題,為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的繼續深入和開放創造一次交流的機會。

  展覽現場共呈現了500多件作品,整個陳列既讓人目不暇接又層次分明,空間的營造上則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名師大家的寫生手稿、示範作品是這麼近、那麼美。

楊之光 中國畫女青年頭像步驟 52.5×41cm 紙本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藏

楊之光 中國畫女青年頭像步驟 52.5×41cm 紙本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藏

  生活的力量

  梁世雄回憶老先生們的可愛往事

  一樓展廳以黎雄才的《武漢防汛圖卷》和國畫係師生集體創作的《向海洋宣戰》為主幹,展現了自建校初期到1976年間,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以深入生活和關注現實為特徵的創作教學歷程。

  據廣州美術學院老教授梁世雄介紹,由國畫係師生集體創作的《向海洋宣戰》,是在關山月的倡導下産生的。關山月當年到湛江堵海工程現場考察,他被勞動者們戰天鬥地的恢弘氣勢深深撼動了,回來彙報以後,學校組織師生到現場和勞動者們同吃同住一個多月,現場寫生積累素材,之後國畫係師生共同完成了這件巨作,關山月最後收拾畫面並題字。這件作品在上世紀60年代初曾到上海美術館展出,引起了很大轟動。

  《向海洋宣戰》巨作的一側,同時也展出了梁世雄的一批寫生稿,現場氣息鋪面而來。他表示,當時國畫係提倡用毛筆進行速寫,“一下筆就沒辦法修改,很能訓練造型的準確性,同時線條能夠有粗細變化,比較生動”。1957年關山月帶學生到湖南醴陵寫生留下了39幅作品,此次展覽展現了其中16幅供學生臨摹。觀眾既可近距離研讀關老精勁的筆墨,也可坐下來現場臨摹。作品周圍還特別搭建了一件竹制裝置,讓觀眾如臨鄉野田間,獲得浸入式觀展體驗。

  在梁世雄的記憶裏,黎老既勤奮又勇敢,有一次他跟黎老到井岡山寫生,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黎老巋然不動,繼續寫生。還有一次,他跟黎老到日本訪問,又遇上颱風天,黎老還爬到燈塔上面去觀察,把日本的年輕友人嚇壞了,趕快跟了上去。

林豐俗 青綠山水圖例 60×40cm 1990年

林豐俗 青綠山水圖例 60×40cm 1990年

  在展廳中間,大屏幕上,一位女同學以脆亮的聲音朗讀著1961年關山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有關中國畫基本訓練的幾個問題》。據本次展覽執行策劃、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陳向陽介紹,當時關山月與楊之光在一些學術問題上有過分歧,通過這篇文章,以及鷗洋(楊之光先生的夫人)在採訪中對當年楊之光觀點的回顧,可以感受到當時學術氛圍的濃厚。

  而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廣州美術學院國畫係就不斷通過送出去學習和請進來講學的方式,不斷吸納全國各地的優秀經驗和技法,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現場展出的程十發、葉淺予、朱屺瞻等名家到廣州美術學院講學留下的作品,也讓梁世雄回憶起了老先生們的可愛往事:“葉淺予到學校來講學,有兩個要求:一是只在廣州美術學院的範圍內開講;二是要走一走嶺南的石板路。後來我們專門帶他到佛山石灣去走石板路。婁師白很能喝酒,每天吃飯無酒不歡,我不會喝酒,就讓陳永鏘陪著他喝。程十發非常勤奮,我們到上海辦展覽,我經常去拜訪他,每次去他都在畫畫……”

黎雄才 山水畫譜(部分) 紙本 約1970-1980年代 嶺南畫派紀念館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藏

黎雄才 山水畫譜(部分) 紙本 約1970-1980年代 嶺南畫派紀念館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藏

  畫學構建

  提出“嶺南畫學”,中國畫教學邁入新階段


  二樓展廳主要呈現了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到1999年間,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係通過培養人才和召回人才兩大舉措,加強了師資力量,促進了嶺南中國畫的多元發展。隨著“嶺南畫學”概念的提出,中國畫教學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黎雄才的《山水畫譜》在二樓側廳以一面墻的形式進行呈現,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左側有19張小畫,右側有10張小畫,暗含了黎老出生於1910年之意,其他的91張畫作則指明了黎老享年91歲。陳向陽表示,這樣的排布,主要是便於觀眾記憶。

  1982年春天,從肇慶被調回廣州美術學院任教的林豐俗第一次帶學生們到三峽寫生的作品,也較為完整地在展覽上呈現出來。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張彥表示,當時他正好是一年級新生,看到林老師帶回的這批作品,對林老師的寫生功力倍感讚嘆。

  這一階段的理論研究和出版逐漸形成規模。楊之光寫給李苦禪的推薦信,以及孫其峰給方楚雄的回信等珍貴文獻資料也都一一呈現出來。

李勁堃 輕風 103×146cm 絹本 1987年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藏

李勁堃 輕風 103×146cm 絹本 1987年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藏

  傳統的當代

  現實主義結合地域文化,成為當代文化建設生力軍

  第三部分“傳統的當代”的時間跨度為2000年至今,以現任教師的工作為主。不以創作為中心,而是更多關注筆墨示範、課徒稿、材料實踐和教學方法的研發,呈現在當代語境下如何進行傳統知識和經驗的傳授。主要呈現了新世紀以來,特別是中國畫係升格為中國畫學院的這十年中,教師隊伍知識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對於基礎的重新認識和對於實驗性方法的探索。

  陳向陽表示,“放眼全國,我們時刻都在反思教學上的特點,是否只能完全挂靠嶺南畫派、而沒有任何可以與其他學院類比的特徵呢?在思考特徵時,我們更應該清楚自身處於現代教育體系之內,還要緊跟時代步伐。所以,我們總結自身特點時首先看的是現代教育與藝術發展史的結合,而‘嶺南畫學’則提出了現實主義與地域文化特點的結合。”

  “無疑,深入生活、表現嶺南生活氣息並以此為責任,是我們一以貫之的教學態度,而這一切又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繪畫傳統。當我們清晰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排除一些看似傳統、實則倒退的做法。從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到今天,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科一直在堅持由歷史和文脈構建的現實主義,缺少的就是對這一切的文獻積累。這個文獻不是個別領域中的只言片語或老生常談,而應當作為一個全面的系統來構建,以克服中國畫在自我封閉系統中的滿足感,努力成為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生力軍。”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