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美術館公共教育探索新路徑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5月06日 14:41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5月06日 14:41
正在加載

 “大手牽小手”牛年新春特輯少兒教育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手牽小手”欄目組走進中國美術館“美在耕耘”新年展

“大手牽小手”牛年新春特輯少兒教育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手牽小手”欄目組走進中國美術館“美在耕耘”新年展

公共教育是我國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不可或缺的職能之一,隨著公共美術館數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善,美術館公共教育也在不斷開拓創新。尤其近年來,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發生了一些明顯變化。近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發佈《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2020—2021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名單》,經藝術司組織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評選,其中評選出優秀公共教育項目10個,優秀公共教育提名項目10個。這些優秀的公共教育項目有哪些新的特點?在防疫常態化的背景下,這些優秀項目的服務理念和運營方式給美術館行業帶來怎樣的啟示?

升級服務理念

隨著我國公共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下,美術館在公共教育領域不斷探索新的模式、新的可能,很多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項目不再單純圍繞展覽進行,而是圍繞某一個主題進行,從而有了可持續性,成為美術館的常設品牌性公共教育項目。天津美術館的“潤物無聲講好中國故事——在美術館談美”項目早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該項目由天津美術館和天津海河傳媒中心交通廣播聯合舉辦,向聽眾介紹中外藝術知識、文化遺産,主要挖掘天津地方文化資源、館藏精品等。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根據聽眾反饋調整內容和形式,目前已形成“在美術館談美”“展覽推介”“熱點追蹤”三個板塊,通過線上節目與線下展覽、公教活動相結合。天津美術館將電臺廣播作為美術館的延長線,超越地理局限,輔助傳播,讓無法到館參觀的市民也能通過“聽”的方式感受藝術,滿足文化需求,更體現了公益場館對殘障人士的人文關懷與責任擔當,促進文化資源公平共享。天津美術館副館長盧永琇介紹,該項目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社會影響最直觀地體現在收聽率上:在155個天津廣播節目中長期保持前三位,並多次達到平均收聽率第一。“在促進公眾認知層面、心理層面、行為層面的改變上,在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盧永琇説。

中國美術學院老教授朱穎人在“觀物:中國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系列學術講壇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老教授朱穎人在“觀物:中國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系列學術講壇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了“‘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2021鄉村美育兒童藝術工坊公益項目”。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與地方政府合作,主動聯絡鄉村學校、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公益書院等,組織學校青年教師、研究生志願者將民藝、設計和美術送下鄉,為中小學生開設動手課程、舉辦講座。同時,通過對鄉村美術教師的培訓、與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結對互動,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共開展20余場活動。可以説疫情催生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公共藝術教育的新形式,也拓展了美術館的空間概念,不再限于日常展覽,而是與公共教育的對象充分結合起來,送藝下鄉,致力文化鄉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精神助力。

此外,陜西省美術博物館的“2020《美談》”是學術性、公益性系列講座活動,每月舉辦一期,以現場講座、網絡直播和紙媒三種方式進行全方位傳播,至今已經舉辦了10多期,實現了公共美術教育活動的全年覆蓋,並且還在持續。這種公教活動既有現場近距離的交流,又能打破地域局限,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實現了美術館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優質的服務。

宜春美術館“美育進校園”系列活動之木刻版畫“橋邊的風景”

宜春美術館“美育進校園”系列活動之木刻版畫“橋邊的風景”

拓展服務形式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作為公共文化前沿的美術館首先受到挑戰,如何“突圍”尋找公共教育新的途徑和方式,就成為美術館面臨的重要挑戰。

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危機,很多美術館開始拓展服務形式。從此次入選的優秀公共教育項目可以看出,大部分都體現出線上轉型的趨勢。比如中國美術館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體育青少中心“大手牽小手”欄目組舉辦牛年新春特輯少兒教育活動,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和主持人鞠萍帶著30多位小觀眾走進中國美術館特別策劃的“美在耕耘”新年展,發現耕耘的春季,感受藝術的大美。該活動以“展廳活動+網絡同步+電視播出”的方式進行,觀眾參與人數超 286萬。

浙江美術館的“觀物:中國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系列研究論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連續不斷地舉辦33場重磅講座,邀請33位重要學者,圍繞著黃賓虹、齊白石、吳茀之、張書旂、汪曾祺的花鳥畫創作,共同討論中國花鳥畫的創作及其相關研究,思考與花鳥畫密切相關的哲學、美學以及文學等領域的問題。系列學術講壇舉辦之際,由於疫情防控的諸多限制,許多專家學者不能親臨系列講壇現場,美術館適時採用最新數字技術,在美術館開闢專屬直播間,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每日19時直播上線,打造雲端美術館之夜。該館公共教育部負責人表示,因為“觀物:中國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系列是對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策劃和執行力的極限挑戰,既要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又因為採取日播的方式,而需要協調所有專家學者的檔期安排、課件準備和直播測試,對美術館是一次“公教力大考”。此外,系列講壇還正式出版同名論文集,成為一次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在公眾和學界中都産生了廣泛影響。

為獻禮建黨100週年,由中華藝術宮聯合上海市教委職教處和上海市中職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走進藝術宮——學黨史 説“四史”》項目,邀請上海“00後”中職學生自主策劃、拍攝、製作系列主題微視頻。項目依託長三角、職教對口支援四大聯盟,讓學生參與拍攝的點由上海延伸到嘉興、遵義、廣州、昆明、杭州、北京等地,覆蓋重大黨史事件的相關地區,各地中高職校相繼加入項目隊伍,多地聯動,形成了巨大的輻射效應。最終製作完成100集《走進藝術宮——學黨史 説“四史”》,在中華藝術宮、文化上海雲、上海職教在線等微信公號以及嗶哩嗶哩、抖音等平臺上線後,瀏覽量超過了150萬次。該系列微視頻憑藉其傳播速度快、範圍廣的優勢,成為新時代青年人學史增信的一種創新表達,也成為推廣藝術教育的一種更有效的形式,在全網掀起了以美育德學“四史”的熱潮。

深圳美術館的“春天的故事”系列公共教育活動係圍繞深圳美術館特色藏品和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的年度特展,組織和策劃了多場公共教育活動。這些系列活動不僅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而且其中的每一個部分也有其各自的創新性。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有不少地市級美術館入圍公共教育項目名單,如宜春市美術館、滕州市美術館、岳陽市美術館,這些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活動形式也可圈可點。如自2020年6月起,宜春市美術館牽手宜春市實驗小學開展館校合作之“美育進校園”系列公教品牌活動。該活動以每月“一主題兩節課”的常態化教學形式,實現了課外版畫研學活動的有序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美育教學和實踐空間。滕州市美術館系列公教活動以“美育扶貧進鄉村”為主題,29次走進貧困地區的校園、鄉村、總支駐地,以“美育扶貧進鄉村”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充實文化扶貧內容,提供更多鼓舞和幫助,讓傳統意蘊和民族精神深入到更多學生、村民的心中。此外,民營美術館也以其獨特的公共教育活動躋身獲獎名單。如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發起的“Magic Mic小小導覽員”、成都麓湖·A4美術館“iSTART兒童藝術節”等。

上海西岸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書架之手指上的建築師”

上海西岸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書架之手指上的建築師”

擴大覆蓋人群

隨著公共教育服務的不斷深入,美術館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更好地體現美術館的公共性?答案就是不斷拓展受眾群體。美術館公共教育面對的人群不再單純是藝術愛好者、兒童等某一個領域,而是有了更加廣泛的覆蓋面。

近年來,山東美術館美育工作不斷升級服務理念與方式,結合自身定位、品牌、影響等多方優勢,逐漸探索出一套相對完備的公教活動體系。疫情發生後,針對特殊時期的特殊狀況,山東美術館推出“藝術之周”活動——在山東美術館的每一個開放日裏,都保證有精品公教活動面向公眾開展。如週二設置“園長有約”,週三安排“藝術夕陽紅”,週四和週五是“成人素描、油畫公益大課堂”,週五定檔“藝術星期五”,週六有“探索體驗手工坊”,週日“週末團隊接待”。活動豐富多彩,跨越多類群體,教育目的與授課形式各不相同。多種形式的美育課程,基本實現從幼兒到老年的審美教育全面覆蓋。山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趙軍表示,“山東美術館公教活動以實現全民美育為主要思路,面向全社會、純公益性、覆蓋全年齡層次,盡力滿足不同觀眾的美育需求,確保活動不斷檔,服務不停歇。”

湖北美術館的“聞聲而來·繪憶江城”融媒體公共教育項目結合武漢本土文化元素及湖北美術館經典館藏作品,通過音與畫的藝術聯覺,製作推出10個主題的融媒體文化教育項目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平臺推出。覆蓋面更是涉及世界各國和地區,配合一系列的觀眾參與、投稿、話題討論等互動活動,使藝術得以無時空限制地推廣傳播, 開拓了美術館與觀眾溝通交流的對話窗口。

蘇州美術館2021年度“陽光美育計劃”則是面向精神障礙者展開。全年度舉辦的“陽光美育計劃”項目共有五期,項目在探索“藝術治療”在公共文化領域的多方面運用的同時,也讓精神障礙者等特殊群體享受到更優質、有效的美育服務。

廣東美術館的“一起看展覽:專家導覽系列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及館內策展團隊、教育團隊成員,為公眾進行導覽及分享。活動涵蓋了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家庭公眾、學生等群體,共計5萬人次受惠。可以看到,在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活動的推動下,全國各地各級美術館都在以積極的態度、優秀的項目參與公共教育,而這些優秀項目也用自身的探索和實踐,促進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的專業構建與互通,提升美術館作為文化教育機構的社會美育職能,發揮美術館文化傳承與推廣的社會價值,在新時代美術館的教育發展中探索出一條條新路徑。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