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學美育”?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3月31日 17:37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3月31日 17:37
正在加載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若為涵養德性,則莫如提倡美育。”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專門論述美育對於“高尚之思想”的涵養作用,這與近年來國家倡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精神遙相呼應。2020年,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體現出當前國家層面對美育事業的空前重視,凸顯了各學段開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從宏觀角度看,《意見》明確了大學美育的基本目標和培養手段。如《意見》特別指出,要在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美育課程,進而“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培養“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以上精神從頂層設計上為大學美育的開展指明了路徑方向。

“冬奧會首鋼賽區數字化生態創意設計研究與示範”項目效果圖

“冬奧會首鋼賽區數字化生態創意設計研究與示範”項目效果圖

從政策解讀看,如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説,要充分認識學校美育在整個教育改革發展中、在整個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這是因為,美育把“人的所有的慾望、願望、夢想首先‘打磨’成符合社會規範的表達,在此基礎上再朝更加高尚的道德層面去‘打磨’,讓他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對尤具主體意識的大學生群體乃至更為寬泛的青年群體來説,大學美育極其重要。大學美育是在通過科學的美育手段,培育作為未來國家棟樑的青年群體形成純真向善的正確審美觀,推動其飽含美好心靈的健全人格完成定型。

從一線教學看,大學教師近年來對美育事業的關注熱情持續升溫;對大學生群體而言,大學美育也已成為其提升內在素養的“必修課”。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一川看來,大學美育正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三育交融的大學生人格培養教育。王一川在其主編的《大學美育》中指出,大學美育既不應被視為過度專業化的審美教育行業,也不應被看作純粹業餘型的審美教育行業,而應被視為“集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于一身”的大學生完整人格養成行業。進一步説,大學美育的核心是在培養人格定型層面的“美好心靈”,即助力大學生成為“具有內在美質的高素養之人”。

中國美術學院與阿裏雲合作的“低碳校園”項目部分內容呈現

中國美術學院與阿裏雲合作的“低碳校園”項目部分內容呈現

“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以一例説明。當下“流量明星”失德現象屢見不鮮,本質上源於這一行業普遍缺少對美育精神中“內在美質”的健全人格培養。由消費文化強勢主導的娛樂産業,倒逼年輕人將注意力聚焦于對外在美急功近利的攫取,蒙蔽了心靈深處對內在美的本真追尋,進而削弱審美道德層面“本自具足”的敬畏認知。由此,這些本應明亮純潔的未來“新星”,卻因美育這一課的集體缺失成為曇花一現的“流星”;本應被視若珍寶的藝術創作淪為淺薄功利的畸形審美對象,迫使這些單純的青年偶像被裹挾進“流量至上”的商業收編邏輯和“娛樂至死”的藝術創作誤區。

那麼,科學的美育應如何“育”?為回答這一問題,不妨先厘清一個普遍存在且困惑美育教師的問題——美育是否等同於藝術教育?王一川指出,美育是通過審美感官的愉悅或熏陶而涵養心靈。由此可見,與藝術教育主要涉及藝術知識儲備、藝術鑒賞能力、藝術創作思維的提升相比,美育更深一步,其本質是對“基於感覺愉悅的美好心靈的涵濡”,也即美育通過激發五官感覺的愉悅,去推動“人生信仰的堅定、穩固、強化與昇華”。由是觀之,美育並不等同於藝術教育,前者是在依託後者的基礎上完成對於人生信念的涵濡。

進一步聚焦大學美育之“育”。著名藝術教育家赫伯特·裏德在1931年愛丁堡大學就職演講中指出,藝術在大學中的地位可能取決於它在大學課程中獲得的認可度,但長遠來看“藝術是我們的人生之路”;現代美育思想創始者席勒也指出,美育可以彌合人的撕裂,使現代人重新變得完整。大學美育正是試圖基於大學藝術教育的已有積累,進一步助推提升青年人的氣場魅力(如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審美涵養(如更好把握文藝作品乃至人際關係中潛藏的言外之意和哲思意蘊)、人格修養(如“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寬而有制,和而不流”),等等,也即大學美育是以更為科學的審美與藝術手段,幫助青年樹立良善的人生信念的育人途徑。

具體操作層面,如王一川系統提出的,大學美育可以通過自然美育、社會美育、科技美育和藝術美育4個部分,完成大學生乃至泛大學生的青年學子審美形態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而這其中的藝術美育又是重中之重,具體可以分為中國古典型藝術美育、中國現代型藝術美育、外來型藝術美育以及當下新興的網絡藝術美育等,以起到蔡元培所説“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的作用。在傳統的自然美育中,應帶領大學生關注自然美對於人的感召力(如了解蘇軾寫詩讚文同善畫竹有雲:“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在中國古典型藝術美育中,應了解何為氣韻美、感興美、古雅美;在中國現代型藝術美育中,應熟稔典型、流興、流動回溯等美育模型的定義;在外來型藝術美育中,應基本掌握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藝術美的內涵外延與經典作品;同時,更應積極擁抱科技高速發展下的世界新形勢和大趨勢,如關注新時代下新興的網絡藝術美育中跨界融合、開放互動、沉浸體驗中的審美特質,以呼應《意見》中“營造全社會共同促進學校美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的指導精神,幫助青年群體形成“以美導真”“以美潤善”“以美樹信”的大學美育思維連接,最終達成由大學美育與智育、德育和信仰教育相互涵濡的新時代育人新目標。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