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一個嶄新的頻道:探索博物館發展之路

來源:美術報 | 2022年03月31日 17:29
美術報 | 2022年03月31日 17:29
正在加載

■黃雋(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經濟研究所所長)

/ 經濟發展與博物館建設 /

經濟發展是博物館繁榮的前提。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消費逐漸成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從需求來説,經濟發展和收入積累提高了人們受教育的程度,對外開放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消費主體的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力的提升,政策支持、城市化生活品質提升等多方面因素推動了文化藝術精神需求上漲。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適用於文化藝術消費需求的分析。首先,收入水平和財富積累直接影響到消費水平和結構升級。文化藝術消費屬於在基本生活滿足之後、非剛需的發展和享受型的精神需求。其次,常去博物館具有社會認同下的文化素養、生活品位、情感溢價的社交炫耀效應。藝術對生活工作品質的提升作用是顯而易見,藝術素養是人們感知生活和體驗幸福的上佳途徑,走進和參觀博物館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參觀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文化歷史和專業知識學習積累的過程,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自身素養和人力資本的積累。

數字技術降低了藝術消費的教育程度、收入財富等門檻,人們每天可以免費或者以很低費用,通過視頻、音頻欣賞到全世界高清晰的、豐富多彩的文物藝術品遺珍。數字技術幫助人們跨越時空限制,擴展選擇空間和視野,大數據精準搜索可以快速滿足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大幅提升了消費者福利。數字技術的新穎呈現、沉浸體驗與時尚潮流氣質契合,增加了博物館的親近感和吸引力,極大地拓展了博物館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給文物藝術品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年輕人和活力,看展經濟蓬勃發展。

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影響著博物館的供給數量,而且還決定著博物館的學術品位和持續發展。伴隨著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博物館作為一個地域的文化標誌,已經成為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術館屬於博物館的範疇。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館的定義不斷演化,不少美術館以展示現當代藝術為主。經濟發展與美術館及非營利機構建設呈現出較強的相關關係。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南強北弱格局越來越明顯,南北經濟實力差距的實質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異。發展水平和對未來的預期直接影響到美術館的發展,活躍的美術館和非營利機構在南北方城市的數量分佈呈現出進一步分化的趨勢。

/ 拓展邊界與以人為本 /

博物館邊界和作用不斷拓展從空間上來説,博物館已經從一個固定的建築空間拓展到線狀、面狀和空間的全方位博物立體視野。生態博物館的出現以及在多個國家的良好實踐,就是很好的例證。博物館及其藏品的社會功能與角色不斷被重新審視和討論,平等、多元、開放、創新和包容,為個人和社群賦能,這些成為博物館的發展方向和重要職能。

博物館是衡量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有厚度、有故事和有特質的城市充滿著魅力。每一個地域都是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文化是最能感染和觸動心靈的持久記憶,更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寫照和寄託。博物館與在地氣質和特徵相伴而生,不僅僅是城市的精神標誌和心靈棲息地,更是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徵。博物館建築作為區域地標性建築,通過其本身和環藝設計營造公共活動的空間和柔性氛圍,提升文化氣質和獨特價值。

從以“文物”中心轉向以“觀眾”中心博物館從關注歷史中的“物”的稀缺和價值,轉到重視當下生活中“人”的感受與需求。博物館需要為公眾訪問、享受和使用文化産品和服務提供便捷通道和均等機會,傳達真善美,建立物與人的良性和諧互動關係。

博物館外觀設計很重要,高顏值建築容易成為網紅打卡地。博物館需要讓藝術品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讓觀展者得到很好的感官體驗和精神收穫。精神産品需要與內心産生對話和共鳴,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才是博物館最高境界。這些軟性指標比博物館數量、規模等硬指標更為重要和寶貴。

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開拓視野,培養創新能力。但是不分觀眾特徵、不顧觀眾感受居高臨下式的灌輸會降低人們參訪博物館的內在動力。新時代的博物館可以打開生活的另一扇窗戶或開啟一個嶄新的頻道,成為人們放鬆享受、親子活動、社交交流、思考提升等多種功能的場所。

最近10年,博物館行業發展很快。尤其是非國有美術館在運營理念上更趨國際性、多元化和創新化,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上了一個臺階,在運營模式、公教活動、收藏體系等方面可圈可點,跨界、時尚、科技、先鋒項目和展陳受到年輕人的青睞,觀展人數增長,影響力持續擴大。這些創新創意給博物館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可能性和新的思考。

博物館和美術館最大困難是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不少機構在籌集資金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嘗試:(1)理事會成員及企業的贊助。(2)基金會支持。(3)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捐贈和贊助。(4)項目運營。(5)門票、文創産品、咖啡廳收入等經營性收入。

/ 政策建議 /

在文化大繁榮和大發展的背景下,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文博行業,也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於以上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建立體制機制盤活藏品收藏再多的藏品,不使用和展示,永遠放在倉庫裏睡覺,如果再保管不當,就失去了收藏的意義。藏品只有使用才會得到真正地重視和保護,博物館需要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和使用率,解決藏品不平衡、利用不充分的問題。

需要建立藏品出借良性循環的約束激勵體制和機制,進一步整合和激發文博資源,讓文物真正動起來、活起來,發揮作用。同時,知名博物館的IP授權也是降低文物藝術品損壞風險和展覽成本、擴大影響的較好選項。

博物館建設對於優質文化傳承、提升城市人文氣質、賦能産業和帶動經濟增長等諸多方面具有動能支撐和溢出效應。博物館不在大小,而在於有特色和靈魂。只有博物館強身健體,提質增效,才能吸引社會更多的關注和得到更多的支持。

博物館的建設光靠政府是不夠的,需要動員社會力量和資源參與。推動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推進博物館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約束激勵機制,以博物館的活力和動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鼓勵社會力量與博物館跨界融合,探索新文博、新文旅、新文教等社會優質資源合作共贏之路。引入國內外資金和資源,共同舉辦形式多樣的優質展覽、論壇或者體驗活動,聚集人氣,給博物館帶來更多的人流和現金流。

一些國家採用稅收制度,通過企業、高凈值人群、基金會等機制安排,支持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公益事業,其成功經驗可以借鑒。

最近10年,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數量快速增長,很多城市非國有機構的增速超過國有機構。依法設立博物館和美術館或者向其提供捐贈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但是在實踐中,具體落地的細則存在著不少盲點。政府需要在博物館和美術館、國有和非國有機構的支持政策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在文物藝術品的鑒定、估值等方面需要堅持公平、公開和公正,推動“私人收藏”走向“社會共享”。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