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畫動起來融起來活起來

來源: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8日 17:49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8日 17:49
正在加載

 人物劇照源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創意音舞詩畫節目《憶江南》。製圖:陳曉勁(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

 人物劇照源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創意音舞詩畫節目《憶江南》。製圖:陳曉勁(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

動起來、融起來、活起來,只是開始;靜下來、沉下來、傳承創新下去,任重道遠。不僅要面向當代受眾,講出新的時代內涵,還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維度上彰顯中華文化與古為新的接續創造。

音舞詩畫節目《憶江南》成為2022年央視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帶觀眾進入名畫《富春山居圖》中暢遊,林巒渾秀,煙波浩渺,畫中人物放聲吟唱,漁樵耕讀悠然自得。

舞劇《只此青綠》“火”到一票難求。它將傳世經典《千里江山圖》搬上舞臺,讓“我見青山多嫵媚”有了生動具體的意象。觀眾隨著舞臺演繹,穿越到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世界,探究一卷山河,何以青綠千載。

北京冬奧會之際,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長卷《冰嬉圖》“動”了起來。三維動畫“復原”了《冰嬉圖》中160組人物和“運動員”們的冰上動作,由它觸發的一系列文創作品為北京冬奧留下生動印記……

收藏于博物館中的珍稀古畫,離當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離。然而近年來,“高冷”古畫在創意、技術與藝術的合力之下大放異彩,不僅以更加親切活潑的面貌走近大眾文化生活,而且接連出圈,引發現象級傳播。破解古畫在今天的流量密碼,將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帶來有益啟示。

動起來,換一種古畫的“打開方式”

手握長卷,徐徐展開,仿佛置身其間,一步一景,可觀可遊。這原本就是中國古代繪畫特有的“打開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畫中山水的“臥遊”之説。今天,科技的賦能讓“人在畫中游”有了無與倫比的實現可能。

登錄網站“故宮名畫記”,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數字影像令人大飽眼福,無限放縮功能讓細節纖毫畢見。借助數字繪景和3D復現技術,一幅《秋林讀書圖》可以從平面變得立體,上一秒剛跨過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視角便已經躍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數字副本讓珍稀古畫的“露面”機會越來越多,在3D、增強現實、人工智慧、全息投影、交互技術等的廣泛應用下,“畫遊系列”成為當下沉浸式藝術展的熱門主題。你可以從船上視角跟隨音樂進入北宋繁華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圖》的人聲鼎沸和車水馬龍;也可以隨著屏幕上光影顆粒的緩緩移動,親見《千里江山圖》繪製的細節過程,欣賞青綠山水在晝夜不同時段下的景色變幻。

圍繞古畫的這些“動起來”,雖不能取代對原作的欣賞,但無疑打開了普通人接近傳統瑰寶的通道。有人説:古畫動了,世界靜了。古畫所蘊含的文化富礦一經打開,悠遠的歷史場景、歷經歲月沉澱的色彩、飽蘸感情的筆觸、嫻熟精湛的技藝,一下子把人拉回到“從前慢”的時代。還有人説:古畫動了,身體裏的DNA也跟著動了。古人的丹青創作和今人的形式創新兩相碰撞,喚醒了觀眾內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古畫動起來,不僅是對觀眾的“循循善誘”,也向創作者敞開了寶貴的審美資源和文化資源。從特色鮮明的國風插畫,到以《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代表的動畫電影,都能看到傳統藝術的滋養和對古畫素材“數據庫”的大膽取用。3D動畫形式的廣泛運用,更為古畫圖像在現代設計領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來,實現與傳統文化的“超鏈結”

打開青年國風樂團“自得琴社”的視頻,看到的是一幅靜中有動的古代畫卷:淡黃色的背景有如一卷展開的宣紙,幾位演奏者發髻高綰,身著古代服飾,古琴、笛簫、大鼓、中阮,信手彈撥吹奏,悠揚樂聲從古畫中流淌出來。這一系列“古畫音樂”的視頻在互聯網上收穫數以億計的播放量。“古畫+國風音樂”的形式是後來才摸索出來的。最初,演奏者多是穿著白色衣衫、坐在白色布景前演奏,效果不佳;後來他們邀請專業團隊“復原”古風粧容與服飾,並對背景做了調整,才呈現出今天這種似曾相識的“古畫感”。

不獨“自得琴社”,“古畫感”成為許多熱門國風舞蹈、詩詞節目、文物類綜藝的風格選擇。作為傳統文化的視覺集成,古畫不著一言、氣象萬千,能夠集納服飾、粧容、音樂、舞蹈、詩詞等內容于一體,成為演繹傳統文化的生動場景。在時下的國風國潮中,以“畫境”統攝傳統要素和當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現文化的古韻與新貌,已經成為一種創作趨勢。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宮夜宴》就伴隨著嬌憨可愛的唐代女樂官的舞姿,徐徐展現《簪花仕女圖》《搗練圖》《備騎出行圖》等畫面,舞與畫呈現有趣“互文”。

這種融合不僅是藝術形式上音、舞、詩、畫的結合,也是傳統舞臺藝術與電視藝術、視頻形式的結合,是文藝與數字科技的結合,是媒介形式上的優勢互補。放眼當下的傳統文化熱,新技術新媒介的融合運用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年輕人身著漢服遊逛歷史文化街的時候,會適時舉起手機進行直播;短視頻網站上,網友自發生産著海量的國風內容;動漫遊戲嫁接古畫背景、民樂配樂和非遺技藝體驗,也很受用戶歡迎……直播、短視頻、影視綜藝、文創、文旅,人們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與傳統文化的“超鏈結”,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轉化也通過更為綜合的媒介形態不斷“升維”。

活起來,用新講法激發新創造

在系列短片《此畫怎講》之前,有許多“講”畫的方式,但這一次,畫作上的人物自己開口了。以古畫《果親王允禮像》為主題的一集,巧借直播形式,通過“果親王”對身邊文房擺設、身上服飾粧容的介紹,把畫作元素風趣解讀出來,甚至由一盆墨蘭花裏的靈芝,説到蘭芝競秀、君子之交的傳統文化寓意,由畫像的面容立體、層次分明,引出清代“海西畫派”將中國傳統畫法和西方陰影透視相結合的知識點。短短5分鐘,不僅講了畫,而且畫裏有“話”,對當下的古風寫真熱、直播熱做出生動回應。

“古畫會説話”和之前的“國寶會説話”類似,意在以親切的面貌、活潑的語態,拉近古畫與當代人的距離,讓更多人感受傳統與當下的息息相通。講述傳統的方式變了,回應傳統的方式一定也會變化。傳統“活”在當下、文化傳承有“我”,漸漸成為一種創作共識。越來越多的人從傳統中汲取自信和底氣,熱情參與文藝眾創,推動國風國潮的創意奔涌。

近幾年以“文物會説話”“文物活起來”為代表的一系列現象,讓人們看到創意引領、技術驅動下的創作活力,看到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播相向而行,看到大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些正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動起來、融起來、活起來,只是開始;靜下來、沉下來、傳承創新下去,任重道遠。有關古畫的故事還有很多,有關古畫的講法還有很多,像古畫這樣積澱著中華民族審美旨趣、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的文藝樣式還有很多。傳統浩浩蕩蕩,創造生生不息。傳統文化的新表達,不僅要講出趣味,也要講出深度;不僅要講出美來,還要講出美背後的精神、理想與追求;不僅要面向當代受眾,講出新的時代內涵,還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維度上彰顯中華文化與古為新的接續創造。

當代建築師從《富春山居圖》汲取靈感,在黃公望落筆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綿延起伏的富春山館。傳世畫作中近山遠山的迴環呼應,在“建築版”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它從畫中而來,又變成了一卷體現當代創造的畫卷。傳統文化經由這樣的轉化,繼續存在於當代世界,繼續豐富著人們的美好生活。筆筆生發、綿延不斷,這既是傳統中國畫的水墨精神,未嘗不映照著我們時代的文化創造創新——代代接力,賡續向前。(文/胡妍妍)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