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研究展(四)領略“70後”藝術家風采

來源:中國美術報 | 2021年12月31日 12:41
中國美術報 | 2021年12月31日 12:41
正在加載

展覽現場嘉賓合影

展覽現場嘉賓合影

12月29日,“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研究展(四)”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開幕,展覽由《中國美術報》社、廣州藝術博物院主辦。此次展覽將關注的重點投向“70後”藝術家:徐衛國、金心明、王平、林藍、王躍奎、范治斌、楊曉剛、翁志承、黨震、曾三凱、李恩成、徐光聚、王赫赫、周午生、孫震生、劉海勇、魏雲飛,希望在呈現每位藝術家個性化創作的同時,也能讓觀眾領略“70後”藝術家們對中國畫中“筆墨”“寫意性”的探索與試驗。

展覽現場嘉賓合影

展覽現場嘉賓合影

在《中國美術報》社社長、總編輯王平看來,“將視頻與展覽相結合是本系列展的一大特色,《中國美術報》社邀請參展藝術家通過視頻的方式展開關於筆墨的討論,結合鮮活的展覽現場,讓觀眾深切感受到藝術家們對中國畫寫意性的實踐與思考。此外,與前輩藝術家相比,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70後’藝術家,他們更注重回歸傳統、重建基因,強調對藝術本體的思考,尤其是對中國畫筆墨語言和審美境界的追求,在他們身上能夠看到當代藝術與傳統的激蕩。作品則既有現代形貌,又有傳統意境,我覺得這樣自信開放的創作格局,注重深入生活寫生采風的創造,對時代、生活、傳統亦有多方面的關注與思考,是這一代藝術家的重要特質”。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新時代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進入傳統?什麼樣的傳統是我們這代人所孜孜以求的?在王平看來,“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關注寫意,藝術創作也要強調寫意,它不僅是藝術的樣式,更是藝術的精神和方法,是藝術整體思維的回歸。寫意不是文人畫的狹義寫意,而是中國藝術創作中一直以來的創作精神。對寫意的關注把中國藝術關注的傳統拉向更遠更深的境界,而對中國傳統的深入,可能也是中國畫能夠獲得更大創作空間的有效憑藉、方法和路徑”。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于洋看來,“此次展覽通過17位‘70後’畫家的最新創作,為我們展現了當下畫壇從學院派到畫院的當下創作風貌,展覽現場撲面而來的清新之風讓觀者眼前一亮,對於當下集體創作生態的呈現也是這個展覽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方面”。此外,寫意是中國畫的靈魂,從時代與學術的角度探研寫意性對當下中國畫的意義價值,在於洋看來有著重要意義,“從此次展覽中,我們發現‘70後’藝術家對於寫意的理解十分寬泛且具有深意,對他們來説,這不僅是傳統筆墨裏以南宗為主脈的寫意精神,而是把寫意精神拓展到了帶有終極關懷的創作,也用中國傳統筆墨來描繪世界風光,講述中國故事。如何用寫意性的筆墨呈現出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這需要新一代中國畫家領軍人物對時代物象的把握理解,這才是這個展覽非常重要的意義”。

魏雲飛 雲滿山頭樹滿溪 68cm×68cm 2021年

魏雲飛 雲滿山頭樹滿溪 68cm×68cm 2021年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范治斌從自身作品談起,表達了對中國畫寫意性的理解:“在我看來中國繪畫的主體是寫意,不管是水墨還是工筆,都體現了‘寫意’精神。我的作品借景抒情,用自己的畫筆傳遞了我的情感,一個藝術家能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

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一級美術師曾三凱通過此次展覽,從老一輩藝術家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寫意是寫自已的心性,通過物象把自己的心性投射其中,這是寫意的精髓所在。此次展覽通過格調筆墨來談創作,展覽呈現了不同年代藝術家的審美”。

黨震 盛裝之秋 125cm×320cm 2021年

黨震 盛裝之秋 125cm×320cm 2021年

對榮寶齋畫院創研中心副主任徐光聚來説,“高峰之路”展示了他近年來深入生活寫生的最新成果,這也是他對中國畫寫意性的理解,“中國畫的寫意性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但在現代社會,浮躁之風讓畫家很難靜下心來反觀內心,這就使得中國畫的寫意性不斷缺失,筆墨問題也愈加明顯,作為青年畫家,我們要提升自身的筆墨高度、品格品味,讓筆墨講究起來”。

“‘高峰之路’展是《中國美術報》社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而舉辦的一個重要品牌活動,展覽涵蓋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優秀作品。今天展覽所聚焦的‘70後’這批藝術家,與老一輩藝術家相比在繪畫風格、創作方向、時代主題等方面都有不一樣的取向。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站在新時代的視角,有責任和擔當繼續完成國家社會賦予的責任,繼續傳承好我們的傳統文化,完成我們中國藝術的新一步探索。”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副所長、青年藝術中心主任王躍奎在採訪中説到。

徐光聚 駢邑四景 140cm×43cm×4 2021年

徐光聚 駢邑四景 140cm×43cm×4 2021年

北京畫院專職畫家徐衛國就中國畫的寫意性,在採訪中表示:“‘高峰’是每一代藝術家的奮鬥理想和目標,‘高峰之路’為我們展現了不同時代藝術家對中國畫的探索,裏面既包含了繼承和傳承,也體現了藝術家的作品風貌。非常感謝《中國美術報》社為我們提供平臺機會,向老一輩藝術家學習的同時,通過展覽展示自己多年來創作的體會和收穫。”

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人物創作室副主任王赫赫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從此次展覽中我們能夠看到每個時代畫家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所做出的回應。作為一名‘70後’畫家,正處於廣納百川向大家前輩學習的階段,正走在探索藝術語言的路上,面對中國畫的寫意性問題,我們要紮根民族傳統,吸納西方文化精髓,在觀照中國文脈的基礎上去繼承、揚棄和發展。”

王躍奎 寫生系列之一 35cm×68cm 2021年

王躍奎 寫生系列之一 35cm×68cm 2021年

“寫意性”不僅僅是傳統中國畫所言的“筆墨”,而如何將“筆墨”化解為當下使用的“寫意性”以進行更寬泛的介入與融合,這便是今天“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研究展”的目的和意義。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