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研究展(三) 關注“60後”藝術家

來源:中國美術報 | 2021年12月29日 17:38
中國美術報 | 2021年12月29日 17:38
正在加載

12月23日,“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研究展(三)”在《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開幕。展覽由《中國美術報》社、廣州藝術博物院主辦,以“寫意性”為研究切面,試圖分別探索與呈現20世紀從30到70各個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于“寫意性”方面所呈現出的不同代際特徵。繼此前對“30後”“40後”“50後”藝術家的呈現後,此次展覽將關注的重點投向“60後”藝術家:紀連彬、王珂、邢慶仁、劉罡、韓學中、何加林、牛克誠、王輔民、徐裏、張谷旻、盧禹舜、馬剛、尚可、方土、賈廣健、郭子良、范存剛、方向、趙建軍、喬宜男、常朝暉、石峰,希望在呈現每位藝術家個性化創作的同時,也能讓觀眾領略“60後”藝術家們對中國畫中“筆墨”“寫意性”不同的探索面貌。

此次參展藝術家、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紀連彬看到,“60後”這批畫家既有傳統文化的熏陶,又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的衝擊,是真正與時代同步的藝術家。這批藝術家能將西方文化與自身的藝術實踐相融合,能相對清晰地將生活中的所見所思很好的進行視角轉換,在不斷深挖傳統、拓展水墨邊界中逐漸走向成熟,呈現出了各具特色的面貌,同時也呈現出了水墨現代性和豐富性。談及對此次展覽的認識,紀連彬表示,《中國美術報》充分利用自己平臺的廣度,勇擔時代使命,立足當代,積極策劃組織了這樣一個有學術高度和深度的展覽,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了一個新的學術指向。

中國國家畫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尚可同樣認為,《中國美術報》組織策劃的“高峰之路:當代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研究展”非常有意義,是對中國畫寫意性探索的一個系統性梳理和階段性總結。他認為,“60後”藝術家既有紮實的基本功,同時在創新方面做了較多的嘗試以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風格意識趨向成熟,是當今中國美術的中堅力量。總的來説創作面貌不僅多樣,同時頗具創新性。

從“高原”邁向“高峰”是當代藝術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也是大家共同的心願。此次展覽定位明確,既促進了我們對創作的思考,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深化自己。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所長方向坦言,“作為60後一代的藝術家我覺得非常幸運,我們接受了更加正統的教育,同時也切身感受著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等等這些,讓我們可以以更加多元的視角來對待藝術創作”。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所長喬宜男告訴記者,展覽以年齡段來劃分展出,為我們呈現了中國畫接力性發展的清晰脈絡。從展覽中可以看到,大家在對中國畫寫意性探索過程中,已經達成了一種審美共識——守正創新,這也是中國畫發展從“高原”向“高峰”邁進必須堅守的。

“展覽所呈現出的作品高質量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陳明表示,“寫意在中國畫的發展史中一個最重要的脈絡,寫意性的發展其實也是中國畫的形式語言的一種發展”。展覽主題聚焦寫意性探索,可以説是抓住了中國畫創作的當代創作的一個核心問題。從已經呈現的三場展覽,既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中國畫家對寫意性淋漓盡致的發揮,也讓我們的看到了中青年美術家對寫意性的拓展和豐富,頗具時代性。為我們展現了當代中國畫創作的活力和未來可期的發展方向。可以説,展覽不僅推動了中國畫的創作和發展,同時也為更年輕一代畫家提供了標桿和發展方向。

“高峰之路”展已然為我們呈現出“30後”“40後”“50後”“60後”藝術家于中國畫寫意性探索方面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我們期待隨後展開的關於“70後”藝術家的探索,能夠帶有更為鮮明的當下氣息,能夠讓我們看到成長于電子圖像時代的藝術家如何繼承傳統,如何彰顯新時代中國畫筆墨的魅力。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