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還是“重構”——2021年上半年藝術市場觀察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1年09月22日 17:35
中國文化報 | 2021年09月22日 17:35
正在加載

2021年春拍(近)現當代藝術板塊拍品數量對比

2021年春拍(近)現當代藝術板塊拍品數量對比

近日,中國拍賣協會發佈2021年春拍12家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評述。國際知名藝術市場信息機構Artprice也發佈了《2021上半年拍賣市場報告》,梳理了2021年上半年藝術市場的轉型和發展態勢。從各方數據來看, 2021年全球拍賣市場表現出恢復性增長行情,而佔據市場支柱業務的板塊出現了一些新動向,呈現出諸多“新舊交替”的跡象。綜合來看,目前藝術市場存在兩條並行的路線,一條是傳統的,代表著藝術史的規範,包括博物館、畫廊、藝博會、雙年展等一整條完整的評價、收藏及消費體系。第二條則是顛覆性的,象徵了一個正在經歷深度重組的世界,既有攜席捲之勢而來的NFT,也有平地一聲雷便竄上天價的新星藝術家,為什麼邁克·溫克爾曼(Beeple)的加密數字藝術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可以拍出6900萬美元的天價?這位幾乎不在主流藝術視野內的藝術家——沒有畫廊,沒有展覽,沒有拍賣成交,卻在Instagram上有數百萬粉絲,並得到了全球頂級拍賣行佳士得的支持。顯然,梳理“新”和“舊”藝術品市場的分野,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藝術市場的全新面貌。

中國嘉德2021春季拍賣現場

中國嘉德2021春季拍賣現場

進入調整期的冷思考

回顧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2021春季拍賣,可以發現,與2020年出現的劇烈影響所不同的是,2021年的基本面已經呈現出穩定態勢,市場波動已經收窄。12家公司共計上拍37248件(套),成交29048件(套),成交額131.54億元,同比2020年春拍成交額增長11.99%,創2012年春拍以來單季成交額最高。其中佛教藝術增幅175.51%,古籍碑帖增幅76.26%,油畫及當代藝術增幅62.64%。近現代書畫、當代書畫、信札手稿、紫砂茗具、古典傢具等門類同比有不同程度下降。

列數2021年春拍成交價在1億元以上的7件(套)拍品,其中古代書畫2件,油畫及當代藝術2件,瓷玉珍玩1件,佛教藝術1件,宮廷緙絲1件。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以4.14億元成為全球古代書畫第三高價,清乾隆禦制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鏤空“有鳳來儀、百鳥朝鳳”圖雙螭耳大轉心瓶以2.657億元成為全球最貴瓷器,常玉《群馬》以2.07億元引領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有緙絲之王之稱的“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以2.42億元高價成交,而佔據市場份額最大的近現代書畫卻在今年春拍缺位億元市場。

常玉《群馬》以2.07億元引領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

常玉《群馬》以2.07億元引領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

成熟市場板塊的中國書畫在2021年春拍中的整體規模和成交表現雖無明顯頹勢,但諸多高價拍品的遺憾流拍,名家作品的成交價位大幅降低,億元級、創紀錄拍品幾近為零,千萬元級拍品的數量驟然萎縮,引發了業界的高度關注,波動的出現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永樂文化創始人趙旭看來,以近現代部分為市場最大支撐的中國書畫板塊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冷靜期。“這是由市場發展規律所致。自中國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誕生至今,近現代書畫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佔據了半壁江山,尤其從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爆發後這10多年時間,中國內地的拍賣公司多數以近現代書畫為主或將其作為唯一項目來運營,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近九成的近現代書畫作品是曾經拍賣過的,近半數的拍品有兩次以上成交記錄,以至於如今3年未在市場露面的作品都要被稱為生貨。在市場持續且深入調整的背景下,收藏沉積不夠便讓拍品的成交價一次比一次低,這是拍賣行業目前不得不承認的現狀。”

相較中國近現代書畫進入相對冷靜期,現當代藝術板塊的行情有明顯回升並有逐漸走強的態勢。比如,中國嘉德的“20世紀及當代藝術”6個專場的總成交額超6.2億元,共計10件拍品成交價過千萬元,刷新6項拍賣紀錄,如格哈德·裏希特的《柱列》(七聯)以8050萬元創造中國內地西方藝術品的最新紀錄,冷軍的《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以成交價8050萬元刷新藝術家作品成交紀錄。此外,華藝國際此季的現當代藝術板塊實現3.99 億元總成交額,不僅其現當代藝術夜場28件拍品全數成交,成交額高達3.64億元,而且刷新多項重要紀錄。北京保利的現當代藝術板塊同樣精彩紛呈。其此板塊的夜場成交額達3.83億元,其中的焦點拍品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牧羊人》最終以1.61億元打破了由這幅作品保持的陳丹青最高拍賣紀錄,並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最高價拍品。

事實上,現當代藝術表現出強勁勢頭並非偶然現象,是持續積蓄力量不斷補漲的體現。而近現代書畫和現當代藝術板塊的此消彼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出現的幾個特徵。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表示:一是中長線收藏理念逐步佔據了主流,只進不出必然導致拍品資源不足,從而引起現當代藝術品更多地出現在了市場上。二是上述觀念與市場的變化也自然而然促進了結構化市場的形成。比如,十年來,有的藝術市場板塊在調整甚至下滑,而許多板塊的價格早已創了新高,價格甚至增長了數倍。從拍賣企業今年春拍的成交數據來看,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依然在結構性牛市狀態中緩慢上行。三是內地市場的逐步國際化。未來,在現當代藝術領域,尤其在西方藝術板塊上,內地必然逐漸與海外市場,包括香港市場産生緊密跟隨與聯動,而隨著內地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主導權的確立,海外也會逐漸跟隨內地該板塊的市場動態與導向。

藝術家Beeple創作的NFT藝術品《每一天:前5000天》

藝術家Beeple創作的NFT藝術品《每一天:前5000天》

亞洲市場能否從量變到質變

綜觀2021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最受業界關注的便是以香港為代表的亞洲市場的崛起。Artpr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佳士得全球拍賣成交總額中近四成由亞洲客戶貢獻,為歷年來最高。佳士得的亞洲客戶在全球各地及多個收藏類別中的購買力均大幅上升,上半年于現場及網上拍賣中貢獻了10.4億美元的成交額,創五年來新高;佳士得香港上半年舉行的拍賣取得近5億美元的成績,相較2019年上半年增長高達40%。

蘇富比公佈的其亞洲當代藝術交易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拍賣總成交額高達18.6億港幣,超越2020全年總成交額。在2021年1月到6月期間,蘇富比當代藝術品總成交率95%,有73%的拍品以超過高估價的價格成交。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舉行的當代藝術夜場拍賣的成交總額達到9.52億港元,創出亞洲藝術品拍賣公司當代藝術夜場拍賣成交額的新高。更引人注目的數據是,香港蘇富比上拍的所有西方藝術品100%成交,並且有75%的拍品超過高估價成交,西方當代藝術品在亞洲的成交價格前10件中,有7件是由香港蘇富比拍出的。

當然,兩大拍賣行在拍品佈局與規劃上各有不同。佳士得亞太區現代藝術拍賣主管莊俊表示:“佳士得從去年開始將印象派、當代藝術整合成一個大部門,變成20及21世紀,即古典之後就沒有界限了。這種全球化的佈局方式在亞洲開始嘗試。亞洲的地域早就打破界限了,現在都已經被整合了。在這樣的狀態下,香港的無國界與紐約、倫敦是不同的,佳士得香港依舊是75%是亞洲的,選件上會考慮到亞洲藏家的偏好和市場接受度,同時有策略、有步驟地介紹西方藝術品。去年從上海佳士得試水,佳士得將上海、倫敦的相關同事調到了香港,將以全球化的策略進行推廣。”

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郭東傑表示:“從市場的供求關係看,我們的定義是比較學術的,分得比較細,例如中國、日本、東南亞、美國、歐洲;現在狀況反過來了,由於市場的蓬勃,更多的是從需求方去策劃拍賣,亞洲的藏家已經擺脫了過去的區域性、時間性或者已經固化的觀念。而蘇富比來自西方的藝術家紮根在亞洲、香港的時間最長。從小件到大作,培養藏家的眼光和視野,亞洲藏家對於西方藝術家的距離感慢慢消除;有實力的亞洲藏家會海納百川,既收本民族的藝術品也欣賞西方藝術品。亞洲藏家總體而言心態都到了比較高的境界,也讓我們亞洲從業人員能更大膽地去策劃。”

“蘇富比和佳士得意識到,只有香港才是對接亞洲藏家收藏需求的最佳地點。因此,他們在香港開始執行推動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既定方針。” 藝術市場專家、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部總監馬學東認為,蘇富比和佳士得在亞洲對當代藝術這個目前全球藝術品市場最大的交易板塊有著非常明確的長期策略——以中國當代藝術為基點,進而擴展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當代藝術,然後再適時引入西方當代藝術。目前來看,這一策略達到了他們的初步預期。不過,亞洲藏家對於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熱情到底能持續多久,也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加密的“藝術”價值幾何

無論是打破以往單獨按照作品門類來組織專場的策劃理念,紛紛轉向新的“混搭”操作方式,還是“跨界”文化藝術領域有流量的IP藝術家、歌手、演員帶來更廣泛的傳播效應。近兩年,拍賣行業都在努力拓寬邊界,尋求更多“出圈”的可能性。

要説今年上半年藝術市場最大熱點、最“出圈”話題,一定非NFT莫屬了。3月11日,一件獨特的NFT藝術品——由藝術家Beeple每天創作的5000張圖片組成的《每一天:前5000天》在佳士得拍賣行最終以690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畫家作品瞬間排在了在世藝術家作品的第三高價。此事件不僅將加密藝術從區塊鏈領域帶入主流藝術圈的視野,更顛覆了人們對藝術的傳統認知和經驗。此後短短幾個月時間,從拍賣行到畫廊,從藝術家到博物館,傳統藝術的各個環節紛紛進軍NFT領域。僅在國內,以NFT為主題的展覽、論壇就辦了不下20個。那麼,爆火的NFT究竟是什麼,與藝術怎樣結合?它具備哪些優勢和局限性?未來能否顛覆傳統藝術市場?

NFT全稱為Non-fungible Token,中文名為“非同質化通證”,也翻譯為“不可替換的通證”,是一種獨特的數字資産,具有不可互換和不可分割的特性。而加密藝術只是NFT眾多分支領域中的一員,相關領域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加密藝術的成熟定義尚不存在,所謂的“NFT加密藝術”,可以理解為是將數字藝術品通過區塊鏈方式進行著作權或所有權確權的一種方式。

在交易與流通環節增加了區塊鏈技術的NFT加密藝術,正在掀起世界藝術新潮流。今年上半年,著名街頭藝術家班克斯的作品《Mornos》,被其持有者燒燬並進行了全程視頻直播。在作品被毀掉前,畫作持有者將其電子版本經區塊鏈技術處理後具有獨一無二的標識,使其擁有該不可替代代碼(NFT),相當於它的所有權。最終該NFT作品在OpenSea以約合人民幣247萬元的高價被賣出,超出了原作購買價格的3倍。8月,佳士得舉辦了首次設計NFT拍賣,推出美國設計師米莎·卡恩10個色彩繽紛的NFT設計系列,這些設計的生物形態被想象成功能性傢具。9月,全球首家NFT實體畫廊“創世藝術畫廊”在香港K11 Musea正式開幕,同時還呈現了首次以教育為目的的多元化NFT藝術主題展。可見,洶湧而來的加密數字藝術大有蕩滌傳統藝術創作與收藏市場的勢頭。

同樣是9月,藝術家蔡國強在TR Lab線上平臺發佈的第二件NFT——名為《炸自己》的99個限量版NFT開始線上銷售,每個限量版定價999美元,據悉,該作品所有收益將用於支持上海外灘美術館的教育項目。同樣是爆破瞬間的《炸自己》是蔡國強近期創作的自畫像之一,兇猛火光中顯現藝術家自己的輪廓,仿佛瞬間被掙脫、逼近真我的爽快。兩塊畫布夾住火藥後爆破的結果,一邊是寫實的“真實面對”,另一邊是抽象的“茫然無措”。藝術家戴口罩的自拍,凝視他在新冠疫情中經歷的複雜與脆弱,也是冷冷的自我審視。蔡國強説:“NFT我也剛在實驗,它的虛擬性似乎能夠帶動我長期以來的核心追求——如何用看得見的表現看不見的世界?總體還是要更大膽和冒險,立足從NFT技術特有的核心價值出發,提問更具前瞻視野、形式和理念的藝術項目是否可能。”

顯然,加密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創作手段,在解決了傳統藝術品的真假和傳承有序的問題後,可以讓藝術家擁有更大的創作空間和永久擁有畫作的收益權,並最終會對基於創作和版權的所有市場産生積極影響。

“NFT加密藝術確實存在著諸多優點:它改變了現有的藝術品交易與收藏的方式和規則,打開了數字藝術消費的市場;可以防止藝術品作偽;能確保NFT作品的交易價格和過程都公開透明;其去中心化的特點有助於那些年輕的、非主流的、個性化的藝術家作品進入市場;借助網絡傳播、交易和虛擬貨幣支付,NFT藝術的市場推廣、交易、付款和交割都更加簡便、高效。”季濤也表示,目前,NFT加密技術應用仍多限于當代藝術領域,對於傳統實物類藝術品,尤其是在高端文物藝術品市場上的作為將十分有限。在我國內地,NFT藝術還有一些交易問題沒有得到法律、法規方面的支持。內地目前無法公開進行數字貨幣的交易。而2021年6月1日剛剛修訂並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沒有將原修訂草案裏引進的追續權內容寫進來,也就是説,內地法律沒有支持NFT藝術品多次交易中作者都能享受到分成收益的優勢。這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藝術家們進行NFT加密操作的積極性。

事實上,NFT加密藝術的技術屬性遠遠大於藝術屬性,它是科技對藝術的一次賦能,通過這次賦能,不僅讓NFT加密藝術革命性地解決了數字藝術品在交易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性難題,幫助其實現了商業價值,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並反思數字藝術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獨特價值。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費俊認為,只有真正利用區塊鏈的參與性、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等既是觀念又是技術的特質來進行創作的原生的區塊鏈藝術作品,才是NFT加密藝術可能給藝術界帶來的價值。它可以推進藝術語言、藝術觀念發展的新領域,有望成為更多數字原住民真正發揮創造力的空間。

從市場的交易品類與板塊劃分、新熱點的迭代可以反觀藝術世界的變化。正如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和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力在《穩定中分化:2021春拍之評述》中所説:無論是蘇富比、佳士得所提出的‘20世紀’‘東南亞藝術’還是‘新藝術’的概念,如‘潮藝術’‘數字藝術’‘NFT藝術’,都是市場的建構與重構,此消彼長的背後不僅僅是行情,而是‘歷史時刻’的問題。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任何的變化可能都是偉大的機會,給每個人帶來機會,同時也給藝術市場帶來機會。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