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書畫中的紅色經典

——以西泠印社社員作品為例

來源:美術報 | 2021年07月16日 11:49
美術報 | 2021年07月16日 11:49
正在加載

 葉淺予 北平解放 197×130cm 中國畫 195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葉淺予 北平解放 197×130cm 中國畫 195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彭曉東

  古今中外,文藝無不遵循一條規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家們紛紛投入到紅色主題的美術創作中,期間産生了很多中國現代書畫史上的鴻篇巨制,這其中西泠印社社員是比較早參與創作這類題材的群體。

  在解放前,西泠印人們以文人特有的方式,作詩書畫印以言志;或冒著生命危險直接搶救印稿、刻印,保護國家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表現出崇高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1949年後西泠諸家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用手中的刀筆謳歌新中國的建設成就。

  百年名社,西泠印社是中國近代文化的一個縮影,很多社員都是近代文化藝術的旗幟人物,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與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從近代變革到當代發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之脈生生不息,始終熠熠生輝。同時,其與祖國命運時刻保持在一起,“其資則為社員所籌集,其事則為國粹之保存。”“事關公益,體屬私團。”1949年,丁輔之緊緊握住王福庵的手説:“(上海)龍華已有炮聲了。創社四人,吳石潛、葉為銘皆先而故,印社的重擔由你一人承擔了。好在解放已近,可將印社交給共産黨”,王福庵弟子徐植回憶説“福庵師在49—50(年)解放戰爭年代就一直關懷著西泠印社之今後歸置問題,他累次聲言:‘印社交人民政府管最妥’”西泠印社兩位創始人的高瞻遠矚和大愛精神,使得印社才有了現在的生機與輝煌。

  而這樣的一種愛國情懷,在西泠印社成立始,就一直存在,誠如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在《弘揚西泠印社精神——紀念西泠印社創立九十五週年》指出西泠印社群體的思想:1.獨立的創新精神 2.印學的研究精神 3.愛國主義精神 4.敬業的奉獻精神 5.團結奮進的精神,概括為:西泠印社精神。具體我們也可以從葉為銘編纂的《西泠印社小志》裏看到,印社從土地、建築、傢具用品以及印章、印譜、書畫等藏品都是來自於社員的慷慨捐獻。社員的愛國情懷賡續至今,也表現在了社員藝術創作中。這可以看成社員創作紅色題材的內因。

  按照“紅色經典”(指的是採用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手法反映中國革命歷史題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作品,“它要求文藝家站在無産階級的立場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去觀察、表現生活,把現實和理想、革命實踐和歷史趨向結合起來,塑造壯麗動人的藝術形象,熱情地歌頌革命的新生事物,抨擊反動腐朽事物”。也稱作“新中國美術經典”。)的時間範疇,筆者粗略梳理了下創作過紅色題材的部分社員:王福庵、張宗祥、沈尹默、陸維釗、沙孟海、賀天健、吳湖帆、錢瘦鐵、潘天壽、豐子愷、方介堪、來楚生、費新我、傅抱石、頓立夫、趙樸初、錢君匋、葉淺予、余任天、陸儼少、唐雲、謝稚柳、胡鐵生、啟功、陳大羽、賴少其、魏紫熙、宋文治、程十發、李震堅、姜東舒、亞明、李伏雨、黃胄、周昌谷等。

  這些藝術家都是煊赫一時的藝術名流,影響至今。他們深受舊學思想影響,如何轉換固有的藝術創作理念來適應新時代要求,讓筆墨隨時代,創作出時代感強、反映勞動人民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新作品,對他們來説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面對著熱火朝天、欣欣向榮的場面,他們深入生活,緊跟時代脈搏,為祖國山河立傳。

  具體如,富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與大無畏精神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員錢瘦鐵曾于上世紀50年代初就創作了《抗美援朝進軍圖》。《抗美援朝進軍圖》創作之時,正值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後期至第五次戰役之初,志願軍與美軍在金剛山等一線反復爭奪,激烈戰鬥。《抗美援朝進軍圖》尺幅巨大,縱橫均超過一米。錢瘦鐵用傳統筆墨描繪了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行軍于金剛山中的情景。此外,1959年,葉淺予創作《北平解放》;1959年,傅抱石、關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嬌》;1965年,吳湖帆為展現我國國防建設重大成就的《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潘天壽《踴躍多交公糧》;陸儼少以新中國建設、毛澤東詩詞創作過不少精品力作,查閱《陸儼少全集》有135件之多;1962年,韓登安以毛主席詩詞創作了《毛主席詩詞刻石》集子,每一方都完整地刻了毛主席詩詞,這本篆刻集雖只36方,確是韓登安畢生功力的集中體現,在當時篆刻界産生了很大影響。

  革命先驅李大釗曾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樣的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於當時西泠印社社員是最好的注解。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