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先鋒(油畫) 陳逸飛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今年以來,按照既定工作部署,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重點聚焦建黨百年主線,指導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策劃了迎接和慶祝建黨百年的系列展覽,努力營造“黨的盛典、人民的節日”的濃厚社會氛圍。6月24日至10月18日,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推出系列展中的重點主題展項目“日出東方——上海市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美術作品展”,以創作于不同歷史階段的美術精品構成敘事結構,以美術作品反映中國共産黨誕生至今的百載征程。
展覽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聯、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和解放日報社主辦,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市美協承辦,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畫雕塑院協辦;共展出140余件/組作品,作品類型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連環畫等,涵蓋了上海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以視覺呈現敘述史實,通過優秀美術作品營造圖像敘事,回溯歷史、展望未來,展現各階段美術創作的不同氣質和特徵,激發觀眾認同感和共鳴感,形成感觸、感悟、互動的觀展流線。
“天翻地覆慨而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篇章首先以洪健的《上海:紅色起源地》、范奕彬的《〈共産黨宣言〉中文本翻譯出版》、石奇人的《曙光——中國共産黨成立》、韓碩的《南昌起義》等作品為起始,展現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啟後,上海作為新思想傳播的高地,誕生一個先進政黨的必然性。1921年,中國共産黨在上海誕生,就此肩負起國家民族興亡的重任,掀起了開天闢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展覽選取了極富敘事性及意象性的主題美術創作作品,以圖像特有的視覺張力,刻畫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張培成的《五卅運動》、施曉頡、施大畏的《洗禮——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莫樸的《魯迅與陳賡》、古元的《人橋》、魏景山的《佔領總統府小稿》等作品,通過對不畏犧牲、前赴後繼的中國共産黨英雄人物形象的藝術表達,展現黨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征程中所建立的不朽功勳。
“六億神州盡舜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篇章一方面選取了在迎接新中國、新生活的歷史背景下,祖國人民朝陽似火、鼓足幹勁的建設畫面,如解文金的《吉祥裏生産組》、顏文樑的《閔行在建設中》、陳逸飛的《開路先鋒》、尹呈忠的《工人住進了新村》等,這些作品色彩鮮明、內容突出、細節生動,讓觀者直觀感受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火熱氣氛。另一方面,豐子愷的《慶韆鞦》、王個簃的《走向生活》、張培礎的《閃光》等中國畫作品,則運用傳統中國畫技法巧妙傳達了工業建設時期人民的精神面貌,別有一番淳樸、自然的美感。這些作品既是畫家高超繪畫技藝的展現,也飽含著其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和崇高敬意。諸如賀友直的連環畫《山鄉巨變》、沈柔堅的版畫《船塢中》等這些老百姓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作品,整個版塊充滿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濃厚的人文氣息,歌頌著這場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藝術家帶來了空前自由的探索環境,我國美術創作領域也涌現出一批集中反映新時期新變化、新氣象和新夢想的優秀美術作品,身邊事、身邊景,生活中的點滴都成為入畫的題材,也為我們全面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變遷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喬木的《彩霞迎春》、葉淺予的《藏舞》、俞雲階的《迎春——石鐘琴》、劉海粟的《復興公園》、陳鈞德的《街心花園》等等,在畫面立意上,用更為自由和多樣的創作表達著對美好新生活的熱愛和嚮往,這些都匯聚在“東方風來滿眼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篇章中。同時,藝術家們用面向未來的勇氣與信念,以及繼往開來的視覺藝術語言,展現出對於新時期城市發展的憧憬和期盼,邵克萍的《南浦建大橋》、王成城的《您好!上海》、黃阿忠、楊繼德、賀子鑒的《上海寶鋼總廠》等,在展現重要歷史事件的同時,借助藝術題材、形式、技法、媒介語言上的突破創新,使上海城市發展的壯美圖景躍然紙上。作品洋溢著昂揚向上、開拓創新的氣象之美,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創作領域的空前繁榮和上海城市發展的突飛猛進。
展覽第四篇章“人民城市見初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展現上海這座城市中,人民日常生活的創新之景、生態之景和人文之景,如表現城市科技創新的楊艷、王珺作品《G60科創雲廊》,石至瑩的《探月》、李超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成功》等;反映城市生態建設的馬小娟、劉亞平的《生命的啟示》,汪家芳的《“南大”蝶變》、王蓉的《大翻身——董家渡城市更新》等,以及反映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人文關懷的李前的《支部建在樓上》等。同時,還有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美術創作繼往開來、百花齊放的新作品,如司尚林的《中國式地圖之上海》、陳家泠的《花港觀魚》等。在作品中感受溫暖,從畫面中找尋認同,畫家們用畫筆描繪了上海正向著創新之城、生態之城、人文之城邁進,呈現出的是中國共産黨為人民謀幸福的生動寫照,映照著建黨百年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