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平《比誰的快》 1957年
一個光腦袋、只有三根頭髮的小孩“三毛”,在中國是個知名度非常高的漫畫人物,雖然一直是個孩子的模樣,其實到今年他已經85歲了,陪伴了幾代讀者的成長。1935年,三毛誕生在傑出漫畫家張樂平筆下。張樂平被譽為“三毛之父”,名揚海內外;他用一生的心血澆灌了廣大讀者的心田,給社會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1929年至1992年,60多年的藝術生涯豐富多彩,不僅以漫畫名滿大江南北,他的年畫、速寫、素描、水彩畫、剪紙、中國畫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張樂平
今年11月10日是張樂平先生誕辰110週年,其筆下的三毛為何有超越時代的強大藝術生命力?為什麼給這個上海弄堂裏的小孩子取名三毛?本期就來走近這位漫畫大家,跟隨他的作品了解近代社會的歷史變遷,感受其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
在紀念張樂平先生誕辰110週年之際,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為指導單位,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週年紀念特展”近日在中華藝術宮舉辦。本次展覽展出其400余件作品,作品類型包括漫畫、連環畫、彩墨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彩塑、小説插圖、年畫等。展覽分為“不朽三毛”、“繪事春秋”與“辛勤園丁”三個版塊,其中精選了中華藝術宮的珍貴館藏作品《三毛從軍記》的60幅原作(首次向公眾亮相),全面立體地呈現了這位漫畫大家別樣的藝術風采。據了解,策展人為朱國榮,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5日。
張樂平《三毛流浪記》
張樂平先生有許多和三毛相同的經歷,他説“畫三毛就是畫我自己”。三毛的形象最早出現在1935年上海《晨報》副刊上,他是上海普通家庭裏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好勝心強,又會耍些小聰明。這一時期的漫畫作品從兒童的視角來表現上海市民生活中的樂趣,開始引起人們關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三毛演變為一個心繫民族安危的小人物,出現在《三毛從軍記》裏,揭露了國民黨軍隊腐敗的一面。三毛成了流浪兒,他在舊上海遭受的種種欺淩和壓迫,喚起了廣大民眾的同情心。這一藝術形象漸漸地被人們接受認可,甚至成為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員。從不知甘苦到無依無靠,三毛藝術形象身份的轉變,反映出畫家的漫畫創作上升到為人生的高度,擔負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上海解放後,張樂平在漫畫中依然保持三毛的兒童形象,讓他在新社會的陽光雨露沐浴下健康成長。這一突破人的生理成長規律非同尋常的藝術手法,使得作品永遠不朽。
張樂平《三毛從軍記》
《三毛流浪記》和《三毛從軍記》是他兩部膾炙人口的連環漫畫,前者是中國美術館的藏品,而後者則永久留在了上海。張樂平生前將這部連環漫畫全部原稿捐贈給了上海美術館,現為中華藝術宮藏品,彌足珍貴。他曾説:“以藝術的角度上來説,我個人偏愛《三毛從軍記》,但是《三毛流浪記》這一本更廣為流傳。”
以漫畫立足,以漫畫聞名,張樂平的繪畫卻是超越漫畫範圍的,這得益於他在上海一傢俬立美術學校一年多學習的基礎,加上他的聰穎勤奮,20歲左右的他,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速寫、插圖、黑白畫、拼貼畫、廣告設計、時裝設計,以及泥塑製作,其中尤以剪紙為突出。畫家秉承現實主義道路,吸取歐洲剪影藝術手法來展現上海這個大千世界,將剪紙變身為一種現代都市藝術,開創了海派剪紙的先河。他又把布料、色紙拼貼成作品,將泥雕與紙結合做成作品,反映出藝術家對當時西方剛興起的現代藝術抱有相當濃厚的興趣,並且巧妙地運用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抗戰漫畫是其漫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抗戰全面爆發後,張樂平發起成立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參加漫畫宣傳隊,輾轉滬、蘇、鄂、皖、浙、湘、桂、贛、閩、粵等地,創作出一大批漫畫作品,用誇張的手法揭露鞭笞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與殘暴,向大眾吹響了團結戰鬥的號角。同時也畫了一批戰地速寫,以紀實的手法把前線戰士和志願者的身影真實地記錄下來。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表現,為後人留下了難以忘卻的抗戰印記。
在張樂平的描繪下,戰爭結束了,而因為戰爭和自然災害造成的孤兒涌入城市,三毛也成了其中的一員。儘管三毛在流浪中嘗盡人間冷暖,但是他勇敢堅強、不畏強暴、積極向上的樂觀性格和精神,至今為讀者稱讚。新中國成立後,張樂平除了繼續漫畫創作以外,對彩墨畫的興趣日益濃厚,從人物到風景,從工筆到寫意,均有涉及,而且畫法迥異。
值得一提的是,兒童,在張樂平一生的藝術創作中是一個樂此不疲的主題,不僅在不同畫種中都有小孩的身影,而且從1936年的《小孤女》,到1979年的《江南小女孩》,熱情始終不減,跨度近半個世紀。兒童文學家任溶溶説過“兒童文學很好玩”,在張樂平的畫中同樣能夠感受到兒童美術帶來的快樂。畫家在表現新中國兒童幸福生活時,並不只描繪他們有學上、有書讀的無憂和快樂,而是掇取他們在助人為樂中顧此失彼的有趣情節,來展示天真活潑、真誠可愛的精神面貌,寓教于樂、寓教于善。如果説“三毛之父”是讀者給予張樂平最確切的尊稱,那麼“三毛爺爺”也許是張老最樂意接受的來自兒童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