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齊白石 李苦禪 許麟廬藝術聯展”將於2020年12月5日在榮寶齋大廈開展。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這三位國畫大師的名字是無論如何無法繞過的。他們之間跨越半個世紀的交往和情誼,對於當代人反思傳統與現代、事業與生活、情感與理性等辯證關係,至今仍能給予深刻的啟示。
京華初識 師徒相逢
1919年齊白石定居北京,1922年李英傑入國立北平藝專西畫係,改藝名苦禪。1923年李苦禪拜齊白石為師。此後李苦禪與齊白石亦師亦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1919年3月,已經年滿55歲的齊白石正式來到北京定居。
李苦禪(1899——1983)原名李英傑,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受到家鄉傳統藝術熏陶,自中學時代起即與孫佔群研習國畫。他和白石老人同一年來到北京,在考入國立藝專(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西畫係後仍然半工半讀,靠拉洋車維持生計。
據其回憶,當時畫壇“四王”遺風猶在,匠氣盛行,但齊白石的創作卻頗具創新精神,深合李苦禪之藝術旨趣。因此,他遂主動登門拜訪,向齊白石表達了拜師的意願。齊白石在了解年輕人的情況後,真誠收下了這位大弟子,並決定不收任何學費。
此後三十年間,兩人相互珍重,亦師亦友。在書畫創作中李苦禪師從齊白石卻不似齊白石,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齊白石、李苦禪、許麟廬合影
三人同行,結緣丹青
上世紀四十年代,李苦禪在天津舉辦畫展期間結識許德麟,二人訂交後,李苦禪推薦許德麟給齊白石。齊白石破例于耄耋之年收許德麟為徒,並賜名“麟廬”。此後半個世紀,三位國畫大師相互扶持,凝聚了讓人至今稱頌不已的非凡友誼。
上世紀四十年代,已在北平聲名鵲起的李苦禪赴天津開辦畫展,當時正在天津工作的許德麟慕名而來。在展覽過程中,兩人相識,許德麟直接表達了對白石老人和李苦禪書畫的欣賞。李苦禪為其熱情所打動,兩人從此成為終生好友。
這位許德麟就是後來的許麟廬(1916——2011)。1939年,他與素有“南張北溥”之譽的溥心畬相識,贈號“玉書”。經數年溥先生指點,在繪畫、書法、鑒賞理念和技藝有了長足的飛躍,畫作上常署“渤海許郎”之名。 1945年,許德麟定居北平。經李苦禪介紹,時年29歲的許德麟正式磕頭拜在齊白石大師門下。也許是被面前這個山東青年的靈氣和豪爽所打動,發誓不收弟子的白石老人不僅破例收他為徒,還親自賜名“麟廬”。晚年,齊白石曾作詩贈予愛徒:“啟予者,麟廬弟也。”在向恩師學習,為老人理紙研磨的同時,也從不忘照料老師的生活。師生間關係篤厚,親如父子。
苦禪先生和麟廬先生家中各自收藏著一幅題材相似的畫作,一幅名為《荷花倒影》,另一幅名為《紅荷蝌蚪》。題跋均為白石老人親筆所寫“九十二歲白石畫,若問是何緣故,只有苦禪麟廬二人便知”。此即為三人師友情的見證之一。
齊白石 蠶 1936年 104.5cm×34.5cm
《荷塘鸕鶿》 李苦禪許麟廬作 齊白石題字1950年 95cm×179cm
百年老店,情誼見證
1956年許麟廬將和平畫店全部書畫作品無償捐獻國家。中國美協將其本人與和平畫店劃歸榮寶齋。榮寶齋遂決定由許麟廬擔任王府井分店經理。
其實,榮寶齋早在1930年代就與許麟廬的老師齊白石發生了密切聯絡。據齊白石《丙子雜記》所記,僅1936年1月——1937年2月一年左右的時間中其在榮寶齋共發生過57筆交易,交易數量超過了齊白石交給琉璃廠其他各店的總和。
1950年代初,榮寶齋考慮將齊白石老人的作品選其適宜的用木版印刷,增加發行數量滿足社會需要。同時在白石翁弟子和新聞署署長胡愈之建議下,將老人的畫價給予一定提高,也為其出版了《白石老人畫集》。一來二去,榮寶齋與齊白石的關係更加密切。齊白石為榮寶齋題寫的“發揚民族文化”的牌匾,至今仍在榮寶齋懸挂,成為齊白石門人與榮寶齋特殊情誼的歷史見證。
歷史過往歷歷在目,總會成為今天的鏡子。值此“齊白石 李苦禪 許麟廬——三人行”于榮寶齋美術館開展之際,撫今追昔,我們看到的是三位國畫大師在中國美術史和文化史上留下的長長背影以及榮寶齋這一百年老店對於中國文化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展覽由榮寶齋主辦,和平藝苑、李燕工作室、竹簫齋書畫院和北京首郵實業發展總公司協辦,共展出榮寶齋館藏精品和家屬珍藏8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