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有恩——齊白石的“朋友圈”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0年11月26日 15:32
中國文化報 | 2020年11月26日 15:32
正在加載

超覽樓禊集圖(國畫) 1939年 齊白石 故宮博物院藏

超覽樓禊集圖(國畫) 1939年 齊白石 故宮博物院藏

在人們儘量保持社交距離的今天,朋友之間的真摯與溫情顯得彌足珍貴。今年,北京畫院從“友情”的角度出發,專門策劃推出“知己有恩——齊白石的師友情緣”特展,該展于11月13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正式與觀眾見面。此次展覽由北京畫院聯合遼寧省博物館、梅蘭芳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文博單位及藝術機構共同主辦,併入選“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

自北京畫院2015年啟動齊白石第二輪陳列展以來,已從繪畫題材的角度陸續策劃推出了齊白石草蟲、書法、山水、人物等多場專題展。此次展覽並沒有延續以往題材策劃思路,而是思考如何鏈結齊白石的“上下左右”,從客觀視角對齊白石進行“定位”,所以我們將齊白石置於民國的文化史之中,圍繞其藝術交遊進行研究、策劃,重點選取了與齊白石人生歷程、藝術發展息息相關的6位關鍵人物:胡沁園、王闿運、陳師曾、瑞光、梅蘭芳、徐悲鴻,從他者的視角聚焦齊白石。此次展覽共匯集了各館珍藏的齊白石及其師友書畫、文獻作品100余件套。一幅幅飽含深情的畫作,一封封娓娓道來的書札,向觀眾講述齊白石與師友之間藝術交往的點滴故事,為近現代美術史的書寫增添一份溫情。

“知己有恩”是齊白石晚年的一方常用印,邊款上述其淵源:“歐陽永叔謂張子野有朋友之恩,予有知己二三人,其恩高厚,刻石記之。”歐陽修曾為故友張先作《張子野墓誌銘》,文中説他與張先有“平生之舊,朋友之恩”,齊白石這方印章正取義於此。“知己有恩”刻于1933年,此時的齊白石已經完成“衰年變法”,不僅立足於京華,更是名望漸隆。于成名之際齊白石仍能感念恩師故友,是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他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

牽牛花(國畫) 1920年 齊白石   梅蘭芳紀念館藏

牽牛花(國畫) 1920年 齊白石 梅蘭芳紀念館藏

廿七年華始有師

1889年,27歲的木匠齊純芝正在大戶人家做雕花木工。湘潭本地的士紳胡沁園在看到他的畫後,覺得很可以造就,便主動收他為徒,親自教授他畫工筆花鳥草蟲,又請胡家的私塾老師陳少蕃指導詩文。兩位老師還一同商議為齊純芝重新取名“齊璜”,字瀕生,號白石山人,以備他將來題畫所用,從此便有了世人所熟知的“齊白石”。齊白石也有了“廿七年華始有師”的感慨。拜入胡門後,齊白石開始接受傳統的中國畫訓練,“石要瘦,樹要曲,鳥要活,手要熟”。老師的諄諄教誨時刻縈繞在齊白石的耳邊,深深影響了他今後的藝術創作。此次展覽中,匯集了多件齊白石珍藏的胡沁園作品,如“璜寶之廿餘年矣,從不示人”的《鵪鶉圖稿》,由此可見齊白石對恩師墨寶的珍視。此外,沁園師命畫的《老虎圖》《梅花天竹白頭鳥》等也向觀眾展示了齊白石早期花鳥走獸類作品的風格面貌。

胡沁園是齊白石藝術天分的發現者和啟蒙恩師,正是他的悉心指導和扶持使齊白石脫離了鄉間木匠身份,逐漸走上以畫為生的藝術道路。對於胡沁園的這份恩情,齊白石可謂終生難忘,並將這份恩情延續到第二代、第三代。1950年的一天,胡沁園的孫子胡文效拜訪齊白石,年屆90歲的白石老人精心繪製了一幅山水畫《沁園憶舊圖》,並鄭重在畫中題道:“沁園師仙去三十七年矣……為制此圖,以永兩家之好。”

阿吾不復夢王門

1899年,齊白石經張仲飏引薦正式拜見著名經學家、文學家王闿運,後又在友人的勸説下正式拜入王門。從此木匠齊白石、鐵匠張仲飏、銅匠曾招吉成為王闿運向旁人誇耀的“王門三匠”。成為王門弟子後,齊白石隨王闿運同遊江西,飽覽名勝古跡,開拓視野,受益頗多。1911年2月,王闿運來到長沙,齊白石前去拜見老師,並請老師為自己的祖母做墓誌銘。王闿運被弟子的拳拳孝心所感動,以“賞侍講銜翰林院檢討禮學館顧問官王闿運”的身份為一位普通鄉間農婦寫下墓誌銘。此次展覽中,王闿運手書的墓誌銘以及齊白石親自動手刻石的拓片都呈與觀眾,以此見證王師對弟子的暖暖真情。

王闿運身為經學大家,交遊廣泛,他曾勸齊白石“見一人增一閱歷,不必效孤僻一派”,也常常借雅集聚會之際推介齊白石畫藝。此外,王闿運門生弟子遍佈天下,齊白石與同門多有交遊,王門弟子的扶助及師出王門的身份對齊白石的人生和藝術影響甚巨。1939年,王闿運離世已20餘年,齊白石終於畫完了當年恩師王闿運在雅集上提議的《超覽樓禊集圖》,並在畫中題詩感懷恩師:“憶舊難逢話舊人,阿吾不復夢王門。”

 沁園憶舊圖(國畫) 1950年   齊白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沁園憶舊圖(國畫) 1950年 齊白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畫吾自畫自合古

1919年,齊白石為躲避鄉亂正式定居北京。雖然此時的齊白石早已名滿湖湘大地,但是初到京城的他卻遲遲未能打開自己的局面。摯友陳師曾勸他不必追隨前人腳步,而是要變革創新,他在齊白石的作品《墨梅》上題跋“酒後嘗為盡情語,何須趨步尹和翁”,此次展覽中,齊白石的《墨梅》將與尹和伯的《梅花》同臺展出,觀眾可清晰地看到齊白石“衰年變法”之前,對於尹氏畫法的借鑒與追摹。在陳師曾“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的鼓勵下,齊白石以“即餓死京華,君等勿憐”的決心開始衰年變法,終於開創出“紅花墨葉”一派。此外,陳師曾還將齊白石的作品帶到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齊的畫作在日本獲得大賣,售價更是遠高於國內市場,齊白石借此一舉成為“海國都知”的老畫家。

1923年,陳師曾在奔喪途中突然患病離世,年僅48歲,年輕摯友的突然離去令齊白石悲痛不已,親自前往北京藝術界在江西會館舉行的追悼會參加祭奠,並作詩痛悼知音:“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劍殺齊璜。

翁似高僧僧似翁

1926年,齊白石仿傚前人,將自己與門人瑞光和尚、友人馮臼庵合稱為“西城三怪”,並作《西城三怪圖》,從中可見齊白石與弟子瑞光交往的密切。齊白石初到北京時,常借住在京城的寺院裏,由此與衍法寺的主持瑞光相識。當時享有盛譽的畫僧瑞光對齊白石的畫藝十分嘆服,於是便拜齊白石為師。拜入齊門後,瑞光劍走偏鋒,專攻齊白石並不被時人認可的山水、人物,畫作頗得齊白石精髓,齊白石欣然題跋稱瑞光“平鋪直布不求工,翁似高僧僧似翁”,將他視作自己的得意門生。

齊白石與瑞光師徒間惺惺相惜、感情深厚,在藝術創作中更是相互借鑒、相互啟發。此次展覽中,便有多幅作品向人們講述了齊白石不拘一格,與弟子之間教學相長的故事。如瑞光曾在古代瓷器上見到鍾馗畫像,將畫像放大畫好後呈給老師,齊白石略加修改繪製完成了人物畫《鍾馗》。在生活中,齊白石對瑞光也是十分厚愛,處處提攜弟子,併為其親定潤格。1932年,瑞光和尚圓寂,齊白石十分悲痛,專程到蓮花寺裏送別弟子,回到家後白石老人仍是鬱鬱不樂,甚至心生息肩之念,可見師徒之間的深厚感情。

尋舊圖(國畫) 無年款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尋舊圖(國畫) 無年款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幸有梅郎識姓名

1920年,齊白石通過好友齊如山的引薦與京劇名伶梅蘭芳相識,此時的梅蘭芳醉心書畫,與京城畫壇名流交往密切,梅蘭芳被齊白石的畫藝所折服,相識不久後便拜入門下學畫工蟲。梅蘭芳的“綴玉軒”是民國文化名流經常雅集的場所,齊白石也多次到訪。園中栽植的花木令齊白石大開眼界,尤其是梅蘭芳從日本引進的牽牛花更是盛開滿園,有的花朵竟有碗口大小,這令齊白石驚嘆不已,更是萌發了畫牽牛花的興趣,幾經摸索變化,牽牛花終於成為齊白石花鳥題材中一朵艷麗的奇葩。本次展覽中,梅蘭芳紀念館珍藏的“百本牽牛花碗大”的《牽牛花》將首次與觀眾見面。

在兩人的交往中,梅蘭芳對齊白石恭敬有加,還曾在某次雅集中為老師齊白石的窘境解圍。此次展覽中有一件特殊的書法展品——梅蘭芳《摹羅癭公行書放翁梅花詩》,齊白石用金農體楷書為其作長跋,從此便留下了“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的藝壇佳話。

一朝不見令人思

1928年,徐悲鴻受邀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一職。初來北平的徐悲鴻第一次見到齊白石,此次展覽中的《尋舊圖》便為我們揭秘了兩位藝術大師相識的經歷。在這幅帶有自畫像性質的作品中,背對著觀眾的持杖老人便是齊白石自己。他用詳盡的題跋與自作詩講述了徐悲鴻邀請自己赴北平藝術學院任教的經歷。

“草廬三請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徐悲鴻為了邀請齊白石到大學裏任教,三次親自到跨車衚同齊白石家中拜訪、邀請,多次謝絕的齊白石深深地被徐悲鴻的堅持和執著打動,終於答應到學校裏任職教課。其實,齊白石之前不接受徐悲鴻的邀請,並非因為恃才傲物,而是齊白石自覺是農民出身,書底子太差,去洋學堂教書是自己應付不來的。面對齊白石的這種顧慮,徐悲鴻更是義不容辭地當起了白石老人的“助教”,在一次畫題為“白皮松”的考試中,齊白石評定考生的成績優劣,徐悲鴻完全贊同。而在課堂外,徐悲鴻更是親自接送白石老人上下課,一句“一朝不見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也道盡了齊白石對徐悲鴻的想念。

齊白石與師友之間的交往為後人留下許多文化軼事,他們真摯的情誼也讓人感受到一份溫暖。知己有恩,可以説在齊白石藝術天分和不斷努力的背後,正是他自身的樸素與真誠,以及“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心懷感恩的人生態度,才使齊白石獲得了更多人的尊敬,與良師益友的交往,不但促成了齊白石藝術上的突破,也在客觀上為他贏得了更多的人生際遇。恩師、知己、友人的提攜與幫扶,共同促成了齊白石在藝術上的偉大成就。

(作者係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題為編者所加)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