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歲時華彩——民間美術裏的節日與節氣”展獻禮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來源:央視網 | 2025年06月09日 17:31
央視網 | 2025年06月09日 17:31
正在加載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到來之際,中國美術館從館藏民間美術作品之中精心挑選八十件(套)作品構成展覽的內容,展品包含剪紙、年畫、彩塑、風箏、農民畫等多項非遺品類,通過傳統節日和節氣主題的呈現,深挖民間美術的民俗意義和美學價值,呈現傳統非遺深層而又廣博的文化空間,並努力在展覽之中構建和挖掘民間美術的美學精神,讓生發於農耕土壤之上的民間美術在新時代融入現代生活,煥發出時代光彩。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民間美術作為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活躍於廣泛的民俗生活之中,猶如絢爛多彩的爛漫山花映照着人民大眾的精神內涵與美學追求。重要的傳統節日成為民間美術展示的舞臺,它渲染着節日的氣氛,潤澤着廣大百姓的心靈,傳遞着美好生活的祈願。

在春節的年畫中,從神祇的造像,到祈福的諧語,從戲説的題材到時事的記錄,還凝聚着老百姓對於幸福生活的願景。在元宵節的燈彩中,於萬家燈火之中賦予了家家團圓、事業紅火的吉祥寓意。而在春夏之交的端午節,面對“端午到,五毒醒”,民間以張貼五毒圖、佩戴五彩繩和五毒肚兜等習俗趨吉避兇,民間美術不僅成為裝飾之物,還成為護佑眾生的護身符。七夕節帶來的愛情傳説,為民間藝人提供了牛郎織女的愛情題材,這些作品傳達了中國人對於愛情追求的特有的浪漫。在中秋月圓之際,中國人在中秋節裏賦予了月亮諸多美好神話傳説,在祭月的儀式中,搗藥的兔子轉化為民間崇拜的兔爺,在溝通人神之間起到重要的作用,祈願人間團圓和平安。重陽節表達中國人尊老的民族習俗,而以菊花祝願老人健康長壽。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如果説中國傳統節日在人與自然之間更多在於人文的觀照,那麼“二十四節氣”則更多是從四時自然變化之中提煉出的規律認知。它不僅指導農耕的過程,而且還指導着中國人循時而行的生活方式。節氣的祭祀之中蘊含了對於自然的尊重,也是農耕進程的儀式。圍繞節氣祭祀的民間美術更多的在於表達農耕生活中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民間美術以圖像的方式錶明四時流轉中節氣的開始,提醒着人們順時而作。“二十四節氣”頗具詩意的名稱體現了中國人體悟自然的智慧和詩性,它所形成的自然意象和下意識的節令暗示已經成為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好的説明。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民俗節日和節氣中的民間美術,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在民俗生活中的審美與創造,它是中華民族最為原生的精神載體,千百年來,在發展與演化中,它撫慰和激勵着勤勞而又勇敢的中國人民,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道亮麗風景。

民間美術作為農耕文明的鮮活見證,承載着中國人對自然時序的敬畏與詩意想象。從春節年畫中祈福納祥的願景,到端午五毒圖裏趨吉避害的智慧;從七夕牛郎織女的浪漫演繹,到重陽菊花寄寓的尊老情結......這些作品不僅是民俗生活的藝術凝練,更是一代代民眾精神世界的璀璨投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一層2號廳,展出至6月18日12:00(逢周一閉館)。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