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考古新成果:構建時空框架 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來源:央視網 | 2025年04月14日 12:04
央視網 | 2025年04月14日 12:04
正在加載

4月8日至10日,西藏考古工作彙報會在北京召開,發佈2021年至2024年西藏考古工作成果等情況。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與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12所科研機構參會。

彙報會上,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統籌部署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組織領導下,西藏考古工作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為引領,着力加大區域性考古力度,構建區域文化發展序列。針對“西藏高原早期人類的起源與遷徙”“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區係類型”“西藏早期金屬時代考古學文化框架與早期複雜社會的起源研究”“吐蕃遺存考古調查與研究”等重大課題,全面開展考古工作。

據介紹,2021至今,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與12所科研機構開展32次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涵蓋17處古遺址、古墓地,發掘總面積達7060平方米,覆蓋西藏7個地市,涉及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金屬時代以及吐蕃時期。這些新發現和研究構建起西藏考古學文化的演進脈絡與青藏高原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為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以及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提供了關鍵材料,對於促進民族團結、推動邊疆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

專家介紹,尚嘎崗遺址、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等測年年代早於距今10萬年,揭示了距今10萬年前人類便踏上了青藏高原。尚嘎崗遺址既有舊石器時代中期技術遺存,又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葉和細石葉技術遺存,為解析早期人類探索和適應青藏高原的過程與適應生存策略等提供了重要考古學證據。梅龍達普洞穴遺址保存了完整的石器原地製作、陶器使用等方面的證據,對於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考古學文化序列、探討高原腹地最早的人類生存活動和定居過程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瑪不錯遺址第一期出土遺存典型骨器、石器、蚌器、滑石珠等。(西藏自治區文物 保護研究所供圖)

瑪不錯遺址第一期出土遺存典型骨器、石器、蚌器、滑石珠等。(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項目瑪不錯遺址、拉頗遺址的考古發現,展現了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區域史前人群與周邊地區的文化傳承與交流。其中,瑪不錯遺址年代跨度距今4800年至2000年,這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

早期金屬時代遺址群項目桑達隆果墓地、廓雄遺址的考古發現,為青藏高原早期金屬時代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其中,桑達隆果墓地沿用長達千年,墓地先民在當時已出現貧富差距、産生了階層分化、特權階層逐步形成,為探討當時社會組織方式提供了重要線索。廓雄遺址出土的橫貫耳陶罐、蛇紋銅鏡,與川西高原新龍縣谷日石棺墓出土的蛇紋銅鏡有明顯相似之處,顯示西藏中部這一時期與周邊區域間可能存在文化交流。

桑達隆果墓地出土的木俑。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桑達隆果墓地出土的木俑。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吐蕃時期溫江多遺址沿用千年,出土大量帶釉磚瓦建築材料,以及陶器、石器、骨器、泥塑、石柱礎、鐵器等遺物,考古成果表明這一時期青藏高原腹地與中原唐王朝及周邊區域物質文化交流密切,為研究公元7世紀以來“絲綢之路”南亞廊道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資料。

下一步,西藏考古將持續深入挖掘、整理和宣傳西藏與祖國不可分割的歷史事實以及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不斷提升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和管理水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