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由中國美術館、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的“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與觀眾見面。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在致辭中表示,來自黃河之濱的甘肅絲路藝術珍品走進了中國美術的最高殿堂,讓歷史與現實對話,讓古代藝術與當代創造對話。以保護歷史文物為己任的博物館與展覽當代藝術創作的美術館共同合作、共享資源,呈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如今已成為熱點話題。這與今天到場的十多家博物館與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系列展所形成的“墨韻文脈”品牌展覽密不可分。當我們深情凝視這些出自古賢之心手的文物,遙想黃河之濱勤奮智慧的先民勞作,更期待這些文物所煥發的能量,為我們今天與未來注入更多文化自信與創新的力量。
展覽開幕式現場
此次展覽延續“墨韻文脈”系列展覽主旨,匯聚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簡牘、帛書、畫像磚、花磚、陶俑、木俑、寫經、彩塑、臨摹壁畫等多個類別。展覽分為“繪塑同光”“書刻同輝”兩個部分,溯源中華藝術的文化根脈,彰顯絲路精神的壯美氣象。多件文物與藝術珍品,包括刻“フ”寬帶紋彩陶缽、天水放馬灘木板地圖、《儀禮》簡、相利善敝劍冊、元致子方書、“白馬作”毛筆、彩繪六博俑、《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潘絜茲的《石窟藝術的創造者》等悉數亮相。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三層、五層展廳,其中,“繪塑同光”部分在三層13—17號廳,持續至6月3日;“書刻同輝”部分在五層19—21號廳,持續至8月17日(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展覽現場
“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前言
總策展人、學術主持、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體現在從古至今的偉大創造中。正是由於繼承與發展,民族智慧及創造性在每一件標誌性作品中凸顯出來。以寶藏曆史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和展示現當代藝術創作的美術館共同合作,使傳統與現代共處同一空間,由此而梳理文脈,展示創新軌跡和文明歷程。
展覽現場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先後與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廣州藝術博物院、八大山人紀念館、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文博單位合作,主辦了“墨韻文脈——八大山人、石濤與20世紀中國寫意藝術展”等一系列展覽,形成了“墨韻文脈”展覽品牌。這個品牌,專家點頭,人民鼓掌!它旨在使蘊涵中華文化基因、寄寓民族審美理想的古代藝術精品,不斷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同時,建立新時代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共享、合作新範式,為觀眾搭建起一座溝通古今的藝術之橋。
此次“墨韻文脈”系列展覽,邀請甘肅省文物局共同主辦,首次匯聚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藏240余件甘肅文物與藝術珍品,分為“書刻同輝”“繪塑同光”兩個部分,溯源傳統藝術的精神根脈,展現絲路文明的壯美氣象。
展覽現場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雄踞隴山之側,是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是縱貫東西的戰略要地,亦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千年走廊。駝鈴聲聲,黃沙漫漫,歷史在此沉澱為璀璨的珍寶,文明在此交織出絢爛的華章。從馬家窯彩陶的神秘刻符,到秦公鼎的渾厚銘文;從居延漢簡的率意筆觸,到懸泉帛書的流暢篇章;從敦煌藏經洞的精心寫本,到肅府本《淳化閣帖》的細膩刻石,甘肅始終是漢字源流與書法演進的有力見證。絲路延綿,歲月如歌,甘肅的藝術長卷,也在繪畫與雕塑的悠揚韻律中徐徐展開。木板地圖的疆域守望、模印畫磚的生活百態、三彩陶俑的威嚴神情,體現着先賢對自然萬象的本真追求和藝術創造力。經絲路傳入的異域風情,與本土的筆墨意象相生相融,演繹出經變壁畫的恢宏敘事、彩塑佛像的慈悲面容、紋飾藻井的曼妙形態,至今依然煥發着奪目的光彩。
展覽現場
絲路長歌,文脈薪火。在彩塑的形制、書法的線韻、繪畫的意象中得以傳承。文物者,以物弘文。物者,精神之載體也。文物非固化之物,當其審美與文化價值融入新的創造,便真正獲得了生命。
今天,當我們深情凝視這些出自古賢之心手的作品,仿佛聽到黃河的濤聲。水是孕育文化的母親,上善之水,流淌的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品德……
感恩我們祖先的創造,感謝甘肅人民的慷慨!
祝展覽成功!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