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位於山東省西部,是聊城市委、市政府駐地,現轄9個鎮、5個街道和1個經濟開發區,共有81個城市社區和139個行政村,總面積949平方公里,人口106.27萬,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宜居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雕刻葫蘆文化藝術之鄉、聞名遐邇的“江北水城·運河古都”。
東昌府區處在冀魯豫三省交界中心,坐擁中原城市群、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等國家和省戰略疊加機遇。京九鐵路與邯濟鐵路、德上高速與濟聊館高速在此交匯,構成“黃金大十字”,鄭濟高鐵即將開通,雄商高鐵正在建設,建成後可27分鐘到濟南、50分鐘到雄安、60分鐘到鄭州、70分鐘到北京,“1小時生活圈”輻射人口達2億以上,區位和交通優勢將更加明顯。並且,東昌府區作為聊城市主城區,醫療、教育、商貿等基礎設施優勢明顯,社會公共服務功能日益健全,群眾滿意度獲得感持續提高。
東昌府區工農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位於東昌府區鄭家鎮,濟聊高速路以南、馬頰河以東、西邱村至南袁莊村一線以西、聊鄭路以北和鄭家鎮範圍,涉及21個村,總佔地4.4萬畝。示範區規劃“一軸、兩核、三區、多點”的空間結構總體佈局,以“一軸”(産業就業發展軸)串聯示範區的重點板塊和項目,以“兩核”(特色農業核、特色工業核)推動示範區的田園社區與特色主導産業融合,以“三區”(高效作物技術集成區、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區、鎮區綜合改造提升區)佈局鄉村振興示範區農業産業建設,以“多點”(21個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紅色文化展示等多個項目)帶動鄉村振興示範區全面發展,在建設中不斷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模式。
一、以工帶農、工農互促,鄉村産業蓬勃發展。
示範區培育發展了1800余家從事機械加工“庭院經濟”的農戶,其中,622戶年收入超20萬元以上,207戶年收入超50萬元。依託高標準農田、高效農業觀光示範園建設,示範區農業生産結構得到優化,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戶土地託管意願增強,示範區內土地託管面積9800余畝,佔到全部耕地面積的40.8%。
二、外引內培、引育結合,人才隊伍持續加強。
招引風電軸承、汽車零部件以及農業科技等各領域人才276人,大學生人才64人;實施農村人才培育工程,培訓2300余人次,培育鄉村治理人才、致富&&人113人,青年人才13人。其中,青年“企二代”代表田安金,研發的汽車鋁合金輕量化轉向節填補國內空白和産業鏈斷點;“振興鄉村優秀青年”鄭曉莉,為“庭院産品”打開海外市場,月出貨量達到1500余噸。
三、紅色教育、誠信建設,鄉村文化日益繁榮。
依託紅色文化氛圍提升項目,新建2處紅色文化廣場。示範區群眾繼承和發揚艱苦奉獻精神,自發籌資118萬元用於示範區建設。依託信用體系建設,將信義“軟約束”轉化為村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參與志願服務、鄉村治理的“硬抓手”,示範區內常住人口49183人,基本信息已錄入信用平臺,採集守信信息1186條、捐款捐物信息222條、志願服務信息1345條,誠實守信成為示範區的靚麗名片。
四、環境提升、綠色發展,鄉村生態更加宜居。
依託示範區建設,21個村人居環境得到整治提升,治理坑塘32畝,弱電入地9420米,建設完成4.3萬餘米下水道和4萬米污水管網,“路水電氣房廁以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通過以節水為主題的園區建設,滴管、有機液體配方肥等綠色生産方式得到推廣。
五、黨建引領、群眾參與,基層組織堅強有力。
在村級黨組織的帶領下,21個村的819人參與到項目建設,村民出工3.1萬人次,增收722.4萬元,實現農民增收和鄉村建設同頻共振;示範區內的21個自然村中,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的達到5個。
東昌府區示範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本地軸承保持器特色工業産業為依託,以農戶為主體,以市場化、特色化、品牌化為導向,大力發展以庭院機械加工為主的庭院經濟,以工帶農、工農互促,推動了工農業融合發展。截至目前,示範區21個村共計7620戶村民,有1800余戶發展庭院經濟,從業人員達到5500余人,示範區內農業強基固本、工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産增收,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拓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邁出堅實步伐。
一、主要做法
1.政府引領與農戶參與相結合。示範區所在的鄭家鎮,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軸承保持器生産基地,被譽為“中國軸承保持架之鄉”,先後獲得“全國重點鎮”“中國軸承保持器第一鎮”“山東省特色産業集群”等稱號。示範區內的工業産業發端于上世紀70年代的機械加工家庭作坊,在本地政府的組織推動和扶持引導,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金帝集團、力得公司已成為當前中國最大的軸承保持器生産製造龍頭企業。
2.産業規劃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示範區通過借鑒金帝、力得等公司的成長經驗,在廣泛開展調研和摸底的基礎上,對不同層次、不同模式的庭院經濟農戶進行分類指導,對有幫扶需求的農戶優先給予生産技術、銷售渠道等方面的服務;對有一定經營基礎的農戶,重點幫助完善思路、健全管理、規範發展、提升效益;對生産經營管理好、技術水平高、經營效益佳的庭院經濟農戶,在項目、資金、技術、服務上給予重點支持和獎勵,促進其發展壯大,建成典型示範戶。
3.美麗鄉村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示範區以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該資金的撬動、引領作用,強化道路、用水、供電以及污水處理等鄉村基礎設施投入,助力特色優勢産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整合專項彩票公益金3216.34萬元對村內加工戶集中的衚同鋪設立磚或水泥路面,強化道路承載力,為農戶發展庭院經濟提供更為便捷的生産、運輸條件。在示範區建設期間,招引到山東聊城畔城220千伏輸變電項目,投資金額1.8億元,解決庭院經濟發展電力不足問題。整合行業部門資金11670萬元進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善農戶庭院的生産生活環境,以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特色産業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成效
1.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依託産業的發展壯大,示範區內1800余家從事機械加工“庭院經濟”的農戶中,620余戶年收入超過20萬元,210戶年收入超過50萬元。吸納了示範區內具備勞動能力的273位脫貧群眾中的202人參與機械加工,實現了就近就業增收,當前日工資收入平均達到120元,同比增幅達24%。
2.推動了“工農融合”縱深發展。通過“庭院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戶種植收入佔比逐漸降低,土地流轉託管的意願強烈,有力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又引導更多農戶從事機械加工生産。目前,示範區內土地流轉託管面積達到1.2萬餘畝,佔到全部耕地面積的50.8%。
3.拉動了特色産業突破發展的引擎。經過精心培育,示範區內由家庭作坊成長起來的規上企業達到8家,一般納稅企業達到103家。同時,示範區內有1300余名青年正在企業務工,務工青年經過系統的機械加工技能實訓後,既可在自家庭院通過生産加工實現增收致富,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庭院經濟”,示範區內“庭院經濟”走出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三、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1.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盲目跟風不如立足實際。對於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示範區來説,栽花種草的庭院經濟效益不高,不如在轄區企業打個工掙得多。
2.要政府搭臺,多方受益,建立協同發展長效機制。示範區黨委政府通過強化分類指導,根據不同需求為農戶提供資金、技術、銷路等各方面的支持,並幫助農戶聯絡企業,發展零部件代加工的訂單經濟,呈現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多方參與、群眾受益的高質量發展局面,這充分體現出,政府、企業、社會各界都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農民從中受益。
為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抓好穩産保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東昌府區依託示範區建設,積極創新探索“小田並大田”的“地長制”模式,闖出鄉村振興新路徑。
一、主要做法
1.創新思路,實現土地成方連片。一是鎮黨政班子成員及工作人員對示範區土地進行深入的分析研判,將土地流轉託管工作調整為耕地統籌管理,示範區內9個村耕地面積1.2萬餘畝,根據本村宗親家族、地勢地形、路渠網絡等情況,結合相鄰地塊分佈,劃為90塊大體成方形的土地,每塊面積約60—300畝,形成了成方連片的格局;二是每片土地涉及30至60位農戶,通過組織片區農戶自行推選有威信、有經驗的農戶作為“地長”,將土地交由共同信任的“地長”進行管理;三是由“地長”組織帶領片區農戶進行土地耕作管理,形成了一個個能夠相對獨立運轉、以土地為紐帶的農戶生産小組。
2.支部“搭臺”,“地長”統籌實施。一是“地長”根據片區內農戶耕種意願確定耕地是由“地長”組織自種,或由農業企業進行託管,“地長”負責統一協調、監督管理,解決了原本農戶細碎化管理存在的機械化投入成本高、單戶勞動力生産效率低、片區內作物種植類型分散等問題;二是改變以往由黨支部直接聯絡土地託管服務企業的做法,改由黨支部&&、“地長”參與,建立村級土地託管服務競標管理辦法,有種地意願的種糧大戶、土地託管服務企業均需通過競標獲得耕作資格;三是“地長”全程跟進種糧大戶或中標的土地託管服務企業的種植管理情況,掌握運營狀況,保障農戶按期足額獲得收益;對部分未進行託管的片區,由“地長”兜底接管種植,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3.政府賦能,推進農業增産增效。一是通過整合地塊成方連片,政府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長期貸款和飛防等資金,進一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耕種效率;二是制定出臺管護制度辦法,明確管護責任和具體要求,保障管護資金來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多方參與、權責明晰、保障有力的管護機制;三是將更多耕種選擇交由“地長”和農戶,通過政府提供的農業技術指導培訓等服務,在市場競爭中激發耕種積極性、提升耕種能力。
二、主要成效
1.探索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新途徑。實踐證明,“地長”有效發揮了紐帶作用,妥善處理了企業與農戶溝通不暢、農戶對企業信任度不高等問題。通過成方連片的土地管理,減少了農田邊角浪費,提高了可耕種面積;也通過統籌財政資金在部分地區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了灌溉和排水條件,解決了土地地勢低窪、土壤偏鹽鹼、排水難等問題,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探索了農民與土地緊密相連的土地經營新模式。以往傳統模式土地流轉後,農戶便與自家土地割裂,由於在地力保持、種植類型、耕種質量降低等方面存在顧慮,無形中增加了流轉時的阻力。“地長制模式”下,無論土地流轉、託管或者自種,均由“地長”參與經營管理,將農戶與土地緊密連接在一起,使農戶對土地有著更深的歸屬感和成就感,讓土地規模化經營更順暢。
3.探索了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農戶將土地交由“地長”進行管理,通過規模化種植,經估算畝均能夠節約農資、機械費用約200元,按照糧食收購價格,預計農戶畝均收益1500元以上。同時,從土地中騰出精力後,農戶既可在自家庭院通過機械加工發展“庭院經濟”進行增收,也可到企業務工賺取報酬。
4.探索了土地流轉託管利益共同體的新概念。“地長制模式”使農戶與土地經營方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戶有了更強的責任感,在耕種時的人為風險防範、自然災害搶險等方面發揮更直接的作用。“地長”的參與監督也有效規避了企業失信導致農戶利益受損的風險,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
三、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1.農田成方連片擴面積,農用機械可以“大展拳腳”。一方面農戶土地流轉、託管後,田埂、邊角地都能有效利用,擴大了種植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産值。另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財力建設排水、灌溉、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高標準農田打造。
2.農戶自選“地長”,“自主屬性”能夠滿足農戶願望。“地長制模式”降低了土地集中種植的政府主導性,增加農戶的“自主屬性”。
3.政府搭好工作臺,堅持當好農民增收的“助推器”。紐帶一端連著優質企業,開辦耕種“超市”,提供流轉、半託管、全託管等多種服務;一端連著“地長”,“地長”根據村民意願和地塊情況決定種植模式。
戶與戶之間以挖溝、壘田埂的方式進行分割,土地面積小且形狀不規整,機械化、自動化種植成本高,“小地進不去,大地凈轉彎”,是各地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