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建設成效
經驗做法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帥鄉故里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
帥鄉故里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
基本情況
建設成效
經驗做法

桑植縣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上遊、武陵山脈北麓、鄂西山地南端。縣域總面積3474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299個村(居),總人口46.1萬。桑植縣1986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聯絡縣,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比照享受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縣,2007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比照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縣,201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縣,2017年被列入湖南省深度貧困縣,2019年脫貧摘帽,2021年被列入湖南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湖南省桑植縣帥鄉故里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位於桑植縣東南部,包括洪家關白族鄉、劉家坪白族鄉、瑞塔鋪鎮、空殼樹鄉4個鄉鎮的16個村(居),涵蓋255個自然村寨。

示範區建設堅持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示範建設行動為重點和抓手,通過大力開發陳家坪村桑植民歌寨,打造洪家關、劉家坪、空殼樹等一批特色鄉村旅遊精品線路,聯通張家界核心景區,建設一批示範性紅色教育培訓基地、農業旅遊聚集區和鄉村旅遊産業園區,全力打造“文旅融合示範區、紅色旅遊樣板區、茶旅融合示範區”,努力建成全國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範樣板。

桑植縣帥鄉故里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區位圖
示範區宣傳片
桑植縣示範區建設項目形象宣傳片

示範區建設成效顯著,建設期間更是榮獲1項國家級、6項省級榮譽成果。

産業發展深度融合。聚合紅色旅遊、綠色生態和多彩民俗資源,通過紅色文化産業園和教育基地、稻油茶葉産能基礎配套、農業觀光科普園等10個建設項目,促進産業深度融合發展。

洪家關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項目——紅色文化雕塑

劉家坪鄉新陽村紅色文化産業園項目——生態蔬菜體驗基地

截止2022年底,示範區創造農業産值達1837萬元,收穫村集體經濟124.9萬元,接待鄉村旅遊29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6.17億元,吸納返鄉創業575人,帶動就近就業2200人,示範區脫貧人口經營性凈收入增幅達12%。

基礎設施極大提質。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農村飲水和交通建設短板,實施6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空殼樹鄉虎形村生態停車坪建設項目——生態停車坪施工中
空殼樹鄉虎形村生態停車坪建設項目——生態停車坪
空殼樹鄉陳家坪村便民橋改造項目——群英橋改造中
空殼樹鄉陳家坪村便民橋改造項目——群英橋
瑞塔鋪鎮東旺坪村稻(油)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産業路
瑞塔鋪鎮東旺坪村稻(油)配套設施建設項目——便道
瑞塔鋪鎮東旺坪村稻(油)配套設施建設項目——便道
瑞塔鋪鎮東旺坪村稻(油)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全景
瑞塔鋪鎮東旺坪村優質稻(油)産能配套建設項目——大米加工廠

示範區內共新建蓄水池5個,鋪設供水管網3000米,水溝治理整修5500米,農村集中供水覆蓋率穩步提升至93.84%;整修加固橋梁4座,建設生産便道16750平方米,新(改)建道路124.9公里,徹底解決示範區16個村群眾出行問題,極大改善了周邊10萬人通行。

人居環境極大改善。緊緊圍繞人居環境整治,大力開展廁所革命、“四清一提”、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造等行動。

劉家坪鄉新陽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一角
劉家坪鄉新陽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一角
瑞塔鋪鎮民居環境整治項目——美麗屋場施工中
瑞塔鋪鎮民居環境整治項目——美麗屋場小菜園
瑞塔鋪鎮民居環境整治項目——美麗屋場改造
瑞塔鋪鎮民居環境整治項目——環境整治一角

示範區年度內戶廁改(新)建850戶、公廁改(新)建20個,整改問題廁所177個;清理農村生活垃圾3999萬噸,建成鄉集鎮污水處理場8座,創建“美麗庭院”1620戶、“美麗屋場”27個,示範區內8個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2%,示範區人居環境極大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改觀。

【典型1】探索創新示範區建設“3426”工作模式

“3426”工作模式,即在項目選點上“四有優先”、群眾參與上“四自模式”、資源整合上“四共並舉”三個四做法,在建設原則上做到“六個堅持”、項目推進上實行“六大機制”兩個六的工作模式。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項目選點“四有優先”。一有民意基礎,對群眾積極性高、參與度高的區域給予優先考慮;二有建設基礎,在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産業集群等方面上有一定基礎的區域給予優先考慮;三有適當規模,符合鄉村規劃,有集中連片的農戶或一定特色産業發展基礎的區域給予優先考慮;四有組織保障,駐村幫扶單位和基層黨組織兩支力量,具有較強的領導力、戰鬥力、凝聚力、影響力、執行力的村給予優先考慮。

群眾參與“四自模式”。屋場會談,共商自選項目“金點子”;多維聚力,創新自願籌資“好方子”;鄉村管家,探索自主管理“新路子”;齊抓共管,謀劃自覺維護“妙法子”。

資源整合“四共並舉”。層級“共商”,精準定項;統籌“共建”,形成合力;民主“共治”,長效管理;效益“共享”,群眾受益。

瑞塔鋪鎮東旺坪村公益彩票金項目建設——村民共商會

建設原則“六個堅持”。一是堅持點線結合,合理佈局;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特色;三是堅持示範引領,梯次推進;四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五是堅持實際出發,群眾自願;六是堅持文化鑄魂,彰顯魅力。

項目推進“六大機制”。一是項目建設指揮制;二是項目信息報送制;三是項目進度報送制;四是項目督查指導制;五是項目領導聯絡制;六是項目觀摩講評制。

二、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要踐行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要堅持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落實農村“一事一議”制度,讓人民群眾主動參與、積極參與、真正參與,真正成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以多元化投入機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要優化農業農村的投資環境,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引導撬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

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有效激發群眾自治活力。以設施項目受益群眾為主體,充分發揮村民自治職能,建立健全次日管理制度,跟蹤資産管護落實情況,確保相應項目發揮應有效益。

【典型2】建強“四鏈”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

湖南桑植縣緊抓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契機,探索出村集體經濟發展“四鏈模式”,推動示範區産業與村集體經濟高質量融合發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創辦“産業媒婆站”,暢通雙向對接鏈。一是匯集“有市場”的資源。將優質企業的市場資源、行業部門的政策資源、金融機構的信貸資源匯集在“産業媒婆站”裏,並向示範區村級組織廣泛推廣,為村企産業合作牽線搭橋。二是推介“有潛力”的項目。對示範區各村集體經濟現狀、資源優勢和項目情況進行研判,梳理組織基礎好、市場前景好、有合作需求的村級集體經濟産業項目,開展“揭榜招賢”向企業或能人進行推介,實現資源盤活和效能提升。三是打造“面對面”的平臺。示範區每月舉辦一期“産業沙龍”,精選一批優質市場主體及産業項目進行集中推介,推進村級組織和企業自由對接。2022年以來共舉辦7期産業沙龍,推介10個企業産業項目、3項助農信貸産品,14個村實現項目對接。

(二)建立“對接模塊單”,延伸優質服務鏈。一是制定“項目菜單”。示範區對效益好、可複製的“村企合作”産業項目開展常態化跟蹤,深入剖析利益鏈結機制,總結畜牧養殖、特色種植、資産經營等15個典型案例形成“項目菜單”,引導村級組織學習借鑒和對接資源。二是用活“政策清單”。通過梳理匯總各行業部門的扶持政策,整理列出優惠政策清單,有針對性的向相關企業和村級組織宣傳推薦,用好政策資源。出臺《關於成立村級勞務服務有限公司的指導意見(試行)》,示範區內已相繼組建村級勞務公司3家,按照規定承建200萬以內農村生産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實施以工代賑項目、産業分紅等方式,聯農帶農水平大幅提升,帶動就近就業2200人,示範區脫貧人口經營性凈收入增幅達12%。三是開出“問題診單”。建立包片指導制度,縣級層面選派指導組,逐鄉逐村開展調研,因村施策推進問題整改、指導産業規劃。探索“訂單農業”模式,引導和組織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農産品購銷合同,企業負責保價回收,降低市場風險,實現合作共贏,目前已有9家企業與示範區內村級組織簽訂長期訂單。

(三)培育“火種孵化器”,激活內生動力鏈。一是培育火種農戶。示範區積極探索“火種積分”制度,由村級成立火種積分管理委員會,將黨員和骨幹農戶培育成“火種”,對其産業發展情況及帶動成效進行“積分獎勵”。目前,已在洪家關白族鄉開展“火種積分”試點,取得良好社會成效。二是培育火種鄉賢。各鄉鎮成立鄉鎮商會組織,開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通過給予政策支持和重點扶持等方式,把在外優秀産業人才作為“火種”跟蹤培育,激起“鄉賢”回村創業熱潮。目前已培育火種鄉賢387人,旅遊企業家陳興旺回鄉創辦的民歌寨文旅項目更是成為桑植縣新名片。三是培育火種企業。縣委將“引企入村”作為示範區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把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培育成“火種”,在項目申報、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截至2022年底,示範區已吸納返鄉創業575人,培育火種企業18家,覆蓋蔬菜種植、肉兔養殖、粽葉銷售等領域,創造農業産值達1837萬元,收穫村集體經濟124.9萬元,實現旅遊收入26.17億元。

(四)打造“發展共生圈”,建立融合發展鏈。一是構建“利益共同體”。示範區大力推進“企業經營效益”與“集體經濟收益”和“農戶銷售收入”深度捆綁模式,指導村級組織主動對接企業和動員群眾,發揮好信息樞紐和服務平臺作用,變過去農民的“單打獨幹”為“抱團發展”,做到“大河有水小河滿”,讓企業有利潤、農戶有錢賺、集體有收益。二是打造“特色産業群”。鼓勵示範區村級組織根據本村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打造“一村一品”。推進行業融合發展,通過成立行業協會等方式打造資源共享的産業集群,“桑植白茶”“桑植蜂蜜”“桑植蘿蔔”“桑植粽葉”品牌持續叫響,生態優質稻産業初具規模,大力推進示範區“三葉兩材”及特色養殖産業發展,實現了群眾“多元化”增收。三是創新“異地經濟圈”。通過盤清示範區內各村産業資源和産業需求,鼓勵各村之間聯村共建、資源共享、産業聯動、異地發展,實現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的目標。積極對接“長沙飛地經濟産業園”內的入駐企業,通過入股分紅和勞務協作等方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飛地模式。

二、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一)激活基層內生動力,由“要我幹”向“我要幹”的轉變。縣級層面抓統籌和服務,鄉鎮層面抓宣傳和發動,為村級組織自主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激活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的內生動力,點燃廣大群眾“求變求富”的自主發展意願。

(二)動員群眾抱團發展,由“村裏富”向“農民富”的轉變。通過將集體收益和農戶利益的深度捆綁,促使基層黨組織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優先位置,想方設法促進農戶增收,實現村級組織和廣大農戶“共同富裕”。

(三)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由“被動型”向“主動型”的轉變。以發展集體經濟為撬動點,牽引出農村政治文化、民俗風氣、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多維度變化,激發鄉村內生發展活力,由依賴外來援助的“被動發展”向為立足自身發展的“主動振興”轉變。

(四)破解農業産業瓶頸,由“經營性”向“服務型”的轉變。通過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把村級組織的平臺優勢轉化為市場資源,在提供優質的服務過程中獲得經濟效益,推動基層黨組織由經營産業向服務産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