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屬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縣域面積5577平方公里,居廣西第一位,轄14個鄉鎮169個行政村(社區),居住著壯、漢、瑤、苗、彝等5個世居民族,總人口27萬。轄區內潞城瑤族鄉國土面積788平方公里,是廣西國土面積最大的鄉。境內有桂西之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岑王老山,南昆鐵路、汕昆(隆百)高速、國道324線穿境而過。田林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導火索—“西林教案”發生地、百色起義革命地、紅軍長征途經地,是“中國北路壯劇之鄉”“中國八渡筍之鄉”“中國靈芝之鄉”“中國油茶之鄉”。
田林縣三産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項目位於田林縣潞城鄉,全鄉行政區域面積777平方公里,下轄19個行政村110個自然屯161個村民小組,居住壯、漢、瑤、苗、布依、滿等六個民族,7356戶28035人,其中瑤族人口5158人,佔全鄉總人口的18.4%。全鄉有耕地面積5.3萬畝,林地可利用面積9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6%。潞城瑤族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三瑤村“銅鼓舞”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列,弄光村“祭瑤娘”2010年被列入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列,平板“盤王舞”于2014年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此外,2013年,三瑤村被市文化部門授予“銅鼓舞傳習基地”,弄光村被市文化部門授予“壯族祭瑤娘傳習基地”;2016年,潞城瑤族鄉中心校被授予“田林縣瑤族銅鼓舞校園傳習基地”。
田林縣三産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規劃範圍內的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取得顯著成效,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鄉村發展成績喜人。優勢特色農業産值主要是以油茶籽、雞、豬、杉、八角、芒果、糖料蔗等7個産業為主,2022年産值37175.33萬元,同比增長43.79%;2022年示範區土地流轉率達到4.33%;新型經營主體數量2022年達21家,同比增長10.53%;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2022年46家,比2021年多了4家;農業生産一産産值48442.54萬元,同比增長7.5%,二産産值14234.16萬元,同比增長2.0%,三産業産值95萬元,同比增長14%;有機産品認證有機野生油茶籽1種2022年産量22200噸,産量比重1.3%;地標農産品田林靈芝1種,2022年産量400噸,産量比重3.75%,兩種産品産量2021年綜合比重為1.29%,2022年綜合比重為1.34%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3%比2021年增加2.8個百分點;農戶授信戶數:小額信貸2021年及以前1078戶4864.12萬元,2022年新增148戶718.5萬元; 2021年示範區村集體經濟收入1561457.81元,2022年收入1604789.55元;示範區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6.61元,增速為7.83%,比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0元增速7.7%高出0.13個百分點;農村優勢特色産業帶動就業人口數13958人,同比增長1.51%。
鄉村建設質量提檔。農村道路和生産路硬化里程數10.13公里,示範區覆蓋100%;示範區農戶6718戶,農村集中供水覆蓋戶6718戶,覆蓋率100%;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行政村數量19個,有體育健身場所的行政村數19個,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的行政村數量19個,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100%;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的行政村數量5個村,比2021年多出2個村;農村衛生廁所6382戶,衛生廁所覆蓋率95%;2020年編制了村莊規劃(或納入上一級發展規劃)的行政村數量有旺吉村、營盤村、紅旗村3個,在示範帶動下,2023年新增八洞、潞城、弄光、平合、馬邏、豐厚6個村,示範區村莊規劃同比增長100%,累計佔潞城瑤族鄉行政村的47.37%。
鄉村治理成效顯著。示範區通過繼承紅色基因,把革命先輩的後人、退役軍人中現任村兩委成員的數量11人,為全縣最多區域;普法活動取得成效明顯,2022年普法活動宣傳次數9次,治安案件發生數15起同比減少37.5%,刑事案件發生數9起,同比減少47.06%;群眾踴躍參與紅色主題文化教育活動次數20次,呈現了群眾一心向黨、踏尋革命、爭先入伍的良好氛圍,現役、退役軍人家庭數量262戶;通過示範區打造引領,群眾文化教育活動精彩紛呈,2022年數累計舉辦22次,有農民業餘文化組織的行政村數量5個,三下鄉活動開展次數12場;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的行政村數量19個,覆蓋示範區100%;縣級以上文明鄉鎮數量10個(區級2個、市級8個,其中示範區4個);縣級及以上文明村數量135個,其中示範區4個;示範區覆蓋的19個行政村都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覆蓋率100%。
示範區規劃範圍內多方要素耦合聯動。一是産業就業耦合聯動促農增收。二是産業發展注重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推動紅色少數民族旅遊文化發展。三是産業發展推動人才培養,示範區産業項目將為示範區鄉村振興培育更多的産業技術人才,産業經營管理人才;四是産業推動組織振興。
示範區打造獲得社會各界認可。示範區帶動區域內所涉及的鄉和村在鄉村振興相關領域獲得國家、自治區評選表彰、認定,其中國家級2件,自治區級4件。示範區探索出經驗模式被國家級、自治區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報道,國家主流媒體宣傳報道14篇,自治區7篇。
田林縣創新推行“333”抓産業促就業穩增收發展模式,以點帶面,推動一批重點産業項目,推進三産深度融合。
一、抓“三極”聯動,提升産業發展格局。一是強化“中心”輻射帶動。以示範區為中心,引進企業投資1.5億元,整合資金共0.9億元,打造黑木耳(雲耳)種植基地、食用菌現代農業産業園、陸基高密度養魚、良種油茶核心示範區等産業園區,共吸納脫貧戶就近就業5000多人,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協同發展。二是做強“示範區”連片帶動。推進建設“利周現代農業園—浪平獼猴桃産業示範區”和“樂裏高山晚熟芒果産業核心示範園—舊州靈芝産業示範區”2條鄉村振興産業示範帶,連片帶動周邊行政村發展特色産業。三是打造“基地”多點帶動。依託八渡筍、油茶、芒果等特色産業資源,打造八渡筍産業基地、油茶高位嫁接換冠基地等多個農業産業示範基地,多點帶動周邊群眾參與産業發展。
二、抓“三産”融合,推動産業做大做強。一是擴大一産。發揮八渡筍、芒果、靈芝等特色産業優勢,發展訂單農業,保障農戶收益。截至2022年底,帶動55360戶農戶通過産業增收。二是拓展二産。發展農産品深加工,組織專業團隊幫助企業進行産品設計包裝,並對農産品加工項目提供資金、用地、貸款等優惠政策,帶動周邊將近3000戶群眾通過發展油茶增加收入。三是融合三産。依託民族文化特色優勢,充分挖掘潞城瑤族鄉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文藝項目,著力打造“祭瑤娘”“祭瑤王”“瑤族銅鼓舞”“豐瑞節”“舞獅迎新春”“回娘家”等11個民俗文化品牌。全縣培育組織圳品認證8個,電商平臺銷售農産品産值1000萬元,有關園區帶動所在地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共計達到32萬餘元,帶動周邊900多戶群眾增加收入。
三、抓“三化”築基,增強産業發展後勁。一是實化産業基礎。實施良種杉木用材林示範基地砂石路等道路改(擴)建等産業道路項目,配置安裝山地運輸軌道30條和自動化灌溉系統及管網等。二是強化宣傳動員。強化工作宣傳,發揮能人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動員更多群眾參與發展,助力群眾通過發展産業不斷增加收入,推動縣域特色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年産雲耳3600萬棒生産基地,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帶動示範區6個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年增收25萬元以上,群眾年增收500元以上。三是優化發展模式。調整優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帶動群眾新建用材林、油茶、芒果基地3.5萬畝,打造萬畝油茶産業示範基地、萬畝優質杉木基地、萬畝高山晚熟芒果示範基地,新增帶動3.6萬戶農戶通過參與分紅、就近就業等方式增加收入,帶動46個行政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420萬元。
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一)主要經驗啟示
1.黨建引領促共識是方向。在示範區成立29個黨支部,設立54個黨小組,評定60戶黨員中心戶,細劃“微網格”配備“專兼輔”網格員327名,形成“鄉鎮黨委+村黨組織+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五級縱向聯動體系。將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相結合,用“紅色微網格”織密鄉村治理網絡,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發揮一線戰鬥堡壘作用。
2.人才為基礎振興是前提。牢固樹立“抓人才促振興”理念,堅持以人才建設為抓手,聚焦“育用”兩個關鍵,依託合作社培育“土專家”“田秀才”,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實施“雙培雙促”工程,共培育創業致富&&人758名,其中黨員致富&&人482名。
3.招商引資促發展是目標。引進貴州五象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投資1.5億元,整合資金共0.9億元,積極吸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實施,最大化發揮中央彩票公益金效用,採取“專項資金+整合資金+銀行資金+社會資金”方式。
4.帶動群眾促增收是根本。以發展食用菌産業為主抓手,發揮油茶、用材林、芒果、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優勢,拓展農産品深加工,促進林産品加工、木材加工等産業做大做強,帶動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形成“擴大一産、拓展二産、融合三産”的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推動縣域特色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助力群眾通過發展産業不斷增加收入,助推産業振興。2022年,項目實現總産值2.5億元以上,示範區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8.5萬元/(年·村)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萬元,農村勞動力就業人數1.7萬人,較上年增加1793人。
(二)推廣價值。田林縣在實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過程中,以示範區為中心,提升彩票公益金項目區中心輻射帶動、産業示範區連片帶動、特色産業基地多點帶動的效果,推進一批重點産業項目建設,推動“三産”融合發展格局,增強産業發展後勁,不斷助推産業高質高效發展、加快鄉村宜居宜業、促進農民富足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典型經驗得到國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