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建設成效
經驗做法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河紅旅融合綜合體鄉村振興示範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
古河紅旅融合綜合體鄉村振興示範區
基本情況
建設成效
經驗做法

項目區示意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河紅旅融合綜合體村振興示範區地處大化瑤族自治縣縣域中部,位於紅水河兩側沿岸。示範區建設範圍為古河鄉丹桂村、古河村、四聯村和百馬鄉百馬村四個行政村,共39個自然屯83個村民小組,以瑤壯為主,區域面積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47.07公頃,總人口9665人。

示範區紅色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資源密集。紅色資源有大化革命紀念館(紀念碑)、覃國翰將軍故居、初心路等;自然景觀有大化紅水河—七百弄風景名勝區(部分)、紅水河“百里畫廊”“龍伏泉—清水河—古河小瀑布”“三仙洞”“百馬翠竹”“巴樓山”等。一年來,大化縣堅持黨的領導、新發展理念、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主體及和諧發展的原則,依託示範區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紅色資源,圍繞“一心兩帶三區多節點”規劃設計項目,深入挖掘示範區紅色傳承、休閒觀光、體驗研學、康養度假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項目為紐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創新“五大振興”有機融合的“規劃先行、環境為基、産業為要、文化鑄魂、黨建引領”大化模式,探索革命老區耦合發展的“紅色黨建、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大化樣板。

2021年7月13日,自治區主席藍天立來到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河鄉丹桂村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圖為藍天立在仔細聽取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派駐駐村第一書記韋明澤介紹紅色旅遊發展等情況。

2022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河紅旅融合綜合體項目獲國家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批准為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項目(以下簡稱“示範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用好黨的紅色資源,賡續共産黨人精神血脈”的指示精神和2021年4月25日到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和毛竹山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高位推動、部門聯動、宣傳發動、利益鏈動、群眾互動、監管觸動、黨建舞動、項目撬動,高標準、高質量、嚴要求推進示範區建設,較好地完成了項目建設。

一、效益指標實現情況

社會效益。傳承了紅色文化,喚醒了群眾主體,提升了治理能力。

經濟效益。初步建成集現代農業、紅色研學和康養體驗為一體的綜合體,2022年,示範區內接待遊客約10萬人次,綜合收入400多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6.93元,高於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7元。

生態效益。實施廁所革命,推行垃圾村收鄉運縣處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60%,高於全縣的20%;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97%,高於全縣的96%。

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四聯村發展1000隻湖羊養殖場1個,百馬村發展湖羊養殖場1個,丹桂村發展七百弄雞和中蜂養殖、綠色蔬菜種植,古河村發展七百弄雞養殖、龍眼種植等。2022年示範區域內農村勞動力就業人數為4167人,高於2021年度的3944人,同比增加就業人數為223人。

二、示範區域內鄉村振興水平

一是示範區域內鄉村發展有了大的飛躍。示範區項目建設極大推動四個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産業提檔升級,效益得到增強。示範區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還助力了産業發展。

二是鄉村建設穩步提升。示範區通過中央彩票公益金整合、撬動各類資金投入示範區,推動鄉村建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不僅使居住環境的“型”得到了重塑,還通過“三清三拆”行動,使村內污水處理,水道、水塘清理,垃圾處理,改圈、改廁等得到全面完成。

三是鄉村治理全面提升。通過示範區項目建設,鍛鍊了村“兩委”幹部的能力,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戰鬥力和凝聚力。示範區內涉及的行政村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示範區域內鄉村全面振興整體性、協同性

一是通過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建設推動産業振興。圍繞“山、水、田、光、養”主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工業、農旅融合、光伏發電、養殖産業等特色産業發展,形成了多業併發、多産並舉的良好勢態。

二是通過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建設推動生態振興。通過實施道路提升工程、基礎照明工程、廁所革命工程、數字工程、人居環境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在建設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打造山清水秀、宜居秀美的美麗村莊,助力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發展。

三是通過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建設推動文化振興。通過修繕紅色遺址、村史館,建設紅色體驗研學區,凝神鑄魂、以文化人、滋養鄉情,為推動産業融合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

四是通過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建設推動組織人才振興。結合開展基層黨建“五基三化”攻堅年行動,開展強優組織、黨旗領航系列活動,實施頭雁提升工程,積極培養後備力量,不斷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四、示範區建設傳承紅色基因和發動群眾參與情況

一是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效果明顯。丹桂村修整完善紅色遺址、修繕村史館等,僅2022年國慶期間,累計接待遊客75批次1200余人,當地群眾通過開設紅色民宿、農家樂等增加了收入;百馬村建設紅色文化長廊和紅色教育基地,喚起群眾對革命先烈的記憶和崇敬之情;古河村街上對三街四巷進行設計改造,打造成集紅色、民族、民俗和廉政教育于一體的體驗休閒小鎮。

二是群眾“全過程參與”。在項目設計中,以群眾滿意和特色為主導,結合示範區內的自然稟賦、人文習俗、紅色資源等實際開展項目設計,並及時向群眾公佈徵求意見,多次組織群眾召開會議,共採納群眾意見10余條,確保項目有特色、群眾滿意。在項目建設中,以群眾支持和質疑為主導,通過邀請群眾代表10多名監督項目施工、聘用200多名群眾參與項目建設、邀請群眾代表30多名參與項目驗收等措施,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典型1】大化縣“五個堅持”推動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

2022年,大化縣以實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範區項目為紐帶,堅持規劃先行、環境為基、産業為要、文化鑄魂、黨建引領,探索創新“五大振興”耦合機制,有效促進群眾增收、人居環境改善和紅色文化傳承,強化了基層組織。

一、堅持規劃先行,為項目建設提供引領

聘請廣西旅規院對示範區紅旅産業作中長期發展規劃,充分考慮自然生態、人文習俗、建設目標等要素,確定“突出紅色基因、強化村屯黨建、發展多元産業、建設新時期美麗宜居村莊”主題,確保有特色、發揮效益,推動多産業融合發展,為實現“五大振興”注入活力。

二、堅持環境為基,以項目推動生態振興

實施道路提升、“廁所革命”等五大工程,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和美的魅力村莊,助力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發展。2022年,示範區接待各類遊客約10萬人次。

三、堅持産業為要,以項目推動産業振興

圍繞“山、水、田、光、養”主題,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加工業、農旅融合、光伏發電、養殖産業等特色産業發展,形成了多業併發、多産並舉的良好勢態。

四、堅持文化鑄魂,以項目推進文化振興

通過修繕紅色遺址、村史館等,凝神鑄魂、以文化人、滋養鄉情,為推動産業融合發展增強“軟實力”。

五、堅持黨建引領,以項目推動組織人才振興

結合開展基層黨建“五基三化”攻堅年行動,不斷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典型2】紅水河畔融紅旅 彩票資金“閃金光”

2022年,大化縣依託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支持,以古河鄉丹桂村、古河村為核心,打造古河紅旅融合綜合體鄉村振興示範區,有效促進紅水河畔紅旅融合。

一、立足遺跡保護,傳承紅色基因

示範區擁有大化革命紀念館、覃國翰將軍故居、初心路等紅色資源,大化縣以“把紅色革命遺跡保護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出發點,建設紅軍步道紅色文化長廊、岜崩洞場景佈置、將軍廣場及紅色文化産業環境提升項目,修繕丹桂村初心路、丹桂村村史館,修整岜崩洞革命遺址,建設丹桂村旅遊服務中心、停車場等配套基礎設施,為更好推動紅旅融合、傳承紅色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深入挖掘故事,豐富紅色文化

大化縣十分重視挖掘紅色革命故事和紅色文化內涵,組織宣傳部、文廣體旅局、黨史辦等100多人次,深入丹桂、百馬、古河等村屯挖掘、收集、整理紅色故事,整理編輯、出版了《革命老區發展史》《覃國翰將軍傳》《紅色古河》《丹桂村志》等書籍近20余本;徵集軍帽、槍套、彈夾袋、石磨等紅色文物20余件。

三、深化紅色教育,培育紅色新人

依託大化革命紀念館(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桂西區指揮部原址)、覃國翰將軍故居等資源,大化縣組織各級各部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427場次3萬多人,帶領廣大黨員幹部組團重走初心路。教育部門充分發揮校園開展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作用,厚植青少年愛黨愛國根基。每學期開設紅色教育課程不低於3個課時,根據不同學段認知特點講述紅色文化,全縣99513名學生均接受過紅色教育。

四、推進項目實施,發展紅色産業

依託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大力發展紅色、生態、休閒、農業觀光等産業,促進紅色教育、農耕文化、休閒旅遊等有機融合。實施丹桂村、古河村、四聯村、百馬村改擴建硬化道路14條道路23.16公里,實施古河村紅色文化産業環境提升項目,建設古河將軍休閒廣場、常谷紅色教育基地、丹桂村精品示範村項目,引進北京銘圓研學旅行有限公司規劃開發大化古河研學實踐教育項目,極大提升了紅色旅遊産業發展格局。

【典型3】用好彩票公益金 山窩窩里長出“金菜葉”

2022年以來,丹桂村黨總支部團結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借助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春風,探索發展綠色蔬菜設施農業,闖出了一條具有丹桂特色的産業發展之路,山窩窩里長滿了“金菜葉”。

一、因地制宜,大膽嘗試

丹桂村黨總支部時常組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開展調查研究,到梧州、賀州各地學習農業發展經驗,經過反復討論和對比,大家一致認為,冬季蔬菜值得一試。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的幫助下,丹桂村爭取到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18萬産業發展資金支持,建設了泵房和簡易灌溉設備。廣西農科院提供種子,黨員&&整合了30畝冬閒地種菜。歷時三個月,首批收穫寶島脆菜心、芥藍苗2.6萬斤,銷售額達8.6萬元。

二、科學規劃,乘勢而上

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丹桂村申報的綠色蔬菜設施農業項目被納入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獲得600萬資金支持,為産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丹桂村黨總支部以工業化思維、産業鏈思路謀劃發展之路,大力建設灌溉、排澇、田間運輸軌道等農業基礎設施,規模擴大到230畝。科學佈局延伸産業鏈,引入豆角、辣椒等新品種,融入螺螄粉大産業,建設育苗棚、螺螄粉腌制菜加工廠,建立起育苗—種植—加工—銷售全産業鏈。開展公司化運營,引入龍頭企業組織生産運營,依靠公司資金、管理、渠道以及品牌優勢,帶動當地及周邊華善、弄法、古河、德禮等村種植預計超過1000畝。

三、黨建引領,攻堅克難

充分發揮丹桂村黨總支部戰鬥堡壘作用,採取“支部+黨員+群眾”模式引領發展。面對“用地難”,黨員&&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極短時間內共流轉耕地230畝,荒坡地700畝;面對“技術難”,同廣西農科院蔬菜所支部結對共建,在丹桂村建設良種培育和試驗種植基地,落實農業科技特派員機制,實地培訓農民種植技術、傳授專業知識面對“銷售難”,與企業簽訂合同,企業實行統購統銷,解決群眾後顧之憂。

四、以民為本,聯農帶農

丹桂村黨總支部堅持群眾利益至上,廣泛動員、帶動群眾參與,提高産業覆蓋率。在産業發展中努力拓寬聯農帶農渠道,通過土地流轉、雇傭勞動、帶種帶養、技術培訓、消費幫扶等形式助農增收。預計全村每年土地流轉收益達16萬元,帶動務工200戶增收60萬—80萬元,帶動研學産業群眾收益20萬元,産業分紅1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

【典型4】大化縣:堅持“三導向”群眾“全過程參與”彩票公益金項目

大化縣積極踐行人民至上理念,在實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中,始終堅持“群眾需求、群眾滿意、群眾參與”三個導向,讓群眾“全過程參與”項目實施,不僅充分發揮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效提升群眾滿意度。

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謀劃項目。堅持問題導向,結合項目區域實際,根據群眾需求和發展實際謀劃項目,確保項目的可行性。

二、以群眾滿意為導向設計項目。為高標準、高起點建設項目,項目設計環節將項目實施範圍內的自然稟賦、人文習俗、紅色資源等相融合,並及時向群眾公佈,徵求意見,確保項目有特色、群眾滿意。

三、以群眾參與為導向建設項目。主動邀請群眾對項目進行監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做到“一個項目、一本台賬、一名責任人”;主動對接施工單位,推薦有務工需求的群眾或者脫貧戶參與項目建設;由鄉鎮人民政府會同各相關部門及相關村屯群眾定期對管護效果進行檢查,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嚴格管護。

【典型5】大化“四強”驅動 借助中央彩票公益金 打造七百弄雞全産業鏈

大化縣堅持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牢固樹立全産業鏈思維,充分發揮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導向作用,持續打造七百弄雞産業,助推鄉村産業興旺、農民增收。

一、強保障。一是組織保障。大化縣委、縣人民政府將七百弄雞作為大石山區群眾的主導産業進行重點培育和大力發展,成立七百弄雞産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七百弄雞産業發展中心,統籌推進七百弄雞全産業鏈發展。二是資金保障。以中央彩票公益金撬動、整合財政銜接補助資金、幫扶資金等3048.85萬元,建設七百弄雞種雞場、七百弄雞提純復壯科研項目、皮太七百弄雞養殖場擴建項目以及古河鄉丹桂村東地屯産業路等産業配套項目。三是技術保障。依託中國農科大、廣西畜牧研究所、廣西獸醫研究所、廣西大學等科研院所,聘請專家指導七百弄雞育苗,確保雞苗品種純正、品質優良。四是政策保障。出臺《七百弄雞養殖技術規程》《七百弄雞質量控制規範》《關於加強七百弄雞産業發展風險管控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制定河池市首部保護家禽條例《七百弄雞保護條例》,已獲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施行,構築七百弄雞全産業鏈政策支持體系。

二、強鏈條。一是擴大規模。通過出臺産業獎補、銷售獎補、保險扶持、物流補貼、養殖加工貸款貼息等産業發展系列優惠政策,在種苗繁育、銷售、物流等環節給予補助。目前,全縣培育有1個七百弄雞産業核心示範區;建成5個七百弄雞繁育場,年可繁育500萬羽;158個七百弄雞規模養殖場,年可養殖七百弄雞300萬羽以上。二是延伸加工。投資1.06億元建成宰殺、冷藏、熟食品加工、包裝、物流一體化的縣冷鏈物流中心,延長産業鏈。目前,七百弄雞屠宰生産線日可宰殺3萬羽活雞。三是銷售物流。依託縣冷鏈物流中心,進一步加強産銷對接,打造從雞苗到餐桌的全産業鏈,拓寬銷售鏈,産品遠銷北京、廣州、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2022年,七百弄雞銷售總額1.55億余元。

三、強品牌。面對市場激烈競爭,從強品質、樹品牌、抓營銷入手,著力塑造七百弄雞市場競爭優勢。一是加強品質建設。委託廣西營養學會開展七百弄雞營養成分檢測和營養學評估,嚴格實行“先行後養、條件審查”養殖申報備案制度等十項制度。二是打造特色品牌。七百弄雞先後通過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圳品”認證,獲得首屆廣西好食材“十大好吃雞”榮譽,入選“廣西好嘢”第二批廣西農業品牌目錄,成為區域公用品牌。七百弄雞産業園獲確定為2022年粵桂協作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産業園。三是推動品牌提升。建成1個七百弄雞文化展示廳,加強産品推介,七百弄雞連續2年登上全國“兩會”餐桌。在深圳消費幫扶好産品評選推介活動中入圍深圳消費幫扶“百強”好産品,品牌附加值不斷提升。

四、強帶動。一是龍頭帶動。成立大化縣農村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培育廣西大化桂通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組建古河鄉丹桂村種養專業合作社等55家七百弄雞農民合作社。二是組織聯動。持續推行組織聯引、多戶聯建、輪值聯養、效益聯享和統一進苗、統一培訓、統一防疫、統一管護、統一銷售的“四聯五統”養殖模式。目前,七百弄雞産業覆蓋全縣16個鄉(鎮),受益群眾3.7萬多戶14.8萬多人,其中脫貧群眾1萬戶4萬人。三是利益拉動。明確七百弄雞養殖場或種雞場的産權歸屬,並納入農村“三資”管理。養殖場或種雞場收益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收益存入村集體經濟組織賬戶,專戶存儲,專款專用。2022年,大化縣發展七百弄雞養殖310萬羽,出欄221.76萬羽,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