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中國文聯等有關單位緊緊圍繞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組織開展“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系列活動,推動文化鑄魂、文化培根、文化養德、文化興業。各地創新形式,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活動辦在村裏、把資源引入村裏、把消費留在村裏,促進鄉村文化資源活化應用和鄉村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11月21日至25日,“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作為“大地流彩”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活動集結了來自全國多地的百餘名農民演員、鄉村工匠以及200多種鄉村非遺項目、500多個農業文化遺産特色産品進行展演展示。
鄉村文化如何做好保護傳承?鄉村文化資源的澎湃活力如何助推文化産業綻放新光彩?如何滿足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場活動,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讓鄉村文化更有“鄉土味兒”
李保華劉葫蘆烙畫作品展示
“在葫蘆烙畫,可不常見。”在全國鄉村文化建設成果展展廳裏,山西陽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劉葫蘆烙畫第六代傳承人李保華的宣傳位前站滿了人。“我是山西省唯一一名獲獎者。”李保華説到自己能參加這次展演的原因時,話語中充滿了自豪。據他介紹,因為在大地流彩——首屆鄉村文化産業創意大賽成果發佈活動中獲得了創意優秀項目獎,自己才有機會來到北京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研究表明,七成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源於農村。本次展演季專門組織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體驗,匯集陶藝、編織、剪紙、雕刻、皮影、服飾、美食、刺繡、鑄造、農民畫等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産作品,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繡代表作品《錦繡臺江》、江西婺源的甲路紙傘、二十四節氣等都在展演季上亮相。
《村潮涌動生華彩》展演活動現場
尊重農民意願和喜好,為農民搭建展示風采的舞臺。《村潮涌動生華彩》展演籌備期間從近300個報送節目裏優中選優,挑出20余個涵蓋多類藝術形式、涉及鄉村文化多領域的節目,其中不乏原創首秀之作,像重慶非遺《石工號子》、具有民族特色的《老姆登之夜》以及玉樹農牧民表演的《三江源頭祝酒歌》等。以“鑄魂、培根、養德、興業”串聯《春華秋實》等篇章,節目源於鄉村且農民為主角,如新編滸浦花鼓、眉戶説唱展現移風易俗成效,《非遺裏的和美中國》呼應鄉村工匠培育工程。融合創新方面,集“大地流彩”全年精華,有紅色文化故事講述、特色廣場舞展示、村BA球隊風采呈現、“村 T”與特産融合、農民攝影創作分享等,如《請到武夷來吃茶》體現農文旅融合發展。農民是展演的絕對主體,“農民歌唱家”“農民詩人”等積極參與,帶來源於鄉村生活的作品。濃厚“村味”瀰漫全場,非遺節目如內蒙古長調、海南民歌等盡顯鄉村文化底蘊,“村字號”節目集錦則集合各類鄉村活動精華。
堅持農村主場、農業主線、農民主體,農民當主角、主演、主力,是“大地流彩”的首要遵循。無論是傳統文化的現場展示,亦或是特色鮮明的節目展演,都讓“鄉土味兒”成為鄉村文化服務供給的源頭活水。
接地氣聚人氣,激發鄉村文體活動的內生動力
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關鍵在人。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農民既是受益者,也應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11月22日下午,木火樂團在展演現場為觀眾們帶來了專場音樂演出,臺上樂團用獨具少數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呈現著雲南怒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的精華,台下的觀眾們認真傾聽,其中一個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住在朝陽公園附近的李先生中午一接到小孫子就趕到了全國農業展覽館,“平時他就喜歡聽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上周幼兒園剛剛教了豫劇他也很喜歡。”小朋友站在最前排聽得認真,臺上的木火樂團演得精彩。
“木火”一詞來自怒族和傈僳族等少數民族原始生活生産方式鑽木取火,也有音樂文化薪火相傳的寓意在裏面。木火樂團的音樂,涵蓋了怒江各民族的神話圖騰,山川風物,遷徙祈福祭祀和婚嫁風情等,具有濃厚的怒江各民族的音樂元素與土壤,用音樂作品宣傳鄉村文化,為鄉村而歌。
近年來,“村晚”“村BA”“村舞”“村歌賽”持續火熱,給鄉村注入新的活力,成為了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注腳。
“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全國鄉村籃球(村BA)菁英賽”現場
座無虛席、全場吶喊,從白天打到黑夜,這些都是貴州省臺江縣“村BA”的現場盛況,11月22日晚,“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全國鄉村籃球(村BA)菁英賽”同樣座無虛席、一票難求。賽場上,2024年全國“村BA”全明星代表隊與全國“村BA”冠軍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代表隊同場競技,並穿插展演廣場舞、舞獅等“村舞”節目,充分展示了村味體育的別樣風采。同時,將鄉土特色濃郁、農民喜聞樂見的“村BA”“請”進城,也讓村味體育走上了全國舞臺,與大學學子親密接觸,營造社會各界關心關注鄉村文化振興的良好氛圍。
如今,放眼全國各地,各種鄉村文體活動不斷推陳出新,各類鄉村“賽事”“活動”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推動鄉村文化迎來了發展繁榮熱潮。期待越來越多的地方把傳承發展和開發創新有機結合,匯聚起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強大合力,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越來越有“精氣神”。
鄉愁留得住,讓文化産業煥發生命力
振興鄉村文化要用文化巧妙打造新業態,讓文化産業行得遠。文化不僅為凝心聚力提供了精神橋梁,還為産業發展積累了深厚土壤,基於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打造富有文化內涵、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旅新業態,可以點亮鄉村文化空間,為鄉村産業振興插上翅膀。
河北廊坊楊莊鎮鮑各莊村葫蘆文化展區
在河北廊坊楊莊鎮鮑各莊村,葫蘆不僅僅是一种經濟作物,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據參加本次展演的村幹部王小培介紹,鮑各莊村通過免費發放葫蘆苗、回收葫蘆、培養手藝人等一系列措施,不僅美化鄉村環境,增加村民收入,更涵養了一種獨特的葫蘆文化。葫蘆文化基地不僅是休憩的好去處,更是文化交流與思想碰撞的平臺。目前,鮑各莊葫蘆文化基地已經開發了有生肖元素、婚禮元素、梅蘭竹菊元素、京劇臉譜元素等葫蘆工藝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二十余萬元。給機會、提水平。不少鄉村宣講員、文化宣傳員正逐步成為當地的致富&&人,領著大家看,帶著大家幹,發揮“領頭雁”的作用,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抹亮麗風景。
“農文旅”融合發展正成為各地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文旅融合通過理念融合、資源融合、市場融合、産品融合、服務融合、要素融合等路徑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文化保護傳承創新、鄉村文創産業升級、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打造新引擎、開創新模式。
11月24日,在首屆民間文化達人故事匯現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分享了自己在家鄉河南洛陽羅嶺鄉創立的“愛和小鎮”的心路歷程。佔地3000畝的愛和小鎮,很快有了鄉村風情藝術公園的模樣。項目區內不設食宿接待業務,由搬遷出去的貧困戶負責,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裏的村民,第一次在家門口有了種地以外的收入。
今年兩會,郭愛和作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國家設立‘美育日’”的建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鄉村建設不僅是經濟建設,也是文化和心靈建設,要讓藝術走進鄉村,感染鄉村,塑造鄉村。”郭愛和説,每年冬天,他都要舉辦一次當日藝術展,邀請國內外藝術家來愛和小鎮,當日創作、當日展覽、當日拍賣、當日捐贈,款項用於周邊村莊適齡兒童的美育教育。郭愛和以鄉愁鄉情為紐帶,讓藝術設計工藝美術賦能鄉村振興,讓“鄉愁”與“鄉建”融合共生、互惠互利。
2024年文綜新課標卷第39題,選取大南坡村探索美學賦能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創設情境,以考查學生對文化的功能、辯證思維的特徵等學科主幹知識的掌握水平和運用能力。試題將美育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讓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提升審美素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裡的大南坡村指的就是雲臺山腳下美學經濟的實踐地——修武大南坡村。
首屆民間文化達人故事匯現場,“90後”策展人王彥之為大家介紹了她所在的左靖工作室所創立的“大南坡計劃”。大南坡計劃以河南修武縣大南坡村為站點,是一個涵蓋了美學實踐、自然教育、社會美育、地方營造、建築活化、景觀設計、展覽實踐、産品與空間創新等各種活躍動能的聯合體。主創團隊發掘自然風物、研習文化歷史、收集村民需求,通過展覽實踐、空間營造與兒童美育,推進村落景觀更新,影響公共生活變遷,並在其中發現鄉村日常生活的韻律。通過營造合乎尺度的居住和公共空間,大南坡計劃力圖恢復理想的人際交往關係,以持續的文化生産,踐行社會美育,驅動社會進步。
在縣鄉政府、廣大村民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9月,大南坡躋身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024年4月2日,“焦作市修武縣大南坡村:留住鄉愁,傳承文脈,用‘美學經濟’引領鄉村振興”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文化和旅遊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
文化不興,“魂”係何處?文化既興,“根”在家園。鄉村文化,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雖已落下帷幕,但它所掀起的鄉村文化振興浪潮卻遠未平息。它讓我們看到,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無盡的潛力,堅守農村主場、農業主線、農民主體,尊重農民意願,喚醒共同文化記憶,鄉村文化的“鄉土味兒”才能愈發醇厚,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永不乾涸的精神源泉。
未來,讓我們繼續沿著這條充滿希望的道路前行,讓更多的鄉村在文化的滋養下煥發出勃勃生機,讓每一位農民都能在文化的懷抱中收穫滿滿的幸福與自豪,書寫出鄉村文化振興更加絢麗多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