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口幫扶,讓高原牧區孩子上好學

開學之際,記者走進青海省果洛西寧民族中學

來源: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6日 11:22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6日 11:22
原標題:教育對口幫扶,讓高原牧區孩子上好學
正在加載

圖①:學生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人工智慧教育實驗中心做機器人實驗。圖②:週全(右二)指導學生做化學實驗。圖③: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學生上口琴課。果洛西寧民族中學供圖。圖④: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學生在課間打籃球。圖①②④均為鐘祖華

    引子

  清掃教室、領取新書、收拾宿舍……開學了,青海省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學生們重返校園。前不久,學校包車,將這些孩子從400多公里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回西寧。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處青海東南部,平均海拔4200多米,自然條件艱苦。2017年,上海投資,在西寧為果洛援建了這所寄宿制中學。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到西寧第一站,就來到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總書記在這所中學調研時指出:“堅持全國一盤棋,相互幫助,特別是沿海地區要幫助西部地區,發達地區要幫助欠發達地區,都要找準角色。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教育對口幫扶,要把孩子們培養好,這有深遠的意義。”

  從199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拉開帷幕,到新時代升級為東西部協作;從給錢給物,到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協作格局,資金流、資源流、技術流、人才流向西部奔涌。

  以青海為例,黨中央部署上海等6個省市和清華大學等23所高校對口援青,其中教育援青實現了各學段、各地區、人才資金項目全覆蓋,推動青海全省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綜合實力顯著改善和提升。

  2023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公佈,其中提出,“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全面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整體提升辦學水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

  在青海等欠發達地區,怎樣發揮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政策優勢,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基礎教育?新學期伊始,記者走進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實地探訪。

  從“有學上”邁向“上好學”,1萬餘名孩子從高海拔地區到低海拔地區接受更好教育

  湛藍天空下,教學樓、宿舍樓黛頂紅墻,與寬闊平整的綠茵場相映成景。明亮教室裏,書聲瑯瑯。高三(1)班學生迪洛正和同學們一塊兒上早讀,手中捧著的新課本,散發出淡淡紙墨香。

  兩年前,當時15歲的迪洛帶著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錄取通知書,迎著濛濛晨霧,踏上從家鄉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開往西寧的大巴車。

  早晨7點發車,8個多小時車程,迪洛激動得一路都沒有打盹。第一次到西寧,回想起當時場景,迪洛記憶猶新:“很高的樓、很多的車、很寬的馬路,城市很漂亮,學校更漂亮!”

  迪洛的家在甘德縣下貢麻鄉索合青村,村民們居住分散,戶與戶之間有時相隔幾重山。從家到迪洛曾經就讀的下貢麻鄉寄宿制中心小學,40多公里路,騎摩托車一般要近2個小時,遇到惡劣天氣,時間甚至翻倍。

  “舅舅每個月接送我一次。”迪洛回憶,冬天尤其難走,遇上下雪,羊腸小道凍成了一條冰帶子。風雪刮在臉上,很疼,她便把頭埋在舅舅的衣服後襟裏。

  到了夏天,迪洛的父母要把牛羊趕去夏牧場,她上學的路程因之增加了一倍。“每次到學校,下了車,腳都是麻的,得慢慢走一會兒才能緩過來。”迪洛説。

  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果洛州教育水平、師資條件相對落後。果洛州教育局局長久邁旦增坦言,到基層調研時,上學遠、升學率不高等教育問題,是村民們反映很突出的問題。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對口援青重大決策部署,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山東等6個省市對口支援青海6州。10多年來,各相關部門、省份積極響應,安排幫扶資金近27億元,幫助青海實施新建、改擴建各類幼兒園項目3184個、中小學項目3035個。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就是援建項目之一。

  對口援建果洛州的上海市援青糰隊,在多年幫扶中發現,自然地理條件是限制當地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們把目光瞄向省會西寧——這裡氣候更溫潤,交通更便捷,對教師的吸引力更強,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條件更好。

  經過實地調研、多方協調,果洛西寧民族中學2017年在西寧市城北區開工建設,2019年7月建成投用。學校佔地51畝,總建築面積2.9萬餘平方米,面向果洛州所轄6縣招生。“這是上海啟動對口支援果洛州以來建成的最大單體援建項目。”上海市援青幹部聯絡組組長,果洛州委副書記、副州長趙勇介紹。

  從“有學上”邁向“上好學”。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自2019年招收首屆學生以來,已有1700余名果洛籍學生從高原牧區來到省會西寧讀書。在青海,受援6州共有1萬餘名孩子從高海拔地區到低海拔地區接受更好教育。

  配套建設教學、生活硬體設施,營造良好學習生活環境

  “丁零零……”中午12點,下課鈴響。結束了一上午的教學活動,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師生步入食堂。

  食堂上下兩層,窗明几淨。走近售餐窗口,各色菜肴豐富多樣、價格實惠:6元一份的西藍花炒香腸、3元一份的麻婆豆腐、1元一份的紅燒冬瓜……

  伴隨著刷臉支付設備“支付完成”的提示音,迪洛很快打好了飯,“一碗西紅柿雞蛋面,外加一個小菜,總共花費10元錢。”

  迪洛與記者邊吃邊聊:在牧區學習生活時,受飲食習慣和交通因素影響,很少吃到新鮮蔬菜。如今在學校,每天換著花樣吃,價格能承受,每月還能按政策領到270元補助。

  營養均衡身體好,迪洛到西寧上了兩年學,個頭躥高,身體結實了不少。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副校長楊文博告訴記者,學校每天都有專人審核當日食堂菜單:午餐不少於7個菜,晚餐不少於6個菜,每餐至少2個葷菜,並提供特價菜和免費湯。食堂添置了洗碗機、消毒櫃等設備,用細緻週到的服務,為遠道而來的學生營造“家”的氛圍。

  走進迪洛的宿舍,更能感受到“家”的溫馨。8名學生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間,置物架、鞋櫃、衣櫃、自動升降晾衣架等一應俱全。再看迪洛的被褥,最底下是一層5厘米厚的棕墊,上面鋪了一層4厘米厚的褥子。

  “棉花被子有5斤重,冬天不會覺得冷,枕芯是用蕎麥皮填充的,枕著可舒服了。”迪洛説,冬天宿舍有暖氣,平時24小時供應熱水,洗澡比牧區方便得多,每層樓還設有專門的洗衣房。

  生活條件好,學習條件同樣好。校園裏,各式各樣的教學設施讓記者眼前一亮:多媒體教室裏,桌椅都是環保材質的,還安裝了護眼燈,用上了“智慧黑板”;書法教室裏,懸挂著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的書法作品,均出自學生之手;還有鋼琴教室、舞蹈教室,也都場地專業、設施齊全。

  最有趣的,是被學生親切稱作“機器人教室”的人工智慧教育實驗中心。在這裡,可以看到各式機器人、可穿戴設備、3D打印機等,還能看到不少學生的手工作品,有自動化機械設備模型、微縮版的瑪爾擋水電站……

  高二(2)班的賽日太和幾名同學正測試人工智慧程序:隨著鼠標輕點,一輛小汽車在放置了石頭、鐵桿、凳子等物品的地板上自由穿梭,完美避開障礙物。

  “給小車搭載傳感器,通過程序控制,小車就能精準識別顏色和障礙物。”賽日太説,這些都是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拓展課上學到的知識,他們正在按照所學進行實操訓練。

  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拓展課教師王輝雲告訴記者,建設這個機器人教室,花費49萬餘元,授課的除了學校老師,還有上海人工智慧領域科技公司員工擔任的“校外導師”現場或“雲”上授課。賽日太所在的機器人社團,今年5月參加青海省第十四屆中小學生機器人競賽,獲得機器人工程普及賽、腦科學人工智慧挑戰賽兩個項目的季軍。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長常途介紹,學校建設總投資1.45億元,其中上海援青資金投入1億元,全面對標上海市學校建設標準和功能設置,“上海大力度支援,為牧區孩子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他們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也激勵我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滬青教師雙向交流,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高二(3)班的一堂化學課擺起了擂臺賽:班裏學生分成6組,各派1名代表上臺,3人快速出題,3人快速應答,結合問題書寫化學方程式。既比速度,也比書寫規範和細節。

  台下,6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互相“找錯”,也互相幫助。隨著倒計時鈴聲響起,橙子、蘋果、西紅柿、檸檬等獎品,一一分發到學生手中。

  這一場比賽的獎品,隨即轉化為下一場比賽的實驗物品。班裏學生班瑪仁增和其他同學配合,將幾根帶有導線的銅片和鋅片依次插入水果,連接其間的小燈泡隨即閃閃發光,引得現場掌聲陣陣。

  來自上海市格致中學的援青教師週全循循善誘,為學生們講解原理:水果中的酸性汁液相當於電解質溶液,銅片是正極,鋅片是負極,電子通過導線從負極流向正極……

  傳統講授式教學以“教”為主,教師與學生間缺少互動。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工作以後,週全帶來了互動式教學理念,更側重雙向交流,寓學于趣,寓教于樂。

  2013年以來,各援青省市先後選派各級各類近2000名教師赴青支教,培訓青海本地教學管理、教研人員和骨幹教師8000余名,指導推動370余所中小學校與青海中小學校建立結對幫扶關係。

  上海部分中學與包括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在內的多所青海本地中學簽訂對口幫扶協議,2016年以來先後派出4個批次38名援青教師,同時接收逾700人次的青海本地教師赴滬交流培訓。

  2023年,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語文教師黃榮榮來到上海,在上海市大同教育集團跟崗學習了兩個多月。一堂高中語文示範課,讓她印象深刻。

  “假如你去旅行,需要找一名同伴,是選擇李白還是杜甫?”在講解古詩《夢遊天姥吟留別》和《登高》的課堂上,老師提問。

  “我選李白”“我選杜甫”……學生們回答踴躍,老師則繼續追問“為什麼”。

  隨後,學生們登臺,有的從詩歌創作背景講原因,有的從詩人人生經歷談感受。老師邊傾聽,邊總結,邊啟發:“兩人生活境遇不同,但都有直面生活的樂觀與豁達,都有深藏心底的家國情懷。”

  “講詩詞,亦是講歷史,講生活,講人生。”黃榮榮很有感觸,“要在互動教學中讓學生産生情感共鳴、價值認同,真正讓學生有收穫、受啟發。”

  “剛到西寧,難免想爸媽、想糌粑、想酥油茶,想清晨太陽爬上山坡,想雨後彩虹挂在山腳下的家……”“長大後,我想在人工智慧領域繼續深造,讓遠在牧區的家人也能享受智慧生活……”

  看著學生們飽含真摯情感的文字,黃榮榮深受感動。她從上海培訓回來後,觀察到有的學生因為異地求學産生思鄉之情,就在課上佈置了作文題目“心中的家鄉”。作文課上,黃榮榮既講寫作,點評優秀作文,也疏導情緒,給學生積極、正向的心理輔導。

  近年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將“心理輔導”“生涯規劃”等納入日常教學,同時開設人工智慧、鋼琴、書法等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每次回家,媽媽最喜歡聽我用口琴吹奏曲子,也愛聽我分享學校的學習和生活。”高二(1)班的曲央卓瑪説,寒暑假期間,她會把在學校學到的衛生健康知識、地理知識、生物知識等講給家人,有的還能在放牧中派上用場,“那種被家人刮目相看的感覺,很棒!”

  對標上海先進經驗,借鑒考核和管理制度,帶動教學質量提升

  臺上,悠揚的旋律響起,學生們身著亮麗的博拉裙,跳起歡快的舞蹈;台下,掌聲陣陣,好評連連……

  2023年12月,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舉辦藝術節,高二(1)班學生帶來的節目《火熱的旋律》,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從節目配樂、服飾到動作排練,班主任肖飛雪全程精心設計。

  “注重文化課程,也注重文化活動、課餘活動。”連續3年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的肖飛雪談起教學管理頭頭是道,“這樣有利於提升班級凝聚力,更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收穫。”

  肖飛雪不唯文化課的教學理念,緣于多年教學實踐,更得益於考核管理指揮棒的正向指引。借鑒上海部分中學管理經驗,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引入發展性評價制度,不只看重學習成績,更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納入教師年終績效考核,用制度引領教學與管理方式轉變。

  這樣的制度引領,需要魄力。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教學質量領先果洛州多數中學,但相比西寧的兄弟學校,還存在不小差距。是狠抓學習成績,還是立足學生全面發展?常途他們猶豫過,最終堅定地選擇了後者,全面對標、引入上海優秀中學的先進管理制度,“教育,考驗‘百年樹人’的耐心與定力。”

  這樣的制度引領,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結果導向,也有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的過程創新。

  來到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後,週全帶了好幾個徒弟,高二年級化學老師白玉芳是其中之一。一次,白玉芳在辦公室備課,怎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晶體結構”這個概念,她有些犯難。

  週全遞給她幾塊橡皮泥和幾根小木棍,“書本上的‘晶體’是平面的,你把它捏成立體的,是不是更形象?”

  課上,白玉芳給學生展示自己“捏”成的不同晶體,專業的問題講出來,還能“看”得見,學生們上課熱情更高了……這堂課,週全認真旁聽,記錄白玉芳的講解過程及學生反應,課後提出建議:“通過打比方、舉例子,專業的問題還可以講得更通俗一些,與學生的互動還可以再多一些。”

  白玉芳也經常旁聽週全的課,學習的同時,對週全哪些知識點沒講到、哪些還能再拓展,她也直言不諱:“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我們為的是共同把課上好。”

  師徒間的默契互動,有章可循。借鑒先進管理經驗,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實施教師“老帶新”“師帶徒”結對制度,實施互相聽課、評課制度,學科骨幹與青年教師共同成長。

  這樣的互學互評,通過一根網線,連接起多校合作。

  屏幕這頭,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正在上化學課,教師秦萬德什加採用動畫方式,演示電極材料、電解質溶液等構成原電池的基本條件,把知識點講得通俗、形象。

  屏幕那頭的西寧和上海,週全與上海部分中學的骨幹教師在線上觀摩評課,並在課後給出改進意見:動畫生動,但還是比不上實物直觀,相關材料也不難準備,最好能和學生一起現場做實驗,在互動中提升教學成效。

  2023年3月,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與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學簽訂協議,成立果洛州屬高中三校聯盟,圍繞教學改革、學校管理等深度合作。

  “每校每月選派骨幹教師,在線上示範課,三校和上海部分中學的老師遠程觀摩,開展評課議課,推動互促共進。”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副校長鐘祖華説。

  制度創新,帶動教學質量提升。果洛西寧民族中學高考錄取率連續3年均為100%。

編輯:魏利潔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教育對口幫扶,讓高原牧區孩子上好學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