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記者 韋佩珊)河北省威縣,曾經被形容為“四不靠”(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鐵路、不靠大城市),是典型的內陸農業縣。歷史上長期落後,2012年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貧困人口17.1萬,2018年9月成功脫貧摘帽,2023年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名單。近年來,威縣綜合實力由邢臺市第三梯隊大步躍升至第一梯隊,主要經濟指標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居民儲蓄存款等指標較“十二五”前增長了10倍以上,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威縣速度”。威縣是怎麼做到的?近日,記者走進威縣探訪振興之道。
改革破題 築巢引鳳
2014年1月,威縣被河北省確定為黑龍港流域綜合改革試點,開啟了改革發展之路。重點改革簡化行政審批,26個部門166項審批權限劃轉到行政審批局,42枚公章變成1枚行政專用章,建立“車間流水線式”運行模式,實現簡單事項即刻審批、聯辦項目一口受批、並聯審批一章多效、踏勘驗收統一進行,審批效率平均提高75%。2017年率先探索“70證合一”,打造“一窗辦”“就近辦”“承諾辦”,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只跑一趟”或者“一趟也不跑”。
成功的改革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礎,顯著優化的營商環境培育出産業發展的土壤,對內對外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花香蝶自來,市場主體每年增長70%以上,威縣成功實現脫貧,並在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獲評河北省營商環境評價A類。
産業發展 多點開花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威縣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人口65萬,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根據自身資源制定産業發展策略,抓招商、上項目、抓改革、促振興,打破産業結構單一困境,一二三産齊發展,實現産業結構成功轉型升級,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梨産業:打造龍頭“梨”産業。威縣通過推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引入農業集團,打造農業産業優質品牌。如今威縣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秋月梨、新梨七號種植基地,優質梨種植面積達10萬畝,標準化梨園200多個,獲評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榮獲“中華好梨”榮譽稱號。2023年威縣梨果産量達17萬噸,總産值20億元,帶動全縣10.3萬名群眾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另外還組織舉辦梨花節暨迷你馬拉松比賽、果王爭霸賽等特色活動,帶動梨産業園區休閒觀光産業發展。
梨産業園
記者從在威縣賀營鎮紅龍集村龍集梨産業園區工作的脫貧群眾胡瑞允那裏了解到,當地農民原來只有單一種植收入,現在可通過土地流轉租金(每畝每年800斤小麥,按照當年市場價核算)、入園工作、村集體入股分紅獲得三份收益,收入明顯提升。
吃水不忘挖井人,為威縣梨産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河北省著名果樹專家曲憲忠,2023年被追授為“燕趙楷模”。
乳業:威縣2014年成功引入“君樂寶”乳業,目前建成規模奶牛牧場13個,其中萬頭牧場7個,奶牛存欄9萬頭,標準化飼草種植基地18畝,乳品深加工年産能28萬噸,3A級旅遊景區1個,形成了飼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及配套、旅遊觀光于一體的奶業産業全産業鏈。
君樂寶乳業生産車間
目前“君樂寶”乳業在當地共流轉土地10萬畝,農民土地租金收入每畝每年800斤小麥(按照當年市場價核價);置換勞動力5900人(含脫貧人口216人),務工收入人均5萬元/年,帶動域內人均增收6740元/年;第三牧場為全縣4567名脫貧和監測戶每人每年分紅450元。加工廠每年為133個村集體分紅558.6萬元,每村4.2萬元。2023年前三季度全産業實現稅收4100萬元,成為當地産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文旅業:威縣方營鎮孫家寨村自2010年以來以孝親敬老文化為核心,投資2600萬元建設“空巢老人服務站”,每月初一、十五舉辦“孝道餐”、“餃子宴”,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景點”,年接待遊客60000余人次。同時依託孝道文化發展“孝道經濟”,成立種植合作社、農産品銷售公司,為71名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同時,村容村貌不斷提升,村民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成為鄉村治理新典型。
孫家寨村
除此外,汽車零配件生産以及邢臺應用技術職業學院也是當地主要産業。
威縣從原來單一的農業縣到如今農業、製造業、文旅業等全面發展,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創造了欠發達地區後發崛起的典範,在華北平原鄉村振興工作上摸索了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