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油價格上漲,中國的飯碗還端得穩嗎?權威調查來了!

來源: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 | 2022年07月01日 17:30
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 | 2022年07月01日 17:30
原標題:中國智庫報告丨全球糧油價格上漲 中國的飯碗還端得穩嗎?權威調查來了
正在加載

  糧食安全,事關每個人的吃飯問題,也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今年以來,受疫情、極端天氣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全球糧油等大宗農産品價格持續上漲,糧食危機擔憂加劇。

  農業農村部日前宣佈,我國夏糧主産區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夏糧小麥增産豐收已成定局、質量好于常年。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全球糧食市場的波動是否會傳導到國內?面對全球農産品市場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我國如何端牢自己的飯碗?中國之聲特別策劃《中國智庫報告》6月27日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農業産業中的“喜”與“憂”》。

總臺央廣記者朱敏對話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農業産業發展報告2022》主編之一王國剛

  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必須牢牢守住的底線

  朱敏:我們經常聽到,我國口糧自給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這裡“口糧”是指哪些口糧?如何理解“自給自足”?

  王國剛:口糧包括稻穀和小麥,是國人實際上的主食。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確保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問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方針,確立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安全戰略觀。因此,從口糧的角度,自給自足是要達到絕對安全的狀態,完全通過國內生産滿足主食需求。實際上,我們所説的口糧絕對安全是98%以上。我們的人口基數太大,14億人口每天糧食消耗這麼大,依靠國際市場是買不來的。

  朱敏:這些口糧自給自足是否意味著沒有風險呢?就這部分口糧,我們還需要防範哪些風險?

  王國剛:2021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1.366萬億斤,實現十八連豐,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充分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我國口糧雖然説實現了絕對安全,但也面臨著一些風險,包括自然災害風險、病蟲害風險等。自然災害方面,隨著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灌溉的普及,有效提升了作物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可以説已基本擺脫了完全靠天吃飯的局面。但通過中國農業産業模型(CASM)模擬顯示,在極端自然災害情境下,我國口糧自給率也會下滑,甚至降至90%左右。口糧病蟲害風險方面,雖然説總體可控,但需謹防外來生物入侵。

  朱敏:當前口糧的高水平自給率能否完全應對國際糧價的波動?我們是該保持這樣的自給率還是需要作出調整?

  王國剛:當今世界,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疊加世紀疫情,農産品價格高位波動。我們報告的模型模擬結果顯示,大豆的國內外糧食價格聯動系數最高,玉米次之,稻穀和小麥最低,口糧國內外糧食價格聯動較弱,能完全應對國際糧價的波動。可以這麼衡量:從大豆來看,國外上漲1%,我們可能就上漲0.92%;但是從稻穀來説,國際上漲1%,我們可能上漲0.12%-0.15%左右,幅度上小很多;小麥的話,國際上漲1%,我們可能上漲0.2%左右;玉米可能上漲0.7%左右。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品種的自給率與國內外糧食價格聯動系數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説自給率越高,國內外糧食價格的聯動性越弱。由此可看,高水平自給率可以有效對衝國際糧價波動風險。作為國人的“主糧”“細糧”,口糧安全是糧食安全的關鍵,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了。口糧保持較高自給率,確保絕對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大豆、油料依賴進口多措並舉改善供給

  朱敏:我國油料作物目前的市場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王國剛:油料作物既能提供食用油,也能提供畜産品生産必不可少的蛋白飼料,無論是食用油還是蛋白飼料,我國需求量很大,這導致國內油料作物長期供不足需,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海關數據測算,2021年,中國大豆、油菜籽和花生三大油料作物總體自給率僅為32.9%。進出口貿易方面,近年來,大豆進口量最大,在1億噸左右,花生由貿易凈出口國轉變為貿易凈進口國,油菜籽凈進口量在波動中增長。所以後期如何確保一定的自給率,如何穩定供應鏈,是值得關注的一些問題。

  朱敏: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現狀?

  王國剛:從表徵數據分析看,我國油料自給率較低,供不足需。深層分析來看,我們通過測算發現,技術進步對三大油料作物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貢獻低於同期技術進步對粳稻和小麥的貢獻率水平。三大油料作物的技術效率也普遍較低,新技術沒有得到農戶的廣泛應用,換句話説,我國油料作物的科技創新與資源投入支撐不足、科技成果産業化推廣應用不足是競爭力弱、産能不足的重要原因。

  朱敏:我國大豆主要依賴進口,抑制我國大豆自産率的因素有哪些?

  王國剛:自1996年我國從大豆出口國轉變為大豆凈進口國以來,大豆自給率逐漸降低,2021年我國進口大豆9653萬噸,大豆自給率僅為14.5%。根據中國農業産業模型(CASM),預計2022年中國大豆總産量達到1948萬噸,凈進口量進一步增長到9762萬噸,自給率有所提高但仍然較低。抑制我國大豆自給率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單産低,我國大豆的平均單産在130多公斤,是美國等主産國的一半左右;二是生産成本高、利潤低,農民種豆積極性不高,我國大豆生産總成本是美國的2倍左右,利潤空間壓縮所剩無幾。即使與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作物比,利潤也非常低,所以經營主體生産積極性不高;三是生産空間有限,我國耕地資源短缺,可用於大豆生産的面積非常有限,生産跟不上快速增長的需求。

  朱敏:從1996年起,我國從大豆出口國轉變為大豆進口國,然後進口越來越多,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個轉變?

  王國剛:實際上,之所以出現缺口主要因為供需是不平衡的。原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實現100%的自給,主要原因是我們需求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畜牧業取得非常快的發展,對植物蛋白的需求量特別大。所以我們的缺口突然間放大了,這個是重要的原因。

  朱敏:大豆依賴進口的風險何在?在當前各國捂緊“糧袋子”“油瓶子”的情況下,我國大豆市場是否面臨較為緊迫的狀況?

  王國剛: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5.5%,進口來源高度集中,巴西和美國佔到進口量的93%,這導致國內大豆很大一部分有效供給取決於國際市場,尤其是主要進口來源國的生産與貿易情況。因此,大豆依賴進口的風險主要集中在供應鏈環節。2020年疫情暴發,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甚至恐慌,一些國家立即出臺了控制糧食等重要農産品貨源出口,求安求穩的國家策略,到目前捂緊“糧袋子”也時有發生。經過疫情的大考,雖然供應鏈上出現了主産國大豆到港延遲等問題,整體來看,我國大豆市場供應基本可控。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對大豆産業鏈供應鏈把控能力較弱,而大豆國內供需缺口大、剛性需求強勁,對國際市場依賴嚴重,加上缺失定價權,國內價格受制于國際市場,價格高位運行。

  朱敏:如何解決我國油料、大豆現在面臨的問題?短期內有什麼辦法?長期看,如何佈局?

  王國剛: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油料、大豆面臨的供不足需、科技支撐不足等問題,是發展過程中長期形成的。國家高度重視油料、大豆面臨的問題,大豆油料生産重視程度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農業農村部相繼出臺了多項配套政策。

  短期來看,國內生産方面:強化科技支撐,推進大豆等油料優良品種選育與技術創新推廣,提高大豆單産,不斷加大玉米大豆複合種植試點推廣面積,加大南方稻油輪作,不斷提高國內産量。國內消費方面:引導消費者合理膳食營養,減少油脂的過高攝入,降低油脂消費需求。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每日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已達到68克,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承認烹調油攝入量推薦值為25~30克,超出推薦攝入量1倍多。國際方面:加強多方産能合作,加快推進與阿根廷等拉美國家的深度合作,規避部分風險。

  長期來看,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大豆進口依賴性風險預警與監測體系,強化貿易風險管控;二是加強“農業走出去”戰略,以技術走出去為重點,加強多方産能合作,吸引周邊、中東歐等“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産能合作,不斷拓展大豆進口來源地;三是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與定價權的跨國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加大大豆生産、加工、倉儲、物流等跨國經營;四是優化佈局國産油料作物生産力佈局,開展大豆高産優質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培育高産、抗逆、適宜機械化作業的新品種。

  少吃紅肉多吃白肉你能做到嗎?

  朱敏:我國目前的肉類消費格局是怎樣的?有哪些變化趨勢?

  王國剛:從肉類消費總量看,我國肉類消費仍以豬、牛、羊肉等紅肉消費為主,以禽肉、水産為主的白肉消費比例逐步增長。從肉類消費結構看,豬肉仍是紅肉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人均豬肉消費量于2014年達到43公斤;受非洲豬瘟衝擊影響,人均豬肉消費量下降明顯,2019年跌至31.9公斤。牛肉和羊肉增速較小,且戶外消費所佔比重越來越高。禽肉消費需求強勁,2020年人均禽肉在家消費量達到12.7公斤。而且隨著外賣消費越來越普及,禽肉消費增長迅速,對豬肉具有一定的替代效應。從消費變化趨勢來看,禽肉等白肉消費呈現出顯著增長態勢。

  朱敏:報告提到,肉類消費應向健康營養低碳方向轉型?怎麼個轉型法?為什麼要這麼轉?

  王國剛:我們研究發現,當前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已出現過剩,其中脂肪供能比已超出推薦範圍的20%~30%,蛋白質攝入量高但供能比基本符合標準,這表明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性不平衡問題突出,導致肥胖、高血脂等亞健康現象,亟需優化轉型。紅肉尤其是豬肉中脂肪含量高,且飽和脂肪酸佔比較高,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熱量較高,過多攝入容易引起肥胖。而禽肉蛋白質含量與紅肉相差不大,但脂肪含量低,且70%為不飽和脂肪,可明顯改善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水産品的脂肪含量更低,是名副其實的低脂肉類,且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DHA。增加以禽肉和水産品為主的白肉消費,逐步降低以豬肉、牛肉和羊肉為主的紅肉消費是未來我國居民肉類健康營養轉型的關鍵。

  另外,相較于豬肉,禽類料肉比和碳排放“雙低”。FAO測算顯示,生産1公斤豬肉排放0.9公斤碳,而生産1公斤禽肉僅排放0.5公斤碳。我們的報告測算顯示,通過禽肉倍增計劃優化居民膳食營養結構的同時,可顯著減輕飼料糧供給壓力,降低農業碳排放。

  朱敏: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我國的豬肉消費比例將逐步降低?降低的部分靠什麼彌補呢?

  王國剛:世界範圍內,2016年禽肉消費超過豬肉成為第一大肉類消費。2014年以來,中國豬肉消費佔比下降,禽肉消費佔比從20.1%上升到2020年的29.6%。這些數據綜合分析來看,未來我國豬肉消費比例會逐步降低。但考慮到我國居民長期形成的以豬肉為主的肉類消費習慣,降速應該是一個長期過程。降低的部分主要依靠禽肉和水産品消費來彌補。我們的報告也提出了禽肉倍增計劃,即以禽肉消費翻倍替代增長的肉類消費和部分豬肉消費。

  朱敏:RCEP的實行對我國農業會有什麼影響?

  王國剛:我們的報告模型模擬結果顯示,在降稅方案下,中國從RCEP其他成員國進口棉麻絲、油籽、糖料和糖類、蔬菜、水果、水産品、畜産品等進口價格降幅明顯。例如,中國自東盟進口水果、植物油、水産品的價格將分別降低11.4%、1.78%和13.5%,進口數量將分別增加57.45%、6.64%和23.69%。與此同時,中國與RCEP國家的農産品貿易具有強互補性和弱競爭性。在RCEP農産品降稅方案下,中國農産品價格和生産的變化幅度均在1%以下,影響較小。RCEP簽署有利於中國以更低的價格保障大宗農産品有效供給,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同時讓出口國受惠實現雙贏。

  朱敏:在農産品市場方面,如何做好保持自給率和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平衡?

  王國剛:中國糧食安全供需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利用外部市場和資源作為國內循環的重要補充,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過度寄希望於國際市場。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仍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基礎,即“該保必須保”。因而,農産品市場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為目標。在國內大循環方面,要堅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要求,打好種業翻身仗,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生産力佈局,築牢國內糧食穩産保供的能力基礎,把糧食和重要農産品自給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在國際大循環方面,要著力解決“引進來”“走出去”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升我國海外資源利用能力和在全球糧食安全治理中的影響力。(本文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魏利潔 責任編輯:韋佩珊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正在閱讀:全球糧油價格上漲,中國的飯碗還端得穩嗎?權威調查來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