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建設成效
經驗做法
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鄉村振興示範區
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
鄉村振興示範區
基本情況
建設成效
經驗做法

延川政治地位獨特,是陜北第一支紅軍隊伍的誕生地,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的第一站,太相寺會議的召開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1427名北京知青在延川插隊落戶,與延川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工作生活了七年,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延川縣是革命老區縣,也是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全省2022年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範區。

示範區建設項目涉及2鎮15個行政村,其中涉及文安驛鎮梁家河、賀家河、白家垣、馬家溝、上驛、下驛、禹居、高家圪圖8個行政村;涉及關莊鎮太相寺、甄家灣、二八甲、王家溝、賀家河、劉家灣、十甲7個行政村。文安驛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千年古鎮文安驛”的美譽。關莊鎮境內川大溝闊,水土優良,素有“米糧川”之稱。

一、建設成效情況

一是示範區域內鄉村振興水平方面:目前,示範區內産業基礎厚實,梁家河區域有機蘋果生産示範園區現有果園面積10287畝,年産量8100噸,太相寺流域大棚園區面積700畝,現有大棚1260座;文化資源豐富,太相寺、甄家灣、梁家河村,集中打造了影視拍攝、教育研學、寫生創作和傳統文化體驗“四個基地”,此外還擁有紅色文化、長征文化、路遙文化、知青文化要素基於此;生態環境優美,退耕還林以來,示範區內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納入退耕還林,水土流失得以保護、物種多樣性得到豐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得以體現;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明顯,充分發揮優秀村書記、第一書記、農村致富&&人、能人大戶引領作用,帶動村集體和群眾發家致富;新型人才不斷注入,文安驛工業園區建成後,對大學生、退役軍人等返鄉創業提供平臺,培訓中心建成後,每年可培訓40000人次,為人才振興源源不斷輸送資源。

二是示範區域內鄉村振興整體性、協同性方面:立足紅色資源和生態優勢,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推進農文旅融合,項目建設中將紅色文化符號融入示範區道路改造、生態環境提升等項目建設中,通過“紅色文物活化”“人才引進強化”等方式,持續改善提升發展環境,實現五大振興一體發展、融合發展、聯動發展。同時,借助示範區生態優勢,以蘋果和設施蔬菜特色産業發展為突破口,一手抓生態擴容,一手抓産業振興,推動蘋果、蔬菜生産、採摘、加工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初步打通了示範區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三是示範區建設傳承紅色基因和發動群眾參與情況:示範區建設工作啟動以來,先後召開規劃設計、項目徵集、可研編制等村民代表會議5次,徵求意見建議12條;項目建設前、竣工後均在政府網站、鎮村兩級公示欄予以公告公示;項目建設中採取群眾“投工投勞、務工就業、收益分紅”等形式,帶動了240多戶脫貧群眾穩定增收;項目建成後,依靠群眾進行管護,充分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全面激發示範區群眾內生動力。示範區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現場觀摩教學、講述紅色故事”等主題活動10余次,受眾達2000余人次,組織開展“走訪慰問、孝老愛親、環境整治”等系列為民服務志願活動20多場次,將“弘揚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原生動力,讓紅色文化貼近群眾生活、走進群眾心坎,打通服務老區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二、項目實施效益

社會效益方面,項目建成後,部分返鄉農戶發展蘋果産業和承包經營大棚,生産方式得到轉變,收入持續穩定,受益脫貧人口達3600人。依託“紅色+”特色資源和農業發展基礎,持續推動“産業+”的融合理念,依託鄉村旅遊發展的帶動能力,打造“紅色+綠色”全域旅遊模式,促進五大振興聯動發展。依託關莊鎮太相寺、甄家灣村等紅色文化和鄉村旅遊資源優勢,推動鄉村旅遊與紅色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實現産業興旺,促進生活富裕。同時,人居環境項目實施將進一步加快推進延川縣鄉村環境綜合治理進程,早日實現人民群眾對“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好人居環境嚮往。

經濟效益方面,項目建成後帶來的年直接經濟效益770萬元,其中: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建設項目年産值可達370萬元,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有機蘋果示範區建設項目年增收240萬元,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甄家灣鄉村旅遊發展項目,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帶動第二三産業年增收30萬元;延川縣鄉村振興培訓中心建成後,年培訓收益達100萬元,村集體年增收20萬元。同時利用示範區項目撬動,帶動周邊群眾提升産業品質和發展第二三産業,預計帶來的年經濟效益達500萬元。

生態效益方面,項目建成後,實現甄家灣村雨污分流,年減少河流排污量達1000方。甄家灣和梁家河村建設花園及道路綠化,直接增加綠化面積10000余平方米。將“綠色生態”理念貫徹太相寺大棚和梁家河山地蘋果種植各環節,在大棚種植中建成沼渣、沼液儲存池,通過管網向每座大棚輸送有機肥料;在蘋果管理中推進“果—沼—畜”水肥一體化循環農業建設,確保産品綠色無公害。鄉村風貌整體提升率達95%以上,人居環境改善率達95%以上。

可持續影響方面,2022年項目中,産業類項目將持續為示範區群眾提供産業基礎,在一定時期內是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可進一步輻射帶動周邊村組,發展大棚和蘋果産業,實現土地産值的最大化;基礎類項目為鄉村旅遊提供基礎保障,依託鄉村旅遊發展的帶動能力,打造“紅色+綠色”全域旅遊模式,進一步吸引更多遊客到此,對項目區內的第二三産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培訓中心建成後,承接全縣各類培訓,採取有償服務,為項目區村集體收入提供保障。

【典型1】弘揚延安精神 譜寫振興新篇

延川縣作為革命老區縣、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2022年搶抓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機遇,爭取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5000萬元,聚力推動示範區“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著力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關莊鎮甄家灣村休閒旅遊小院
梁家河有機蘋果生産示範區挂果
萬畝蘋果示範園區防雹網

一、確定一個好目標——富民興村

延川縣中彩項目示範區以“鄉村全面振興,農民共同富裕”為終極目標,建設文安驛鎮綠色生態循環蘋果示範園區、關莊鎮太相寺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推動産業提質增效。通過果業、畜牧、傳統蔬菜轉型發展,為延川縣現代農業建設探索道路,示範引領農業發展方式由傳統向現代轉變。通過打造果業、設施蔬菜升級版,為延安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科技水平先進、運行機制高效、綜合效益顯著的動力核,輻射帶動全市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業競爭力大幅提升,農林牧業産業收入持續增加,預計到2025年項目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不低於10%,達到2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

二、扶持一個好産業——設施農業

延川立足縣情實際,堅持以産業提質為主導、以“扶持一個産業、致富一方百姓”為目標,投入中央彩票公益金1430萬元,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大棚産業,建設關莊鎮太相寺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園區建設按照陜北地區3年內領先、5年內不落後、15年內正常運行目標定位,高標準規劃、設計、施工,有效解決了過去零敲碎打、反復建設的問題。協調拆除老舊低效大棚108座,建成95式新型溫室大棚112座,有效解決了三代大棚起架低、面積小,不便於機械耕作等問題。在棚區制高點建成沼渣、沼液儲存池,通過管網向每座大棚輸送有機肥料,確保大棚産品綠色無公害。配套安裝了自動卷簾、自動控溫、軌道運輸、水肥一體化、小環境監測等智慧設施設備,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和農資等管理成本。

三、選擇一個好路徑——綠色發展

延川縣在示範區項目建設中瞄準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導向,投資中彩資金1343萬元,建設文安驛鎮蘋果綠色生態循環蘋果示範園區。示範園區在建設過程中,一是推進“果—沼—畜”水肥一體化循環農業建設。實施果園有機質提升措施,實現果園精準高效灌溉、施肥,切實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二是推進遠程網絡建設。利用網絡平臺,通過圖片和視頻實現“病蟲害遠程診斷”和“專家+農民”遠程“一對一”交流培訓。三是推進智慧果園建設。通過在果園建設小型氣象站、病蟲測報機、土壤溫濕分析儀等機器,提高果園管理效率。四是推進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將萬畝蘋果示範園區全部搭建了防雹網,保證了蘋果增産增收。五是推進品牌化建設。加快蘋果産業品牌化建設步伐,加大區域整合力度,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蘋果品牌,制定統一的發展規劃,形成統一的商品標識、統一發展理念、統一品牌戰略,統一實施運作,不斷提升蘋果産業的市場競爭力。六是推進蘋果溯源體系建設。將産地、果園、果樹和蘋果變成數字信號生成二維碼,通過二維碼消費者可以了解蘋果生産管理、分揀包裝、貯藏配送的每一個環節,讓消費者看著放心,吃著開心。通過項目支持、高效管理、品牌帶動,蘋果品質得到了全面提升,減災抗災能力的加強,畝均增收達2500元以上。

四、築牢一個好基礎——紅色引領

依託“紅色+”特色資源和農業發展基礎,持續推動“産業+”的融合理念,依託鄉村旅遊發展的帶動能力,打造“紅色+綠色”全域旅遊模式,促進五大振興聯動發展。依託關莊鎮太相寺、甄家灣等紅色文化和鄉村旅遊資源優勢,推動鄉村旅遊與紅色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實現産業興旺,促進生活富裕。在示範區北部致力於打造太相寺——甄家灣村“紅心古貌”紅色農旅綜合體,通過“紅色+培訓研學”“紅色+休閒康養”發展模式,用紅色文化資源帶動旅遊産業活起來。投資980萬元,維修太相寺會議舊址,建設太相寺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東征歷史展館陳列布展及農耕文化展陳,完善基地周邊基礎設施,將沉澱多年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利用起來。項目的實施,預計帶動太相寺及周邊5個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15722元增長到2025年22000元左右。

【典型2】科技賦能“大棚經濟”

延川縣堅持以“黨建引領、技術支撐、一園多能、強村富民”發展思路,以項目建設力促産業發展,在大棚經濟上“做文章”,爭取中央彩票項目資金1430萬元,著力將關莊鎮太相寺區域智慧大棚園區打造成為全縣現代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基地、青少年紅色教育實踐體驗基地、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創新基地。

關莊鎮太相寺區域智慧大棚園區

一、規劃建設一步到位

按照陜北地區3年內領先、5年內不落後、15年內正常運行目標定位,聘請專業公司高標準規劃、設計、施工,有效解決了過去零敲碎打、反復建設的問題。協調拆除老舊低效大棚98座,建成95式新型溫室大棚112座,總佔地225畝,棚均佔地2.2畝,有效解決了三代大棚起架低、面積小,不便於機械耕作的問題。同時,在棚區制高點建成50方沼渣、100方沼液儲存池,通過管網向每座大棚輸送有機肥料,極大地提高了施肥效率。

二、管理運行一鍵操作

配套安裝了自動卷簾、自動溫控、自動打藥、運輸軌道、水肥一體化、小環境監測等智慧設施設備,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和勞力、農資等管理成本。原來一家兩口人最多可以管理2個棚,而且特別辛苦。現在棚裏的好多工作實現了“一鍵式”操作,自動溫控和小環境監測功能實現了手機APP遠程操作,農戶躺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不少棚裏的農活,平均每戶可以種到4棚以上。

三、黨員群眾一起用力

將4名園區種植戶、瓜菜技術員、經紀人、農資經銷商中的黨員組織起來,及時成立關莊鎮太相寺大棚産業鏈黨支部,隸屬鎮黨委管理,黨支部書記由在園區務棚的村支部書記兼任。安排園區2名黨員聯絡17戶種植戶,跟進傳達上級精神、協調解決種植、管理、銷售等環節遇到的突出問題。確定2名責任心強的種植戶擔任黨員中心戶,負責基礎設施管護、園區保潔、疫情防控等日常管理,著力提升園區治理水平。

四、産品質量一個標準

充分發揮産業鏈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引進種植康蘋翠蜜西瓜、星甜24甜瓜、天鑫2號西紅柿、78-9辣椒等名優瓜菜品種。通過小環境全方位實時監測溫度濕度光度、水肥一體化科學滴灌、全面使用沼渣沼液等有機肥料,實現了精準化、規範化管理,有效保證了農産品質量。經專業機構監測,園區瓜菜産品全部達到了無公害、綠色化標準。

五、富民強村一體推進

與北京新發地等全國大型農副産品批發市場簽訂銷售合同,實行“訂單式”銷售。積極探索政府促銷、電商直銷等銷售方式,引領關莊綠色瓜果蔬菜走出延川、走出陜西、走向全國。預計園區年産值可突破370萬元,單棚年均收入達到6萬—8萬元,比老式大棚高出至少3萬元,畝均收益是大田種植的40倍以上,兩年內便可收回建棚成本。村上按照每米棚每年50元的標準,將大棚分租給本村和周邊村農戶經營,村集體每年可穩定增收15.5萬元。同時,依託太相寺會議舊址紅色教育基地,為全縣中小學生進行紅色教育實踐體驗提供生動平臺,不斷提高棚區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