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位於陜、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處黃土高原向鄂爾多斯臺地過渡的荒漠化草原地帶,歷史上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在此交融,是寧夏東大門,素以“西北門戶、關中要衝”而著稱。縣域面積8522.2平方公里,是寧夏面積最大的縣,也是全國266個牧區縣中寧夏唯一的牧區縣,素有“中國灘羊之鄉”之美譽,是灘羊的核心産區和保種區。1936年紅軍西征解放鹽池縣城,建立了寧夏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自此,鹽池縣成為陜甘寧邊區的經濟重鎮、西部門戶和前哨陣地,為邊區經濟建設、全民族抗戰和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鹽池縣塞上牧歌生態旅遊鄉村振興示範區項目規劃在北部花馬池鎮、王樂井鄉、馮記溝鄉3個鄉鎮12個行政村實施,項目區域面積67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7.9%。輻射62個自然村2.42萬人,佔全縣總人口14.5%。項目區天然草原面積96.14萬畝,佔全縣11.5%,林地面積124.5萬畝,佔全縣8.3%,耕地面積64.67萬畝,佔全縣11.3%。項目區培育灘羊養殖示範村28個,規模化養殖場53個,灘羊種養殖專業合作社32個。灘羊飼養量39.1萬隻,佔全縣12.2%,存欄23.4萬隻,佔全縣17.7%,出欄48.7萬隻,佔全縣25.6%。
2021年,鹽池縣爭取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資金5000萬元,規劃建設鹽池縣塞上牧歌生態旅遊鄉村振興示範區項目,項目區涉及王樂井鄉、馮記溝鄉、花馬池鎮等3個鄉鎮12個行政村的産業增收項目建設、公益性基礎設施配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3大類28個項目,惠及農戶6541戶24217人。目前各項目已全部進入生産或使用階段,分別發揮著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群眾增收、實現項目區灘羊養殖“人畜分離”“出戶入園”等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全區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打造了示範樣板。
項目完成效果
1、項目社會效益。該項目的實施使得通組入戶路得到了硬化、主要路口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家家用上了水質達標的自來水,明顯改善了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人居環境的需要。在問卷調查、走訪座談中,彩票公益金項目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參與,取得了較高的滿意度。
2、項目經濟效益情況。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新建村集體經濟高標準灘羊養殖生態牧場8個。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開展“可視化私人訂制”等服務,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眾進行標準化養殖,助力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3、項目生態效益。以建設生態宜居鄉村為目標,通過建設標準化生態牧場,實現灘羊飼養“人畜分離”“出戶入園”,不僅提供了安全美味的食品,又創造出農村綠色舒適的生態環境,為農戶的生活添加更多的優美景致,為發展生態智慧養殖奠定了堅實基礎。示範區12個行政村,村村有村莊規劃、有公共廁所,開展村莊清潔活動,絕大多數村莊垃圾實現集中堆放、污水實現管道排放,生態(水衝)廁所普及率達70.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
4、項目可持續影響。縣人民政府整合人才、資金、政策等各類資源要素,配套完善了財稅、土地、金融等政策利好,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建立了可持續保障機制和政策激勵措施,並按照國家鄉村振興局 中央農辦 財政部《關於加強扶貧項目資産後續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嚴格項目資産管理、落實項目主體責任,有效的保障了項目的可持續性。
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推動項目區鄉村産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效提升,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持續改善,農村勞動力通過就地就近就業或轉移就業實現穩定可持續增收,完成了項目績效目標設定。一是示範村建設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項目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實現生活富裕的目標;二是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基本實現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目標;三是打造灘羊養殖“人畜分離、出戶入園”,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産的産業模式,提高産業組織化程度,提升産品附加值,實現産業興旺;四是探索發展“項目+支部+合作社+農戶(監測對象)”的利益聯結模式,建立項目資産帶貧減貧和長效運行機制;五是形成符合鹽池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為全縣乃至全區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提供可複製的建設模式。
曾記畔村以紅色黨建為抓手,以産業為支撐,以“紅色”旱垣為特色,對標對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將曾記畔村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基層黨建培訓研學基地、金融幫扶展示基地”。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創新“三同”模式,讓紅色“活”起來。強根基,新建紅色大講堂、“七彩梯田”觀光臺,積極宣傳6個革命遺址並完善周邊配套設施,形成紅色組團遊佈局。建隊伍,組建兼職教師隊伍,由全國勞模、人大代表朱玉國作為講師團主要成員,同時聘請縣內外教授、專家、學者成立師資庫。抓教育,大力開展紅色教育培訓,豐富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使曾記畔村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形成“常規教學體系、三同教學體系、異地教學體系”等一套完備豐富的教育模式體系。
(二)“農文旅教”融合,讓村民“富”起來。曾記畔村現有特色養殖的基礎上,改擴建生態牧場1處,通過“支部+集體經濟+農戶”的方式,規模化發展特色灘羊養殖,同時為全村群眾、種養大戶提供良種、科學飼養管理、銷售等有償服務,逐步提高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三)“黨建+五治”促融合發展,讓鄉村治理“硬起來”。一是以政治作引領,凝聚基層治理新合力。打造紅色講堂主陣地,利用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治理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線下宣講平臺,運用“互聯網+學習強國”等線上技術,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強化黨員隊伍思想教育,彰顯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打造支部+”基層治理共同體,通過政治引領把方向、堡壘引領夯基礎、服務引領暖民心“三個引領”夯實基層治理根基,開展黨史故事分享會、紅色電影展播、健康、安全、反詐講座等46場次,引導黨員群眾堅定政治方向,強化政治領導。二是以法治作保障,強化基層治理新定力。以“八五普法”教育為重點,聚焦法律需求普及度、法律強制約束度、法律觸手覆蓋度。以“點對點”教育、“手把手”共推、“心貼心”服務為發力點,全覆蓋助力全民守法。三是以自治作基礎,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五牙章”等規章制度,建強自治組織,激發自治活力。規範村規民約,開展民主商議村集體資産處置、低保戶評選、惠農補貼發放等各類議事24場次,推動村級自主議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真正讓群眾的事群眾説了算。四是以智治作支撐,增添基層治理新動力。充分運用互聯網,發揮“智治”支撐作用,以“數字化鄉村綜合治理平臺”為動力,實現智慧化手段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四)“黨建+五心”促服務優化,讓紅色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結合“1+1+N”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以創建“家庭服務式微網格”為載體,以“安心、暖心、樂心、愛心、舒心”為基礎治理脈絡,打造五位一體的“五心”家園,力推“微網格+黨員中心戶+N”工作方法,為黨員、村民“零距離”服務。
二、經驗啟示
啟示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推進紅色文旅融合,激發鄉村經濟動力,産業化活力注入是紅色遺産發揮作用的重要渠道。曾記畔村在現有特色養殖的基礎上,通過“支部+集體經濟+農戶”的方式,規模化發展特色灘羊養殖;以打造曾記畔“七彩”梯田網紅打卡點為契機,依託“旅遊+生態+農業+治理”的新業態,成立合作社,加快推動農業特色化、産業化、標準化,全面提高鄉村農旅融合的豐富性和體驗性,為村級發展特色産業、增加村民收入打下堅實基礎。
啟示二:曾記畔村探索“黨建+五心”促服務優化,讓紅色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結合“1+1+N”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以創建“家庭服務式微網格”為載體,以“安心、暖心、樂心、愛心、舒心”為基礎治理脈絡,打造五位一體的“五心”家園,力推“微網格+黨員中心戶+N”工作方法,為黨員、村民“零距離”服務,實現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網兜”,做到了人戶底數清、村莊環境清、安全隱患清、居民訴求清,幹群關係進一步鞏固,群眾幸福感、滿意度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