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建設成效
經驗做法
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紅色農文旅深度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
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
紅色農文旅深度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
基本情況
建設成效
經驗做法

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地處湖南省中部偏西南,邵陽市西南部,轄21個鄉鎮場、419個村(社區),土地總面積2001平方千米,總戶數23.55萬戶,戶籍總人口105.82萬人,常住人口73.11萬人,是革命老區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納入武陵山片區區域開發與脫貧攻堅重點縣,現為湖南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全縣共有脫貧人口脫貧戶32258戶125720人;監測戶3757戶11631人。

邵陽縣紅色農文旅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示範區區位圖

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紅色農文旅深度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位於邵陽縣西南端,以南源夫夷河河畔塘田戰時講學院對河村和黃亭市鎮望江湖村為起點,雙江口及資江源頭小溪市梅州村為終點,確定塘田市鎮、塘渡口鎮、黃亭市鎮3個毗鄰鄉鎮共23個行政村,示範區面積29.4171平方公里、受益人口6.66萬人。

示範區內第一産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包括茶油、優質稻、藥材、油菜、柑桔、花生、蔬菜生産等為主。第二産業以農副産品加工為主,主要有水果加工、豆腐加工、大米加工、麥芽糖、甘蔗糖製作等為主。第三産業以民宿、農家樂、餐飲、文化生態旅遊為主。主要有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807及813軍工廠工業遺産、西漢夫夷古候國舊址、猴王寨、猴王廟、天子湖國家濕地公園、望江湖藍印花布非遺文化特色小鎮、易氏宗祠,易家村、真如庵村古村落群等旅遊資源。

一、項目實施效益

1.經濟效益。邵陽縣紅色農文旅深度融合鄉村振興項目計劃建設項目24個。項目集紅色文化旅遊、天子湖國家濕地公園風景旅遊、革命傳統文化研學為一體,帶動示範區農民待續增産增收效益,項目建成完成後,實現油茶産業年收入1971萬元;溫室大棚年收入36萬元;旅遊預計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收入約5713萬元。

2.社會效益。示範區建設有力推動了邵陽縣紅色旅遊和天子湖國家濕地公園景區發展,創造一條以生態環境來開發旅遊,以紅色旅遊開發來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示範區項目實施,有利於推動邵陽縣的旅遊結構升級,形成新的旅遊經濟增長點;有利於群眾生活生産條件持續改善,促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有利於增加農民群眾更多就業崗位和創業平臺,實現門前就業創業增收;有利於鄉村産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增加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3.生態效益。項目建成後,邵陽縣將形成一個集休閒、度假、娛樂、遊覽、美食、一、二、三産業經濟廊道鄉村振興示範觀光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樹立一個全新的現代綠色農村形象,增強該區域的水資源涵養功能,保護河域生態和植被,促進農業水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改善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的生活質量,提升區域城鄉形象、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示範區項目帶動區域內鄉村振興情況

1.示範區項目推動區域內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全縣按照申報規劃重點完成了示範區內塘田市集鎮瀝青路、對河村通組公路硬化、望江湖村瀝青路、塘田市紅色旅遊停車場、對河村紅色文化長廊、望江湖橋梁改造、天子湖旅遊碼頭、8個行政油茶林便道建設等項目,進一步完善示範區公益性設施,為推動示範區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2.示範區項目推動農村人居生活環境持續優化

示範區大力推動旱廁改衛生廁所行動,共完成改廁2000座。完成了對河村、蔡山團村美麗庭院建設和道路綠化、庭院亮化工程,完成了望江湖村內湖河岸生態修復工程和蔡山團村污水處理工程項目,改善了項目村院落公共環境,推動生態振興,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數。

3.示範區項目推動五大振興整體聯動

産業振興方面:大力發展油茶、優質稻、烤煙、生豬四大優質産業,著力開展對河村生態觀光農業園、望江湖藍印文化傳承基地即藍印布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天子湖國家水上運動中心項目暨全國漿板賽競技項目、霞塘雲影視基地項目等,推動示範區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人才振興方面:舉辦了邵陽縣首屆人才發展大會,發佈了18條人才新政,成立了十大鄉村振興顧問團,建立了湖南省職業經理人培訓基地、湖南省邵陽縣工匠培訓基地,年內培訓鄉村工匠335人,讓傳統的土師傅變身現代巧工匠,實現施工“遊擊隊”變換成為施工“正規軍”。文化振興方面:以文明創建為載體,以“四會”治村為抓手,健全示範區23個行政村村規民約,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站,定期開展評選文明創建示範戶和美麗庭院示範戶,引導居民講文明、改陋習、爭先進、作表率。生態振興方面:以示範區創建為契機,持續推進美麗村莊、美麗庭院建設行動,示範區共打造省級美麗庭院1個,市級美麗庭院2個,縣級美麗庭院8個,鄉級美麗庭院12個,持續推動廁所革命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提升農村宜居宜業環境質量。組織振興方面:以夯實農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為重點,加強村基層黨支部“五化”建設,以對河村省級黨性教育基地和蔡山團村市級黨建工作示範村為樣板,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推行基層公共服務全程代辦新模式,讓居民足不出村辦理好想辦的事情,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典型1】推行國企搭臺村企唱戲新模式 助力村級新型集體經濟新跨越

2021年以來,邵陽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示範區23個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促進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工程,探索推動示範區各村與縣城發集團下屬公司資興路橋合作,按照一村一公司的運作模式,全面成立由村級控股的股份制合作公司-村級振裕三農服務有限公司,縣城發集團統一選聘3名區域經理到23個村指導村公司開展工作,形成了“國企搭臺村企唱戲,合力發展示範區村級集體經濟新模式”。2022年示範區23個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525.5萬元,村平均收入22.85萬元,高出全縣平均收入7.73萬元。有力帶動了全縣村級新型集體經濟發展,2022年全縣419個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達到6320.37萬元,同比增長166%,獲評邵陽市 2022 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第一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突出統籌謀劃,凝聚發展合力。堅持高位推動。邵陽縣示範區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為第一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示範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聯席會議制度,抽調專人組建村集體經濟發展聯席辦。出臺《關於示範區組建村級振裕三農服務有限公司的實施方案》,制定示範區2022年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操作辦法及三年行動規劃。堅持示範帶動。在示範區選出對河村等10個黨建引領示範村,大膽探索多渠道創收和多模式經營。堅持考核促動。將示範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縣“三重點”工作,月考核、月督查、月排名、月通報。出臺《示範區村幹部管理暫行辦法》,將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納入村黨組織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考核重要內容,建立示範區不勝任不稱職村“兩委”幹部臺賬,共篩選3名不稱職村“兩委”幹部,對其中1名進行調整撤換,2名進行分類幫教,極大地增強了鄉鎮村幹部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縣城發集團區域經理人到村指導工作

二是突出創新驅動,激活發展潛力。創新增收路徑。示範區23個村推廣運用城發集團提出的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資本運營、生態農業、項目承接、勞務輸出、屋頂光伏、騰籠換鳥、合力創業、全域旅遊、網紅電商、農機服務等10種模式,逐步形成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發展的良性局面。創新建立村集體公司經營、群眾入股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實施“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讓農民分享産業增值收益。創新激勵辦法。縣委在示範區推行“3+3+3”獎勵辦法,每年對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前3強、集體經濟收入增幅前3強的村黨組織以及為集體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前3強的個人進行集中表彰獎勵。創新數字管理。邵陽縣在示範區打造“數字村級集體經濟管理平臺”,探索建立村集體經濟入賬實時監測系統。

三是突出要素保障,增強發展動力。幹部聯村壓擔子。對2021年度示範區雙龍、良山、雙陽等3個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明確1名縣主管部門領導和鄉鎮班子成員聯點幫扶,開展精準業務指導。産才聯動實底子。2022年5月,在示範區對河村塘田市戰時講學院旁成立了全省首個縣級農業經理人培訓基地和鄉村工匠培訓基地,打造邵陽縣工匠品牌,舉辦培訓班3期,為示範區鄉村振興培養150多名農村實用型人才。同時,在示範區大力實施“四雁”工程,引導鄉賢參與鄉村振興項目30個,捐集資金3000萬元,示範區23村實現全覆蓋選派科技專家組團蹲點指導。資金聚合快步子。整合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和部分涉農資金,優先發展示範區村集體經濟,嚴格實行“村賬鄉管”,強化資金監管。明確財政局、示範區鄉鎮黨委政府對扶持資金全程管理,確保資金用在項目上;用好金融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在增加授信額度、降低貸款利率、延長貸款期限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對示範區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的各類經營性項目,依法依規減徵免徵相關稅費。

二、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1.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創新村級發展平臺。在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基礎上,以土地、資産、資金等入股形式,在各村組建村集體公司,建立健全公司章程制度,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構築發展平臺。深化國企、村企合作,充分運用國企的管理技術、經營資質、運維經驗等資源優勢,推動其與村集體公司深度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鏈結機制,在資本運營、産業發展、項目承接、勞務輸出、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讓群眾享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

2.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建立健全扶持政策。完善土地政策,優化用地規劃,嚴格考核落實縣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不少於3%的指標用於村集體經濟發展,推動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加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稅收扶持力度,給予村級集體公司更多稅收優惠。加強薄弱村“抱團”發展,培育鎮村聯營企業,以農旅融合、光伏發電、廠房租賃等項目為紐帶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

3.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推動鄉賢返鄉賦能,積極推動本地籍企業家和青年人才等回鄉創業創新,並在稅收、就業等方面提供更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各類經營管理人才參與到集體經濟發展中來,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激勵力度,讓人才願意來,對引進的人才制定發展規劃,發揮其個人價值並與村集體發展激勵相容,確保人才留得住。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幹部綜合素質提升。

4.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加大發展資金投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村集體經濟發展重點扶持經費,保障和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拓展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消薄”項目,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創新“強村貸”“幫扶貸”等金融産品。適度調整項目資金投資領域,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將資金投向能夠真正激活農村資源、帶動當地振興的鄉村産業。

【典型2】深耕紅色沃土 培育鄉村人才

邵陽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的重要指示,堅持“紅色最紅、資源最綠、人才最優、鄉村最美”發展理念,借力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立足示範區內紅色資源稟賦,在示範區塘田戰時講學院旁建立湖南省首個鄉村工匠和農業經理人培訓示範基地,以培訓基地為依託,先後舉辦3期示範區23個村鄉村工匠、農業經理人和致富&&人培訓班,培育150余人。這一做法得到省委組織部和省鄉村振興局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並在全縣推廣。深入實施鄉土人才專項行動,增強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活力,2022年挖掘、整合、儲備、培育鄉村各類人才總量達2.1萬人,為推動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統籌謀劃,凝聚組織力量。一是堅持高位推動。為推動示範區率先發展和鄉村振興目標,將農業經理人和鄉村工匠培訓基地打造成持續培養高素質農村實體經濟管理人才及産業發展實用型人才的搖籃。縣委常委會議專題審議示範區培訓基地創辦方案,成立基地創辦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基地建設和運行模式。二是堅持部門聯動。對鄉村實用型人才培養實現“一盤棋”管理,整合縣內培訓資源優勢,積極對接湖南省職業經理人協會、邵陽縣錦城職業培訓學校等社會資源,由縣委組織部&&、相關部門配合、社會團體參與,保障培訓基地專業化運行。三是堅持優勢帶動。進一步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充分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突出彰顯湖南省黨性教育基地一一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的地緣優勢、文化優勢和紅色底蘊,將兩個培訓基地設立於塘田市鎮對河村“南方抗大”紅色教育基地服務中心。

邵陽縣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

(二)突出要素保障,彰顯組織優勢。一是規範基地管理。新成立南方抗大紅色教育基地服務中心,負責培訓基地的日常管理。研究制定《培訓基地管理辦法》,明確由相關主管部門對鄉村工匠、農村經理人的教育方式、考核辦法證書頒發等進行統一規定。二是加強資金支持。在借力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基礎上,充分整合各職能部門培訓經費,積極爭取中國東方資産公司等聯點幫扶力量的資金支持,培訓經費不足部分由縣財政兜底保障。三是搭建就業平臺。建立“3+1”就業跟蹤服務機制,可通過微信小程序直接雇用工匠,形成完善的就業跟蹤服務機制。

縣委書記袁勝良(右)和湖南省職業經理人協會會長孫朝陽(左)為湖南省農業經理人培訓(邵陽)示範基地揭牌

縣委副書記、縣長(左)和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賀婷婷為湖南省邵陽縣鄉村工匠培訓基地揭牌

(三)突出效果導向,強化組織賦能。一是健全鄉村人才招錄機制。鄉村工匠培訓對象為在村務工的各類“土專家”、“土人才”等,農業經理人培訓對象為村級集體組織負責人、農業企業負責人、種植養殖大戶和年輕返鄉創業農民等。二是充實鄉村人才培訓師資力量。整合湖南省職業經理人協會、縣農廣校及其他社會培訓機構資源,建立師資庫,目前已將20余位省市專家教授、30余位本土專家人才納入師資庫。三是完善鄉村人才培訓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由專業團隊充分調研論證。

邵陽縣2022年第一期鄉村工匠實操現場

二、工作成效

(一)提升專業技能,傳統“土師傅”變身現代“巧工匠”。通過為農村工匠“量身定制”的培訓,全面提高了工匠們的業務技術水平、職業道德素質和質量安全意識培訓結業後還可獲得資格證書。

邵陽縣2022年第一期鄉村工匠培訓班開班

(二)規範職業模式,施工“遊擊隊”變換建設“正規軍”。堅持扶上馬、送一程,通過“3+1”就業跟蹤服務機制,為鄉村建設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三)扮靚生態底色,鄉村“舊居落”變為美麗“新庭院”。邵陽縣充分發揮培訓基地育才作用,通過培育庭院建設專業人才,深挖本地紅色資源,放大特色産業優勢,逐步打造出一批“生態+文化+産業”的美麗庭院。

邵陽縣示範區對河村美麗庭院一角

(四)壯大集體經濟,黨建“&&人”變成致富“領頭雁”。農業經理人培訓打開了邵陽縣示範區本土人才幹事創業的新思路,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

邵陽縣示範區雙井村——群眾在葡萄園採摘葡萄

三、經驗啟示及推廣價值

(一)黨建引領、搭好平臺是前提。堅持黨建引領,立足培育本土人才,堅持把鄉村工匠和農業經理人作為培養重點,通過完善工作機制,推動本土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著力培育一批鄉村基礎性人才和高端型人才。

(二)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是基礎。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人才培養,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實現培訓運營的專業化。積極對接“萬企興萬村”入駐企業和鄉村振興聯點幫扶力量,爭取培訓經費、師資、技術、平臺等支持。

(三)精準培訓、注重實踐是關鍵。強化培訓對象的精準性,分類建立農村實用人才需求庫,針對鄉村工匠和農業經理人,量身定制課程,確保培訓精準有效。

(四)強化管理、科學使用是保障。建立鄉村實用人才動態管理機制,開發管理程序進行備案和招工信息發佈,注重後續管理。